新華網天津10月25日電 (記者周潤健、蔡玉高)今年最大最圓月26日將現身夜空,人們在賞月的同時,自然會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麼,「嫦娥」是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如何而來?有關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劍國告訴記者,嫦娥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嫦娥的本名不叫「嫦娥」,而是叫「恆娥」。漢文帝劉恆在位期間,「恆」字成了忌諱,天下所有帶「恆」字的名字,都必須改掉。神話傳說中的恆娥,也不能例外。因「嫦」與「恆」在古代發音一樣,所以「恆娥」也叫「嫦娥」。
李劍國說,關於「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據考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歸藏》,西漢時的《淮南子》和東漢時的《靈獻》中均有記載。《靈獻》中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嫦娥遂託身於月,化為蟾蜍。這是對嫦娥偷藥的懲罰。嫦娥變成蟾蜍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西晉時,蟾蜍演變成了白兔,並成為嫦娥的「寵物」。由於怕嫦娥寂寞,人們後來又陸續加進了吳剛、月桂樹、廣寒宮,嫦娥也從最初的蟾蜍變為廣寒仙子。
李劍國表示,「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寄託了古人飛月的美好願望和對宇宙的好奇。
(責任編輯:車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