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又稱為摜跤,是我國一項古老的競技體育運動,源於我國古代的角牴和相撲。據古文獻記載,西漢初年,河北古冀州一帶民間流行一種遊戲,稱為角牴,又叫「蚩尤戲」。南朝的任眆《述異記》中記有:炎黃時期,南方有一個蚩尤部落,頭上都長有角,與人鬥時就用角牴,使人無法抵擋。「蚩尤氏耳鬢如劍,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牴人人不能向。」古代冀州便有人西模仿蚩尤部落的這種作戰方式,進行角力遊戲。人們稱這種遊戲為「蚩尤戲」。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為了提高戰鬥力,便把角力的「蚩尤戲」運用於軍事訓練中。
《禮記·月令》中有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的記載。可見,當時把角力放在了何等重要位置。但是到了秦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禁止民間習武和私藏兵器,不再重視這種以角力來訓練軍隊、提高戰鬥力的作用,僅把它作為一種娛樂遊戲來表演。《古今圖書集成·軍禮部》載:「秦並天下罷講武之禮,為角牴。」《漢書》中也記有:「春秋之後,滅弱吞小,並為戰國,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誇視。而秦更名角牴,先王六禮沒於淫樂中矣。」秦時,已經把角牴僅作為宮中一種娛樂遊戲來表演。
《史記》中就記有秦二世在甘泉宮觀看角牴俳優表演的記載。漢代角牴這一遊戲在宮中表演更加盛行。漢武帝就非常喜歡觀看角牴之戲,並讓更多的人都來觀看。《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三年春,作角牴戲,三百裡內皆來觀。」不僅漢武帝喜歡角牴之戲,漢哀帝也有過之而不及,經常在宮中命表演角牴之戲,甚至忘記了上朝議政。西晉開始,角牴又有了相撲之稱。晉代王隱的《西晉史》曰:「襄城太守責功曹劉子篤曰:卿郡人不如潁川人相撲。」是說卿郡的人沒有潁川人會相撲。唐、宋時期,基本上是角牴和相撲兩個稱法都有。《吳興雜錄》曰:「唐七月中元節,俗好角力相撲。」
在唐代宮廷中還已有了專業相撲表演隊,被稱為「相撲朋」,並成為一種單獨的競技比賽活動。在相撲比賽時,要求相撲手裸露身體,還要擂鼓助興。在《唐音癸角牴圖籤》中有「左右兩軍擂大鼓,引壯士裸袒相搏角力,以分勝負」的記載。唐朝不少皇帝不僅喜歡觀看相撲表演,有的還親自參加相撲活動,以試身手。據史料載:唐玄宗時,玄宗命宮中成立一個「相撲朋」,經常在宮中表演相撲比賽。此外,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也都愛看相撲表演,唐僖宗還經常在內苑與太監來進行相撲比賽。唐朝由於皇帝的重視和推崇,在朝野之間湧出了不少相撲高手。
據北宋調露子的《角力記》載:唐懿宗時,民間有個姓蒙的人很善相撲,被召入宮中陪太子僖宗玩耍,教僖宗相撲。後僖宗繼位,他便進宮中相撲朋。由於他相撲技藝超群,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凡賽必贏,曾獲得皇上的不少獎賞,他也因此得名蒙萬贏。唐朝滅亡,他輾轉各地,後投奔吳越王錢鏐,傳授相撲技藝,很受人們的尊崇。在《角力記》中,所記唐代相撲高手還有浙中李青州,揚州愚子謝健江南姚結耳等。宋代相撲運動可以說更加普及和興盛,又稱為「爭交」。宋人吳自牧《夢粱錄》中云:「角牴者,相撲之異名也,又謂之爭交。」
此時,民間還成立有相撲組織,稱為「相撲社」,專門組織相撲表演和比賽,並立有表演和比賽規則稱為「社條」。在相撲時還有專門的裁判,稱為「部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相撲社中,還有了女子相撲隊員。這在封建禮制森嚴的古代,真是難得,也最引人注目。宋代的宮廷相撲表演隊也更正規,更受皇上重視。宋代宮廷相撲隊稱為」內等子」。他們除了經常在宮廷給皇帝做相撲表測外平時還擔任皇帝的護衛任務。「內等子」每隔三年還要進行一次大的考核,優勝劣汰。凡是在「內等子」裡技藝高強得勝者,還會經常受到皇帝的嘉獎。
宋代詩人楊萬裡的「廣場妙戲鬥程材,才得天顏一笑開」詩句,就是描寫相撲比賽後,相撲手博得皇帝的高興,「天顏一笑開」,當然會有獎賞。宋代還出現了相撲擂臺賽,又稱「露臺爭交」。據《夢粱錄》載:每年的露臺爭交在杭州護國寺南高峰臺舉行,屆時,全國的相撲高手清代善撲營摔跤表演加比賽。在露臺爭交中獲勝者,不僅可以得到馬匹、金銀、錦緞等豐都雲集到這裡參厚的物質獎賞,而且還可以封官。據史載,當時溫州有個叫韓福的人,就因為在擂臺賽中獲勝而被授軍佐之職。關於宋代的相撲擂臺賽,《水滸傳》第七十四回中有山東泰安城的岱廟梁山好漢燕青和另一號稱擎天柱的相撲高手任原的精彩描寫,會讓我們有一個詳細的了解,我們不妨找來原著看看。
到了元、明時期,相撲活動仍較盛行,每年的三屋月二十八日在東嶽泰山廟會上都要舉行相撲比賽。明代又把相撲稱為摔跤作為民間一種遊藝活動已很盛行。滿族人入主中原以後,他們把滿族人的摔跤活動與中原相撲遊藝相結清代士兵在進行摔跤比賽(選自清《吳友如畫寶》)合,達到了巔峰,當時稱為「摜跤」。可以說朝廷上下、宮廷內外、鄉野巷裡,到處都有摔跤活動的身影。清代還把摔跤作為一種練兵項目,在軍中設有善撲營,都是從八旗軍營中挑選出來,是專門培養和訓練摜跤能手的。善撲營分東、西兩營。東營在北京交道口南大街大佛寺內,西營在西四牌樓北小護國寺內。
摔跤人員當時稱為撲戶,撲戶又分為一、二、三級。在撲戶中御撲戶等級最高,他們曾在皇宮為皇帝做過比賽,侍衛皇帝的衛士也從他們中間選拔。自清初順治十三年至光緒二十五年,每屆蒙古王公年班覲時,必於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或正月初五、初六、十九日在中南海紫光閣「捏毯子」,令善撲營摜跤手與蒙古的摔跤能手比賽交流學習。因為當時是在宮中皇帝前做摜跤比賽和表演必須鋪棕毯,所以稱為「捏毯子」或「摔毯子自康熙到同治、光緒年間,凡是任善撲營營長,又稱翼長者,都是摜跤技藝超群的高手。當時皇帝在每年冬至日都要舉行摜跤檢閱和賽事,比賽後,如技藝高超獲勝者,可以受到皇帝的嘉獎。
據傳,清鹹豐年間,有一個叫「神力老王爺」的很善摜跤,當時蒙古有兩位大力士,力大如牛,故一個稱大牤牛,一個稱二牤牛,曾與「神力老王爺」比武摜跤,結果都輸了。當時就有「神力老王爺踢倒大牡牛,摔死二牤牛」之說。清朝被推翻後,民國建立,善撲營也被解散。善撲營這些摜跤手流於民間,他們以表演摜跤為營生,討錢餬口。當時北平(今北京)就有不少摜跤場,僅北京天橋就有好幾個。當時北京還湧現出不少著名的摜跤高手,據《舊都三百六十行》書中所記,其中最有名的個叫寶善林,又稱「寶三」。傳說寶三本人就是撲戶,他父親是撲善營的摜跤高手。另一個最有名蒙古兒童在進行摔跤比賽的是沈友三,又叫沈三。
此外,還有張狗子、熊德山、馬筱泉、李文耀、申鐵殼等,個個膀大腰圓,力大無比。摔跤這一由中國古代角牴發源而來的由遊藝和競技相結合的古老傳統活動,已成為今天正式的體育競賽項目之一,在我國方興未艾,蓬勃發展,每屆比賽都有人榮獲獎項。但是,與把摔跤作為「國技」的日本相比,我們還存在一些差距。相傳日本的相撲活動正是從中國傳入的,我們應迎頭趕上,把這一古老的傳統遊藝活動很好地傳承下來,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