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一生為官,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在康、雍兩朝他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康雍二帝對其恩寵有加,尤其是雍正帝更是將其視為股肱。要不是因為晚年他向乾隆帝要「配享太廟」保證書的「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張廷玉那真可以算得上是封建時代為官的近乎「完人「了。
康熙末年,吏治鬆弛銓政不清,張廷玉時任吏部左侍郎,堅決摒除請託行賄之風,頂住各方壓力嚴懲了吏部舞文弄法的蠧吏「張老虎」,被時人稱為「伏虎侍郎」。而張廷玉本人確實是從來不收賄賂的。
張廷玉身居要職數十年,始終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質,他和共事的僚友他大多都能平心接待,對他們多所容納。凡是別人饋送之禮,價值超過百金則嚴詞拒絕。按說像張廷玉這樣身居高位之人,所需花費肯定是相當可觀的,可他從不接收賄賂,如果僅憑一年180兩的餉銀又是絕對不夠的,那怎麼辦?
怎麼辦都不用辦,因為在封建社會官場,僅僅靠朝廷俸祿來支撐自己的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人家張廷玉除了餉銀外還有別的收入。
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其父張英康熙年間當過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其兄長張廷瓚,也是康熙時的進士;五弟是雍正時的進士,官至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內閣學士。在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裡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
像張家這樣地位顯赫的家庭怎麼可能沒有土地?自古以來,朝廷的大官,基本上也都是大地主,他們的地多來源於賞賜。張廷玉家裡有地,土地出租每年會有很大的收益。另外,封建時代每年都會有地方官員給京官上供,算是地方官員的孝敬,這是當時的一條「潛規則」。清朝流行的是「冰敬」和「炭敬」還有一些節日的孝敬,張廷玉做得就是京官,這些「敬」當然有他的份兒。
還有,比如以向張廷玉求字求文的方式送上一些「潤筆費」、他學生的孝敬,這些算不得賄賂又無傷大雅還頗有成就感的事,想來張廷玉是「不好意思」拒絕的。再有就是來自於皇帝的賞賜。康雍乾三帝曾先後賜給張廷玉白銀近萬兩。這樣算下來,張廷玉的收入可真不少。
不過,張廷玉不收為了託他辦事而送上的金錢,也不打國庫的主意,在那個時代可以稱得上是「清官」了,算得上是獨善其身。在張廷玉獨善其身的同時,還能很好的平衡人際關係,做到了人情往來,可謂是此中高手,而這與他的性格與處事有很大關係。
首先,張廷玉位極人臣而不衰,其說話就有秘訣。說是秘訣,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千言萬語,不如一默」。自古以來,因不能謹慎言語而招惹事端,遭人猜忌者,不計其數。言不妄發,入德之基也。所以,孔子說「敏於言而訥於行」。
張廷玉雖然說話很少,可卻文思敏捷,主事幹練。張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充日講起注官起,直至乾隆初期,遵旨繕寫上諭皆能詳達帝意。對其辦事能力,雍正帝曾贊道:「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其次,張廷玉清廉謹慎,樂善好施。家鄉桐城發生水災,他就在家鄉設立粥場賑濟災民;用雍正所賜白銀近五千兩在桐城建「良弼橋」,方便了過往的商旅行人,得到了鄉人的稱讚;聞知桐城一帶歉收,米價暴漲,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濟貧民。張廷玉平日生活無聲色之嗜,一生遵循其父「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的教誨,每日處理完公事歸家後便手持典籍,青燈古卷,獨處一室細心閱讀,旁若無人。
再有,張廷玉為人正直勤勉,緘默持重。張廷玉在為官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做到了勤勉持重、為官正直,這也是他能長期周旋於君臣之間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雍正年間他無日不蒙召對,每有所建議便口奏或具折上奏,請皇帝頒旨宣播於外,從不留片稿於私室,也不讓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為官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即使是經他推薦而受擢用之人也始終不讓當事人得知。同時,張廷玉對自己的子弟要求亦十分嚴格。
以上這些都展現了張廷玉作為一個封建社會高級官僚所具有的品格和風範,也是其為人處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廷玉也正是這樣與人人情往來的。
張廷玉為人處世雖確有過人之處,可和普通人一樣他也有自身的弱點,如陷入過與鄂爾泰的「黨爭」;居功自傲,以老臣自居,濫邀配享等。而「配享太廟」導致了他幾乎晚節不保的結局,是張廷玉為人不光彩的一面。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能苛責。身處那個時代,張廷玉能做到從來不收賄賂,獨善其身地人情往來,其品格還是很可貴的。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