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後期腐敗嚴重,而張廷玉從來不收賄賂,他沒有錢是如何做到?

2021-01-08 努力的威廉

張廷玉一生為官,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在康、雍兩朝他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康雍二帝對其恩寵有加,尤其是雍正帝更是將其視為股肱。要不是因為晚年他向乾隆帝要「配享太廟」保證書的「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張廷玉那真可以算得上是封建時代為官的近乎「完人「了。

康熙末年,吏治鬆弛銓政不清,張廷玉時任吏部左侍郎,堅決摒除請託行賄之風,頂住各方壓力嚴懲了吏部舞文弄法的蠧吏「張老虎」,被時人稱為「伏虎侍郎」。而張廷玉本人確實是從來不收賄賂的。

張廷玉身居要職數十年,始終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質,他和共事的僚友他大多都能平心接待,對他們多所容納。凡是別人饋送之禮,價值超過百金則嚴詞拒絕。按說像張廷玉這樣身居高位之人,所需花費肯定是相當可觀的,可他從不接收賄賂,如果僅憑一年180兩的餉銀又是絕對不夠的,那怎麼辦?

怎麼辦都不用辦,因為在封建社會官場,僅僅靠朝廷俸祿來支撐自己的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人家張廷玉除了餉銀外還有別的收入。

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其父張英康熙年間當過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其兄長張廷瓚,也是康熙時的進士;五弟是雍正時的進士,官至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內閣學士。在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裡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

像張家這樣地位顯赫的家庭怎麼可能沒有土地?自古以來,朝廷的大官,基本上也都是大地主,他們的地多來源於賞賜。張廷玉家裡有地,土地出租每年會有很大的收益。另外,封建時代每年都會有地方官員給京官上供,算是地方官員的孝敬,這是當時的一條「潛規則」。清朝流行的是「冰敬」和「炭敬」還有一些節日的孝敬,張廷玉做得就是京官,這些「敬」當然有他的份兒。

還有,比如以向張廷玉求字求文的方式送上一些「潤筆費」、他學生的孝敬,這些算不得賄賂又無傷大雅還頗有成就感的事,想來張廷玉是「不好意思」拒絕的。再有就是來自於皇帝的賞賜。康雍乾三帝曾先後賜給張廷玉白銀近萬兩。這樣算下來,張廷玉的收入可真不少。

不過,張廷玉不收為了託他辦事而送上的金錢,也不打國庫的主意,在那個時代可以稱得上是「清官」了,算得上是獨善其身。在張廷玉獨善其身的同時,還能很好的平衡人際關係,做到了人情往來,可謂是此中高手,而這與他的性格與處事有很大關係。

首先,張廷玉位極人臣而不衰,其說話就有秘訣。說是秘訣,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千言萬語,不如一默」。自古以來,因不能謹慎言語而招惹事端,遭人猜忌者,不計其數。言不妄發,入德之基也。所以,孔子說「敏於言而訥於行」。

張廷玉雖然說話很少,可卻文思敏捷,主事幹練。張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充日講起注官起,直至乾隆初期,遵旨繕寫上諭皆能詳達帝意。對其辦事能力,雍正帝曾贊道:「爾一日所辦,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

其次,張廷玉清廉謹慎,樂善好施。家鄉桐城發生水災,他就在家鄉設立粥場賑濟災民;用雍正所賜白銀近五千兩在桐城建「良弼橋」,方便了過往的商旅行人,得到了鄉人的稱讚;聞知桐城一帶歉收,米價暴漲,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濟貧民。張廷玉平日生活無聲色之嗜,一生遵循其父「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的教誨,每日處理完公事歸家後便手持典籍,青燈古卷,獨處一室細心閱讀,旁若無人。

再有,張廷玉為人正直勤勉,緘默持重。張廷玉在為官的大部分時間內都做到了勤勉持重、為官正直,這也是他能長期周旋於君臣之間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雍正年間他無日不蒙召對,每有所建議便口奏或具折上奏,請皇帝頒旨宣播於外,從不留片稿於私室,也不讓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為官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即使是經他推薦而受擢用之人也始終不讓當事人得知。同時,張廷玉對自己的子弟要求亦十分嚴格。

以上這些都展現了張廷玉作為一個封建社會高級官僚所具有的品格和風範,也是其為人處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廷玉也正是這樣與人人情往來的。

張廷玉為人處世雖確有過人之處,可和普通人一樣他也有自身的弱點,如陷入過與鄂爾泰的「黨爭」;居功自傲,以老臣自居,濫邀配享等。而「配享太廟」導致了他幾乎晚節不保的結局,是張廷玉為人不光彩的一面。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能苛責。身處那個時代,張廷玉能做到從來不收賄賂,獨善其身地人情往來,其品格還是很可貴的。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張廷玉兒子科舉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卻認為家族醜事?
    康熙駕崩,雍正繼位,這場腥風血雨的「九子奪嫡」最終以四爺胤禛的勝利而告終。雍正登基後,一方面開始布局打壓自己的兄弟們,另一方面忙著推行新政。當時清朝看似強大,實際上國庫空虛,土地兼併嚴重,雍正若想解決這一籃子問題,必須要改革弊政。這時候,有一位漢臣可謂是雍正的臂膀,他就是張廷玉。
  • 張廷玉的兒子高中探花,雍正本想賞玉如意,張廷玉:一樁醜事!
    由於張廷玉的表現出色,又有非常高的文字水平,在他四十五歲那年便被康熙明確地任命為「禮部侍郎」。張廷玉在康熙、雍正兩朝都能獲寵康熙在位時期,張廷玉的仕途可謂是「順風順水」;而雍正繼位後,他更是迎來了自己事業的「春天」。張廷玉何德何能,可以得到雍正的認可?
  •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何沒有除掉張廷玉?
    反而張廷玉在雍正朝順風順水,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位極人臣。為何雍正不除掉張廷玉呢?這個問題咱們可以反問一下,為什麼要除掉張廷玉?他謹慎小心,忠心耿耿,體察上意,很能明白雍正的意思,還有治國之才。這樣的人都要殺,雍正怕不是大腦有問題,否則怎能做這種自毀長城的蠢事?
  • 雍正皇帝除掉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什麼沒有收拾張廷玉呢?
    (張廷玉畫像)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張廷玉的戲份很多,特別是九子奪嫡的緊張時候,張廷玉總會金句頻出,發揮出不一樣的作用,因此深得康熙帝的信任。可是在歷史上,張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才考中進士,其父張英是康熙年間的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居相位三年深受康熙帝器重。
  • 張廷玉是漢人又是文官,手裡沒有兵權,為什麼晚年不受乾隆待見?
    西殿是對清朝有大功的大臣,除了張廷玉,其他的我們比較熟悉的有鄂爾泰,傅恆,福安康,阿桂,一共有十二名,另外本來和珅的弟弟和琳也在配享之類,但是因為和珅的原因,在嘉慶年間被移出太廟。張廷玉被封為三等伯,而在之前,清朝是沒有文臣被封侯的前例,因為要被封爵都得需要靠軍功。
  • 張廷玉遇上孫嘉誠,也得「束手就擒」
    所謂「無私無畏」、「無欲則剛」,孫嘉誠最強大的武器就是他的心裡只有公理、只有正義、只有朝廷;再加上他「原本考得探花」的文學修為,再加上他在清流官員中間的至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孫嘉誠才是雍正皇帝登基後收服的最恐怖的武器。孫嘉誠,到底有多牛?深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和倚重的張廷玉,牛不牛?面對孫嘉誠,張廷玉也不得不「束手就擒」!
  • 原創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不去祭奠孫嘉誠,還解釋說「去的人太多」?
    不管是雍正還是張廷玉自己,有一個客觀事實兩個人都非常清楚,那就是張廷玉是雍正派系的人,康熙末年的皇位爭奪戰,張廷玉堅定不移的站在太子黨這邊,而隨著康熙的調整,張廷玉也堅定不移的遵循了康熙的布局——輔佐雍正繼承皇位!
  • 雍正急需人才救災,張廷玉說死牢裡有可用之才!
    雍正但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向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十三爺,在前不久一病不起且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如果強行讓他抱病前去,可能水還沒治好就先要了他的命。另外兩位軍機大臣張廷玉和蔣廷錫二人,是自己的左腦和右腦,沒了他倆陪自己坐鎮中樞,這大清非得亂了套不可。於是雍正帝又想到了李衛,但李衛前不久又回家丁憂了,這會兒奪情起復已經來不及了。
  • 劉統勳一個小官,上了兩道奏摺,為何乾隆就罷免了張廷玉、訥親
    即使是他的死地,也在上朝的路上。那麼,這個勤政賢士,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劉統勳出生於陝西漢中一個官宦人家。他的祖父劉必顯為進士出身,在廣西當過兵,做過官員。而且,他的父親,也是康熙時期的一位進士。劉統勳出生那年,他曾任寧羌州知州,後任四川布政司。因為有優越的家庭環境,劉統勳從小便受過良好的教育,讀過聖賢書。
  • 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為何連忠臣李衛也不放過?
    清朝之所以能延續二三百年,跟雍正皇帝有關——雍正是個不錯的皇帝,要是沒有他勵精圖治一改康熙晚年怠政縱貪之頹勢,清朝跟元朝一樣,也挺不過一百年。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雍正的好幫手除了十三弟俠王胤祥,還有被他處置的隆科多和年羹堯。
  • 【專欄】歷史大數據證「低薪薄俸」易誘發腐敗
    漢代「薄俸」官吏收入難抵平民,貪腐大流行 比如漢代官吏平均月收入是1389錢。然而漢代一個被僱來替人服徭役的「更卒」,其報酬是「月二千」。也就是說,官吏平均收入還比不上一個平民。 深受薄俸之苦的漢代官員崔寔曾經詳細算了一筆帳,來證明東漢中後期的俸祿制度多麼不合理。他說,「夫百裡長吏,一月之祿,得粟二十斛、錢二千。
  • 張廷玉又為何一言不發?
    其實他並不信,雖然沒有想通他們為什麼會出現,但是臨走時還是提醒了張廷璐一句:「等你進了貢院龍門,我再送送你!」三是提到了貢院龍門,其實就是提醒他,別忘了你的身份,別忘了你的職責,少跟這些人參乎,等我有空了好好教教你!可惜,這個愚笨的張廷璐並沒有理解他哥哥張廷玉這三句話的意思,最終走上了歪路。
  • 莫看雍正重用了不少漢臣,但他的一條死規矩害了清朝
    趙申喬和陳璸是康熙朝卓有政績的重臣。而張英仕途最大的亮點,就是康熙十六年四月,聖祖諭令武英殿大學士明珠、勒德洪等「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內並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對。今欲於翰林內選擇博學善書者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張英脫穎而出,成為了南書房第一批有編制的詞臣。他住進了內務府在內城安排的房子,被康熙不斷重任,六十三歲起做過兩年文華殿大學士。
  • 他是康熙除掉鰲拜的最大功臣,卻背叛康熙,被康熙稱為第1罪人
    順治帝在將鰲拜選定為輔政大臣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他會成為大清未來的毒瘤,在鰲拜的強勢下,當時年幼的康熙雖然坐上了象徵著皇帝的龍椅,卻壓根沒有權力控制真正的朝堂。對康熙來說,如果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國之主,除掉鰲拜勢在必行。
  • 康熙的功績能夠算得上千古一帝嗎?來看看康熙一生的所作所為吧
    此時康熙才8歲,大權掌握在議政王大臣會議手中,四輔臣相互爭權奪利,黨爭不斷,腐敗現象嚴重;在地方,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真在按照發展勢力;臺灣的鄭氏也試圖捲土重來。1667年,朝廷局勢惡化,鰲拜獨攬大權。1669年,年僅14歲的康熙用智謀擒拿了鰲拜,掌握了大權。很難想像,一個帝國的命運竟然就這讓掌握在了一個少年手中。
  • 康熙大帝|鰲拜沒有謀反,為何康熙要置他於死地
    康熙小時候,不懂得朝權政治,輔政大臣幫忙匡扶皇室無可厚非,可待到康熙成年親政,鰲拜不僅不歸隱山林,將政權還之於康熙,反而殺死蘇克薩哈等人,將皇宮大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權力過度膨脹的鰲拜表現的更加飛揚跋扈,侍著自己三朝老臣的身份,不僅在殿堂之上對康熙高聲喝令,而且培植死黨,幾視康熙為無物。有時候上朝的時候竟然也「黃袍加身」,跟康熙的龍袍只有帽子不同。
  • 他是康熙最長壽的兒子,自幼被蘇麻喇姑撫養長大,後來結局如何?
    在這少數活到六七十歲的皇子中,胤裪無疑是最突出的一位,他活到了七十七歲,是康熙皇帝所有皇子中最為長壽的一位了。那麼,作為康熙所有皇子當中最長壽第一個,胤裪一生過得如何?最終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 胤裪出生於公元1686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四年,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二個兒子,胤裪的母親是定嬪萬琉哈氏。
  • 雍正王朝:對於江湖術士——張德明,康熙為何如此寬容?帝王心術
    皇八子胤禩將張德明交給康熙皇帝以後,康熙皇帝有一段態度表述: 「江湖術士在發生天災,或者是政局動蕩的時候,往往危言聳聽!這種事,歷朝歷代屢見不鮮,你也是看得重,他越是上勁兒;你不理他,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請注意康熙皇帝的這句話,這真就是康熙皇帝對「江湖術士」的態度?
  • 康熙為什麼沒有殺鰲拜?鰲拜的自身實力,讓康熙放棄殺他
    提起康熙的名字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歷史當中他最為厲害的舉動就是戰勝了自己的勁敵鰲拜。畢竟當時康熙皇帝的年齡還是非常小的,能夠除掉鰲拜也有運氣的因素。不過康熙最終卻沒有殺死他,而是把他關進了一個牢房裡,等他自己老去。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