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影視形象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正式出兵準噶爾部,為了與此相配合,他設立了軍機處來協助自己處理軍務。軍機處裡的軍機大臣,都是雍正帝親自指定的,比如十三爺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等。剛剛成立的軍機處在運行方面還有待完善,全力應對西北戰事。但也是這一年,江南大水的災情報告也送到了雍正帝的御案上。江南是大清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這裡被淹了清庭的軍費怕是都拿不出來。正因如此,必須立刻派出專人前去治水。
雍正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向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十三爺,在前不久一病不起且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如果強行讓他抱病前去,可能水還沒治好就先要了他的命。另外兩位軍機大臣張廷玉和蔣廷錫二人,是自己的左腦和右腦,沒了他倆陪自己坐鎮中樞,這大清非得亂了套不可。於是雍正帝又想到了李衛,但李衛前不久又回家丁憂了,這會兒奪情起復已經來不及了。大水來得太突然,完全打亂了雍正帝的陣腳,他也感嘆自己沒有信得過、有能力的人去用。
張廷玉不愧是雍正的智囊,他對雍正帝說:現在死牢裡就有一個現成的,您要不要考慮一下?雍正問他說的是哪個,畢竟死牢裡這麼多人,有不少都曾是高官。張廷玉指名道姓:阿克敦。聽到這個名字,雍正帝當時就眼前一亮,讓他火速南下主持治水事宜。《清史稿》有詳細的記載:「七年,以疏濬江南徐州、沛縣及濟寧、嘉祥諸縣水道。上命釋阿克敦往江南河工效力自贖。」阿克敦是何許人也?一個等死的死囚,為何能被雍正帝委以如此重任?
張廷玉
阿克敦是滿洲正藍旗子弟,姓章佳氏,是清朝滿人官員中的一股清流。鑑於入關之後漢人佔絕大多數、滿人不擅舞文弄墨,所以清朝特許八旗子弟可以花錢買官。傳統的科舉之路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阿克敦卻不屑於花錢買官,一定要考科舉。這不考不打緊,阿克敦一考就中了二甲進士,時間是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由於科舉考試是專門為漢人設立的,所以考試難度也比較大,許多和阿克敦有同樣想法的八旗子弟,最終還是「真香」了。
康熙朝的滿人進士不多,阿克敦便是其中一位,更何況他中進士時還只有24歲。年輕有為的阿克敦得到了康熙帝的青眼相加,從最初的翰林院編修,一路升到了國子監的一把手,相當於現在清華北大的校長。經過激烈的「九子奪嫡」,雍正帝上位後也對阿克敦委以重任,甚至讓他出任兩廣總督成為了封疆大吏。本想讓阿克敦去歷練的,但他一去南方便惹了禍。由於看不慣南方官場上的一些陋習,阿克敦舉報了很多人,害他們丟官的丟官、坐牢的坐牢。
阿克敦影視形象
等阿克敦期滿調走之後,當地的官員們同仇敵愾,紛紛向雍正帝打小報告舉報阿克敦的不法行為。但雍正帝也不傻,對官場上的這種爾虞我詐心知肚明,所以對眾人的檢錄內容不以為然。但有一條卻讓他動怒了,阿克敦居然向泰國來的使者索要賄賂。如果是跟官場中人要一下也就罷了,阿克敦居然把臉丟到了國外去,大清的形象都讓他毀了。基於這個想法,正在氣頭上的雍正帝將這位封疆大吏一擼到底,並將他打入死牢秋後問斬。
但是消氣之後雍正帝又捨不得殺了,雖然給國家丟了臉,但的確罪不至死,更何況阿克敦有才華、有能力。所以阿克頓的處罰也變成了「斬監候」,至於什麼時候殺他,就想看雍正帝的心情了。張廷玉正是看穿了雍正帝的心思,所以才舉薦阿克敦去治水,讓他戴罪立功重新被皇帝重用。好在阿克敦不辱使命,兩年不到就將江南的水治好了。戴罪立功之後,阿克敦又趁熱打鐵前去西北參戰並立下了許多的軍功。取得了如此成績,阿克敦重新得到了雍正帝的信任,成為了一代名臣。
阿克敦之子阿桂
值得一提的是,阿克敦的兒子阿桂,在他的培養下也成為了一代名將。張廷玉不失時機的舉薦,為國家增添了兩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時阿克敦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機會永遠只留給有能力、有準備的人。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這本書參照多個版本,取其精華,反覆校勘,經過國內專家精心編校整理而成,書中的內容儘可能能保證原貌,力爭做到準確科學。而且是精裝典藏版,適合收藏,也可以買來送給朋友,也是很有面子的。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