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急需人才救災,張廷玉說死牢裡有可用之才!

2021-01-08 吳阿靜1

雍正影視形象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正式出兵準噶爾部,為了與此相配合,他設立了軍機處來協助自己處理軍務。軍機處裡的軍機大臣,都是雍正帝親自指定的,比如十三爺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等。剛剛成立的軍機處在運行方面還有待完善,全力應對西北戰事。但也是這一年,江南大水的災情報告也送到了雍正帝的御案上。江南是大清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這裡被淹了清庭的軍費怕是都拿不出來。正因如此,必須立刻派出專人前去治水。

雍正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向被他視為左膀右臂的十三爺,在前不久一病不起且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如果強行讓他抱病前去,可能水還沒治好就先要了他的命。另外兩位軍機大臣張廷玉和蔣廷錫二人,是自己的左腦和右腦,沒了他倆陪自己坐鎮中樞,這大清非得亂了套不可。於是雍正帝又想到了李衛,但李衛前不久又回家丁憂了,這會兒奪情起復已經來不及了。大水來得太突然,完全打亂了雍正帝的陣腳,他也感嘆自己沒有信得過、有能力的人去用。

張廷玉不愧是雍正的智囊,他對雍正帝說:現在死牢裡就有一個現成的,您要不要考慮一下?雍正問他說的是哪個,畢竟死牢裡這麼多人,有不少都曾是高官。張廷玉指名道姓:阿克敦。聽到這個名字,雍正帝當時就眼前一亮,讓他火速南下主持治水事宜。《清史稿》有詳細的記載:「七年,以疏濬江南徐州、沛縣及濟寧、嘉祥諸縣水道。上命釋阿克敦往江南河工效力自贖。」阿克敦是何許人也?一個等死的死囚,為何能被雍正帝委以如此重任?

張廷玉

阿克敦是滿洲正藍旗子弟,姓章佳氏,是清朝滿人官員中的一股清流。鑑於入關之後漢人佔絕大多數、滿人不擅舞文弄墨,所以清朝特許八旗子弟可以花錢買官。傳統的科舉之路可謂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阿克敦卻不屑於花錢買官,一定要考科舉。這不考不打緊,阿克敦一考就中了二甲進士,時間是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由於科舉考試是專門為漢人設立的,所以考試難度也比較大,許多和阿克敦有同樣想法的八旗子弟,最終還是「真香」了。

康熙朝的滿人進士不多,阿克敦便是其中一位,更何況他中進士時還只有24歲。年輕有為的阿克敦得到了康熙帝的青眼相加,從最初的翰林院編修,一路升到了國子監的一把手,相當於現在清華北大的校長。經過激烈的「九子奪嫡」,雍正帝上位後也對阿克敦委以重任,甚至讓他出任兩廣總督成為了封疆大吏。本想讓阿克敦去歷練的,但他一去南方便惹了禍。由於看不慣南方官場上的一些陋習,阿克敦舉報了很多人,害他們丟官的丟官、坐牢的坐牢。

阿克敦影視形象

等阿克敦期滿調走之後,當地的官員們同仇敵愾,紛紛向雍正帝打小報告舉報阿克敦的不法行為。但雍正帝也不傻,對官場上的這種爾虞我詐心知肚明,所以對眾人的檢錄內容不以為然。但有一條卻讓他動怒了,阿克敦居然向泰國來的使者索要賄賂。如果是跟官場中人要一下也就罷了,阿克敦居然把臉丟到了國外去,大清的形象都讓他毀了。基於這個想法,正在氣頭上的雍正帝將這位封疆大吏一擼到底,並將他打入死牢秋後問斬。

但是消氣之後雍正帝又捨不得殺了,雖然給國家丟了臉,但的確罪不至死,更何況阿克敦有才華、有能力。所以阿克頓的處罰也變成了「斬監候」,至於什麼時候殺他,就想看雍正帝的心情了。張廷玉正是看穿了雍正帝的心思,所以才舉薦阿克敦去治水,讓他戴罪立功重新被皇帝重用。好在阿克敦不辱使命,兩年不到就將江南的水治好了。戴罪立功之後,阿克敦又趁熱打鐵前去西北參戰並立下了許多的軍功。取得了如此成績,阿克敦重新得到了雍正帝的信任,成為了一代名臣。

阿克敦之子阿桂

值得一提的是,阿克敦的兒子阿桂,在他的培養下也成為了一代名將。張廷玉不失時機的舉薦,為國家增添了兩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同時阿克敦的故事也告訴我們,機會永遠只留給有能力、有準備的人。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這本書參照多個版本,取其精華,反覆校勘,經過國內專家精心編校整理而成,書中的內容儘可能能保證原貌,力爭做到準確科學。而且是精裝典藏版,適合收藏,也可以買來送給朋友,也是很有面子的。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無私者無畏!張廷玉遇上孫嘉誠,也得「束手就擒」
    所謂「無私無畏」、「無欲則剛」,孫嘉誠最強大的武器就是他的心裡只有公理、只有正義、只有朝廷;再加上他「原本考得探花」的文學修為,再加上他在清流官員中間的至高地位和巨大影響,孫嘉誠才是雍正皇帝登基後收服的最恐怖的武器。孫嘉誠,到底有多牛?深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和倚重的張廷玉,牛不牛?面對孫嘉誠,張廷玉也不得不「束手就擒」!
  •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何沒有除掉張廷玉?
    反而張廷玉在雍正朝順風順水,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位極人臣。為何雍正不除掉張廷玉呢?這個問題咱們可以反問一下,為什麼要除掉張廷玉?他謹慎小心,忠心耿耿,體察上意,很能明白雍正的意思,還有治國之才。這樣的人都要殺,雍正怕不是大腦有問題,否則怎能做這種自毀長城的蠢事?
  • 雍正王朝中張廷璐為什麼臨死前才喊冤枉?張廷玉又為何一言不發?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第30期)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之初就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科舉舞弊案。這個案子發生的蹊蹺,結案也非常蹊蹺,甚至都沒來得及讓被告說幾句話,就把他咔嚓了!在這個案件中,主考官就是張廷璐,他為什麼臨死前才想起來喊冤枉?
  • 張廷玉的兒子高中探花,雍正本想賞玉如意,張廷玉:一樁醜事!
    由於張廷玉的表現出色,又有非常高的文字水平,在他四十五歲那年便被康熙明確地任命為「禮部侍郎」。張廷玉在康熙、雍正兩朝都能獲寵康熙在位時期,張廷玉的仕途可謂是「順風順水」;而雍正繼位後,他更是迎來了自己事業的「春天」。張廷玉何德何能,可以得到雍正的認可?
  • 張廷玉兒子科舉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卻認為家族醜事?
    康熙駕崩,雍正繼位,這場腥風血雨的「九子奪嫡」最終以四爺胤禛的勝利而告終。雍正登基後,一方面開始布局打壓自己的兄弟們,另一方面忙著推行新政。當時清朝看似強大,實際上國庫空虛,土地兼併嚴重,雍正若想解決這一籃子問題,必須要改革弊政。這時候,有一位漢臣可謂是雍正的臂膀,他就是張廷玉。
  • 張廷玉故意針對田文鏡,雍正得知說了一句話,沿用至今成至理名言
    歷史上雍正就是其中一位,他手下的有功之臣數不勝數,例如:胤祥、張廷玉、鄂爾泰、李衛、田文鏡等等,這幾位大臣都為國家做出過貢獻。但是大臣之間難免會有摩擦,不僅僅是在進諫方面,還有上朝時雙方的口角問題,都會有不同意見。其中張廷玉與田文鏡兩人,就曾產生過一些矛盾。
  • 雍正皇帝除掉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什麼沒有收拾張廷玉呢?
    張廷玉初入官場即得父蔭,但在滿漢有別的清朝官場,年輕的張廷玉始終未能進入權力中心,因此在康熙年間最大的官也只做到刑部左、右侍郎、吏部左、右侍郎等從二品官,因此是不大可能參與最高決策,更不會像《雍正王朝》裡演的那樣在乾清宮「關門議事」時當著眾阿哥的面侃侃而談。張廷玉真正得到重用,是在皇四子胤禛登上皇位後。雍正帝重用張廷玉,既有對他能力上的肯定,也有個人情感因素在裡面。
  • 原創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不去祭奠孫嘉誠,還解釋說「去的人太多」?
    不管是雍正還是張廷玉自己,有一個客觀事實兩個人都非常清楚,那就是張廷玉是雍正派系的人,康熙末年的皇位爭奪戰,張廷玉堅定不移的站在太子黨這邊,而隨著康熙的調整,張廷玉也堅定不移的遵循了康熙的布局——輔佐雍正繼承皇位!
  • 乾隆收拾雍正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田文鏡,為何連忠臣李衛也不放過?
    清朝之所以能延續二三百年,跟雍正皇帝有關——雍正是個不錯的皇帝,要是沒有他勵精圖治一改康熙晚年怠政縱貪之頹勢,清朝跟元朝一樣,也挺不過一百年。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雍正的好幫手除了十三弟俠王胤祥,還有被他處置的隆科多和年羹堯。
  • 莫看雍正重用了不少漢臣,但他的一條死規矩害了清朝
    果親王允禮,至性忠直,才識俱優,是國家有用之材,但身體不好經不起折騰,雖有賢王之名,卻不能為國家辦好政務。 允祿和允禮,分別是雍正的皇十六弟、十七弟。允祿在雍正朝歷官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黃旗滿洲都統;允禮是允祥之外雍正諸兄弟中最親信的一個,分管鑲藍旗和鑲紅旗的旗務。
  • 張廷玉是漢人又是文官,手裡沒有兵權,為什麼晚年不受乾隆待見?
    張廷玉是清朝配享太廟裡唯一的漢臣,而清代配享太廟一共才二十六位,分為東西兩殿,東殿為十三名愛新覺羅宗室,比如十三爺允祥,多爾袞,代善,奕訢等王爺,再加上蒙古王爺僧格林沁,一共十四個王爺。西殿是對清朝有大功的大臣,除了張廷玉,其他的我們比較熟悉的有鄂爾泰,傅恆,福安康,阿桂,一共有十二名,另外本來和珅的弟弟和琳也在配享之類,但是因為和珅的原因,在嘉慶年間被移出太廟。張廷玉被封為三等伯,而在之前,清朝是沒有文臣被封侯的前例,因為要被封爵都得需要靠軍功。
  • 《雍正王朝》裡,雍正的「四大寵臣」為什麼只有李衛得以善終呢?
    《雍正王朝》裡,雍正的「四大寵臣」為什麼只有李衛得以善終呢?張廷玉、田文鏡、李衛、鄂爾泰是雍正朝最受寵的三個大臣,雍正常說他們是「模範督撫」。在這四人中,河南巡撫田文鏡是累病而死的,因為其死前生病,其向雍正懇請休息,但雍正不準,說河南事只有他才能處理妥當,結果田文鏡只好帶病上崗,結果沒多久就死了。雍正用人比神,微員驟升、大吏被逐的事屢見不鮮。用他自己的話說「朕用人原只論才技,從不拘限成例」。基本可以總結為:用幹才去庸才;一定程度重新科甲、門第但極反對朋黨;貪婪酷劣、老病無能之輩無情清除。
  • 年羹堯死在張廷玉的一句話上,三朝老臣就是厲害
    大家好十月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述雍正王朝的故事,在上一回中我們說到年羹堯太過放肆。百官們上奏參劾年羹堯,那年羹堯接下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年羹堯是曾經名動天下的大將軍,怎麼能給那些芝麻小官下跪呢?他一身布衣昂首站在杭州縣衙大堂。
  • 康熙後期腐敗嚴重,而張廷玉從來不收賄賂,他沒有錢是如何做到?
    張廷玉一生為官,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在康、雍兩朝他的仕途可謂一帆風順,康雍二帝對其恩寵有加,尤其是雍正帝更是將其視為股肱。要不是因為晚年他向乾隆帝要「配享太廟」保證書的「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張廷玉那真可以算得上是封建時代為官的近乎「完人「了。
  • 雍正王朝:鄔思道是被孫嘉誠處死的?這才是雍正帝的帝王心術
    雍正皇帝在孫嘉誠和年羹堯已經水火不容的前提下,還將孫嘉誠派往西北推行新政,這是雍正皇帝的帝王心術所在,更是雍正皇帝陰暗權謀的集中表現。剛剛登基,急需建立自身政治勢力的雍正皇帝,把敢於直言納諫、一片赤膽忠心、一心為公為國的孫嘉誠成為他刻意培養的對象。只是雍正皇帝太過心急,沒有納取張廷玉「稍加時日,加以磨鍊」的建議,就直接將其任命為正三品的都察院監察御史。
  • 從「恩人」到「大老虎」——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真有表面上那麼好嗎?
    1725年(雍正三年)三月,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所謂「祥瑞」,群臣稱賀,年羹堯也上賀表稱頌雍正夙興夜寐,勵精圖治。但表中字跡潦草,又一時疏忽把「朝乾夕惕」誤寫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這個把柄借題發揮,說年羹堯本來不是一個辦事粗心的人,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個字「歸之於朕耳」。並認為這是他「自恃己功,顯露不敬之意」,所以對他在青海立的戰功,「亦在朕許與不許之間」。
  • 劉統勳一個小官,上了兩道奏摺,為何乾隆就罷免了張廷玉、訥親
    因為有優越的家庭環境,劉統勳從小便受過良好的教育,讀過聖賢書。二十五歲時,劉統勳考取雍正朝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雍正年間,劉統勳曾擔任過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等官職,並未得到很大重用。在乾隆年間,劉統勳以其卓越的才能,升為刑部侍郎。就在劉統勳要改變命運的時候,劉統勳的母親突然去世了,他只好辭官回家,為母親守孝三年。真正名震朝野的劉統勳,是乾隆六年。
  • 雍正王朝:如果雍正當上皇帝後,依然重用鄔思道,結局會怎樣?
    鄔思道是《雍正王朝》中的虛構人物,是雍正奪嫡背後的軍師。正是在鄔思道的謀劃下,雍正終於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皇位。但在雍正奪得皇位的當夜,雍正卻耍起了鳥盡弓藏的把戲,連夜返回潛邸,企圖直接殺掉鄔思道以滅口。
  • 清朝有位大臣,不畏權貴,既敢打「蒼蠅」,也敢打「老虎」
    一天,張廷玉正在辦公室處理公務,部裡的一個屬員送來一份牒文。這個屬員指著牒文上的一個縣名說,文件裡把元氏縣寫成了先民縣,應該把牒文駁回原省。張廷玉仔細看了一下牒文上的這兩個字,知道乃是部裡的刀筆吏故意添加筆畫造成的,這樣他們就能藉此對下面進行敲詐勒索。於是張副部長笑了笑,對這個屬員說:「假如把先民誤寫成元氏,那肯定是地方上的官吏寫錯了,但現在是把元氏寫成了先民,定是部裡的人員所為。」
  • 救援隊救災返程免費被卡,繳費近500才通過
    在此背景下,如何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救援,也成了各地抗洪救災重要議題。可就在這兩天,一則民間公益救援隊救災返程被收「過路費」的新聞,引發很多人的關注。據媒體報導,7月10日,重慶市藍天救援隊在結束了對貴州銅仁松桃山體滑坡應急救援工作的返程途中,一行六人在萬州區五橋收費站手持救災證明被攔截,最後繳納496元過路費後才獲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