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感統失調有多種表現,家長需注意

2021-01-10 中國青年報

安徽省合肥市凌大塘社區,有一家非營利性公益機構——特殊兒童康復中心,這裡的28名教師承擔著100多名孤獨症、智障低齡兒童的早期幹預訓練工作,幫助他們提高認知、語音、自理能力。視覺中國供圖

安徽省合肥市凌大塘社區特殊兒童康復中心老師用愛心陪伴在特殊的孩子身邊。視覺中國供圖

小北(化名)的媽媽第一次聽說「感統失調」這個詞還是在小北三四歲的時候。小北的美術早教班老師告訴她,小北跟別的小朋友有些「不一樣」,他非常「安靜」,而且很怕別人碰到他,別的小朋友互相追趕玩鬧時,他總是一個人老老實實地坐在椅子上。老師建議小北的媽媽帶他去檢查一下是否有感統失調或發育落後的問題。小北的媽媽當時對老師的話並沒有在意,她覺得小北只是像他爸爸一樣,性情安靜罷了。直到小北7歲上了小學,媽媽才發現小北「有問題」——他從來不出去和同齡小朋友一起玩耍,也不蹦蹦跳跳,只喜歡待在家裡玩「安靜」的遊戲,或是和比他年齡大很多的「安靜」的大孩子一起玩。不僅如此,媽媽還發現小北動作十分笨拙,而且「什麼都害怕」——學不會跳繩,連20釐米高的臺階也不敢往下跳。寫作業的時候小動作也特別多,注意力不集中,一會兒撓腿,一會兒擺弄衣服。

經過醫院全面檢查,小北被發現存在感覺統合失調。他的責任治療師劉曉佩認為他存在前庭覺過防禦(重力不安全感)、雙側統合障礙以及動作計劃問題,並有針對性地給他制定了治療方案。小北進步非常快,經過10次治療,他跳繩已經能連續跳3個以上,也敢玩單槓和滑板了,自行車騎得比以前好了很多。一個療程後,小北已經能在聚會時很好地融入到小朋友當中了。小北媽媽說,小北現在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參加各種娛樂活動,他對適齡遊戲非常享受。劉曉佩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感覺統合治療主要改善的是小北參與遊戲的能力,在治療過程中也讓小北增強了自信。

劉曉佩是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作業治療科副主任、感統組負責人,也是中國康復醫學會作業治療專業委員會感覺統合學組副主任委員。她向記者解釋說,「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對來自人體感覺系統的信息進行解讀和使用的過程。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才能協調發揮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感統失調會影響兒童大腦對輸入的感覺信息的解讀和加工方式。

感統失調有三種主要模式:感覺調節障礙、基於感覺的運動功能障礙以及感覺辨別障礙。感覺調節障礙會引起兒童注意力、情緒、興奮度的調節問題;基於感覺的運動功能障礙和感覺辨別障礙,則會導致兒童姿勢的穩定性、動作計劃以及構想能力欠缺。劉曉佩說:「這三種模式的功能障礙很多情況下是交互並存的,會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兒童可能對感覺輸入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活動水平可能異常高,或異常低;可能經常運動,或容易疲勞。有些孩子還可能會在這些極端之間波動。當這三個系統功能不正常時,運動協調問題就很常見,並可能導致語音語言延遲和學業成績不佳。從行為上講,孩子可能會變得衝動,容易分心,並且缺乏計劃性。有些孩子還會難以適應新環境,並可能因沮喪,做出攻擊或退縮的反應。」

劉曉佩介紹說,大量正常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都存在感覺統合失調問題。2017年美國一份調查研究表明,5%-16%的正常兒童存在感覺統合失調障礙。患有神經發展障礙的兒童和成人分別有30%-80%和3%-11%的個體在感覺處理方面存在困難。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中,超過80%存在感覺處理問題。對感覺輸入的高反應性或對環境的感覺方面的異常興趣包括在了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

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比率在我國也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北大醫療腦健康行為發展教研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醫學博士吉寧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根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我國0-6歲兒童中,感覺統合失調嚴重的孩子約佔10%。劉曉佩認為,這其中有很多環境和人文的原因,例如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居住狀況擁擠,兒童缺少身體活動;兒童生活環境中的化學物質過多,空氣汙染物超標;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保護過度等。

劉曉佩特別指出,多項研究顯示,兒童感統失調與養育方式有關,例如孩子出生後,沒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以致前庭平衡失調;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導致幼兒前庭平衡及頭部支撐力不足;父母或保姆怕孩子弄髒手不準孩子玩土,玩沙,從而造成幼兒觸覺刺激缺乏……另外,父母對子女長時間表現出拒絕或否定的態度也是導致兒童感統失調的危險因素,因為這會造成子女因自信心缺乏而不願投入新環境、抗拒新經驗;還有,家庭結構缺失或家庭氛圍不良、父母對子女施以懲罰為主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雙方對子女教育觀念不一致也會對子女造成精神傷害,從而產生感統失調障礙。

劉曉佩提醒家長,如果兒童出現感統失調的表現,就要及早進行幹預治療。研究表明,感統失調會嚴重影響孩子學習、人際關係建立、親子關係等各方面的功能。感統失調的孩子常常表現為手腳笨拙、身體不協調、學習困難,因此遭受同齡人嘲笑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嚴重影響了孩子自尊心的發展,進而導致孩子人格形成、成年後人際和職業能力等多方面受損。那麼,兒童出現感統失調,家長如何才能及時發現呢?

劉曉佩說,當孩子的成長進程不符合正常兒童發展進度時,就需要加以注意。「比如,該學會爬行時沒有爬行的能力,或者延後很長時間才學會爬行;與其他兒童相比,學習新動作技巧很慢、很吃力;4歲以後學習時注意力很難集中,或者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暫等。當出現這些表現時,家長可以先在網上搜索兒童感覺統合能力評估的相關問卷,看看自己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如果很多選項都指向感統失調,那麼建議去正規醫院接受感統能力評估,請專業人員進行臨床篩查評定。被發現了存在感統失調的兒童,要去專科醫院和正規康復機構,請專業的作業治療師或者感覺統合治療師進行規範的感覺統合治療」。

劉曉佩介紹說,感覺統合治療是一種個性化的幹預措施,旨在解決特定的潛在感覺運動問題。感覺統合幹預是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進行的,強調兒童的積極主動參與,要求治療師和兒童之間建立一種合作關係,並將重點放在以參與為導向的活動中。活動結果要在整個幹預計劃期間定期評估,以便能夠監測兒童對幹預的反應,並及時對幹預計劃進行調整。治療感覺統合失調不需要手術,目前也沒有藥物可以對應治療。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一般兒童(3-12歲)發育過程中容易產生感統失調的問題,不是病症,這是社會小家庭制度及活動空間少的後遺症,在中國,80%兒童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感統失調。
  • 孩子走路易摔跤、平衡感差,是感統失調嗎?
    如果孩子到了三四歲依然經常摔跤,家長就要注意了。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多是父母保護過多,孩子缺少了太多身體操作能力的鍛鍊導致平衡能力不佳、感統失調。出生後,沒讓孩子經過爬行階段就直接學習走路,產生了前庭平衡失調。
  • 孩子坐不住、「多動症」,就是感統失調?是時候揭穿這個偽命題了
    大多數家長都是這是孩子的專注力差的原因,但是在前不久網上有一個「中國80%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的新聞,火遍了各大家長群。 更是有一些培訓班,聲稱通過「感統失調修複課程就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 當孩子出現感統失調,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越早進行感統訓練越好
    我現在目前的是當地一家大型親子教育的親子老師和感統訓練老師。我就是接觸了很多家長也就是帶了好多孩子,就是教孩子呢。做這個感統訓練啊我帶過很多孩子。上我這個感統訓練課那麼今天呢,我就跟大家來聊下這個感統訓練對孩子的好處吧當你家孩子出現肢體不穩啊,還有這個。也就是說穿珠子啊。這個線呢。
  • 感統訓練
    它分為五大領域失調:前庭感覺統合失調;平衡感覺統合失調;觸覺統合失調;本體感覺統合失調;視聽覺統合失調。三、感覺統合失調的一般表現      下列現象是一般兒童發展中容易產生的問題,不是病症,這是人類小家庭制度及活動空間少的後遺症,也是世界性的問題,感覺統合可以提供您解決及預防方法。
  • 感統訓練到底有效嗎?
    這時有些家長會開始疑惑,並對感統訓練的效果產生質疑,到底是不是花錢交了一筆智商稅,感統訓練有效嗎?感統訓練有效嗎?感統訓練有效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感統失調的兒童由於大腦沒辦法正確的統合由各部分感覺器官輸入的信息,導致大腦和身體協調性出現了障礙。而這種障礙如果沒有經過針對性的感統能力提升訓練,是不可能通過年齡的增長就自然改善的。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如何通過感統訓練改善?
    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3歲以後,例如:上課時精神不集中,坐不住,左顧右盼,小動作特別多,老師反映常常走神發呆,任何事情都是做做玩玩,寫作業拖拖拉拉,不停用上廁所、喝水、吃東西為由中斷學習,對家長說的話,總是心不在焉,似聽非聽 ,就像沒聽見一樣,
  • 3大感覺系統訓練方法及4個感統訓練原則
    #感覺統合訓練#感覺統合訓練以運動、遊戲配合各種感統訓練器械,對孩子不僅是生理上的訓練,而且也是協調大腦、心理和生理三者之間相互關係的活動。幫助孩子從小建立運動的意識和習慣,鼓勵孩子參加多種體育運動。感統訓練器械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在家進行感覺統合訓練,現在很方便可以在網上買一些感統訓練器械,不僅預防感統失調現象,也可以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現象,通過訓練器械,也能激發孩子的訓練興趣。觸覺訓練的有:觸覺刷、觸覺坐墊、觸覺感知訓練球、按摩球、觸覺平衡板等。前庭覺訓練的有:滑板車、平衡腳踏車、獨腳凳、跳袋、跳繩、蹦床、羊角球、跳圈、蹺蹺板,平衡木、室內滑梯等。
  • 4歲男孩天天愛爬高,一查是「感覺統合失調」
    堯堯的父母著急起來,帶著他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堯堯是感覺統合失調了。   感覺統合失調簡稱為感統失調,這個詞對很多家長來說有點陌生。市人民醫院兒保科副主任醫師李小鳴提醒,當孩子出現語言少、多動、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脾氣暴躁、學習障礙等表現且情況較嚴重時,家長不要簡單地把他們當做「調皮孩子」來對待,因為這可能是出現感統失調了。
  • 「感統訓練師資格證」不被公眾認可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感統訓練師培訓市場自身已陷入失調狀態:發證機構好幾個,都是自己培訓自己發證,入學門檻形同虛設,培訓三五天就能過關,同樣的高級證收費差別高達 2300元。人社部職業技能鑑定中心不認可這些資格證,用人單位和家長也不看重,專業人士建議想進行這方面學習的人要謹慎選擇。
  • 寶寶跳過爬直接學會走,更容易感統失調,「爬行敏感期」要利用好
    根據早教專家對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所做的調查數據,其中90%以上嬰兒期都是不會爬行或爬行時間很短的。而且,目前國際公認的預防感覺統合失調的最佳手段就是爬行。爬得越多的孩子,身體各方面發育得越好,甚至有專家表示最好能讓孩子爬夠500個小時。事實上,爬行對孩子來說真的挺重要的,只是父母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 孩子寫字不好,學習困難,感統訓練怎麼玩?(附:訓練項目)
    近日有網友曬出娃的作業,評論區笑成一片,關於孩子寫作業,可謂幾家歡樂幾家愁,沒攤上這樣的孩子,你看到這樣的作業,覺得這是樂子,如果家裡就有這樣的孩子,那每天寫作業就是在「災難」啊!那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這些問題,要怎麼做呢?
  • 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 ,你家孩子有這些症狀嗎?
    現在很多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躁動不安、害羞、動作不協調、反應遲鈍或不愛學習等一系列症狀,家長總是誤以為孩子調皮不聽話,其實這很可能是感統失調的緣故。  什麼是感統失調?  感統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 國際註冊高級感統評測指導師曾麗受邀專訪
    因其摒除傳統的灌輸式學習方法,在積極快樂中引導孩子天性的開發,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認可,行業發展前景可期。2018年10月3日,愛薇拉感統訓練館作為中部地區領導品牌,其創始人曾麗受邀湖南公共頻道專訪,暢談愛薇拉的發展歷程和行業發展前景。
  • 適合3-6歲兒童的9個感統遊戲,讓您的孩子體情智三飛躍
    簡單來說呢,感統訓練其實就是通過一些專業的訓練器材,讓孩子們在玩耍的過程中能夠刺激其大腦功能,鍛鍊孩子的觸覺、本體感和前庭覺,使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提高的一種訓練。其實大家也可以這麼理解,感統訓練就是一種讓孩子們在玩樂中提高自身能力的訓練。下面我們請濟南級優異兒童教育王老師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
  • 感覺統合能力發展的四大階段:分享四個小遊戲,在家做感統訓練
    導讀:在外地開講座時,一位家長吐槽自家兒子,說是小傢伙各方面反應慢。寫作業時,注意力也總是不集中,手裡小動作不斷,無論如何糾正,都沒有起到顯著的效果。對此,我深表無奈,這種消極表現,籠統來理解就是感覺統合能力薄弱。
  • 感統訓練師培訓2018年5月12日在貝佳教育順利開班
    感統訓練師培訓2018年5月12日在貝佳教育順利開班,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齊聚貝佳教育兒童學習能力培優中心,跟著葉子老師一起,開始了愉快的感統學習之旅!培訓8:30開始,很早同學們就來了,看出來學員的學習熱情都非常高。
  • 別隨意貼標籤,先看有沒有這些現象!
    具體表現為語言發育遲緩、肢體語言貧乏,不善於與人交往,目光對視不佳,對別人的話愛理不理,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特別自我。 03感統失調 在重慶小米熊兒童醫院,醫生會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制定治療方案,主要包括感統訓練、認知訓練、引導式教育訓練、言語治療、心理治療、中醫治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