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對聯招親:風吹裘裘毛亂動,才子巧對下聯,抱得美人歸

2020-12-04 深更半夜讀歷史

少女對聯招親:風吹裘裘毛亂動,才子巧對下聯,抱得美人歸

關於對聯,一直到現在每年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上一幅幅對聯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但是在中國的古代,對於對聯的重視程度可遠遠超過現在人,那個時候的他們閒來無事最大的樂趣可能就是互相之間對上幾幅對聯吧,對對聯不僅能夠顯示他們各自的學問,還能可以打發一些無聊的時光,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也因如此,現如今從古代流傳的很多的經典名句均來源於他們平時的對對聯。然而還要說的是,對聯在古代時候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幫助一個人來娶媳婦,今天要說的故事就是關於一個人如何能夠靠著對聯來娶媳婦的。少女對聯招親:風吹裘裘毛亂動,才子巧對下聯,抱得美人歸

因為在古代他們一直奉承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古代的女子一般都很少會去讀書寫字的,所有的文雅之士可以說都是男子,但這其中也會有所例外。就在宋朝的時候有一位大戶人家,他們之前一直都沒有子女,到老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位女兒,所以對這位女兒也是格外的寵愛,從小就讓她和男子一樣進學堂學習詩詞歌賦,讓這位女兒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女子。但是到了這個女兒成婚的年紀,還是出現了一個讓人為難的問題,因為這個女兒從小就在嬌生慣養的環境中長大也助長了她的脾氣。同時她又讀了那麼多的書,也讓她的見識不再像一般的學問的女子那樣的淺薄,在她的思想裡。認為能夠配得上她的男子一定是和她學識相當,而且能夠與她有共同的聊天話題的人,同時,她現在也不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夠被家長操控,她覺得自己的婚姻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最後這位女子想到的辦法就是出一個對聯招親,能夠對出她出的對聯的人,就能夠與她成婚,這個上聯就是:風吹裘裘毛亂動。這可吸引了大批的男子前來報名,畢竟這位女子是個大戶人家,而且長相也很漂亮,家境又很好,如果能夠娶到這位女子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所以很多的男子都前來對這幅對聯。可是看這樣的行為和現在的閃婚也沒有什麼差別吧,如果別人對出了對,就得立馬和別人結婚,不論別人長什麼樣,只要有學識就可以結婚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但是,儘管有很多男子慕名前來,都沒能讓這位女子滿意。

但是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終於最後來了一位才子巧對了下聯,而且這位才子還是一名進士,他對的下聯是:陽照壁壁水直流。這位女子聽到這副對聯之後表示出了十分的滿意,這個下聯不僅對仗工整,重要的是還有著足夠的意境在裡面。更幸運的是,這位男子的長相也是很俊美的,深得女子的歡心,可以說是男才女貌了。這位女子在看到男子的長相之後也十分的滿意,而且還難得的露出了女子的嬌羞,這名男子也是靠著自己的才學抱得美人歸,順帶著也得到了很多的錢財,可以說是一個兩全其美的結果。

看完這個故事,大家對於對聯是不是重新燃起了新的興趣呢?在如今,關於對聯,可能出現最多的就是在新年的時候了,在平時的生活中,對聯已經很少出現了。。但是這種現象並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對聯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它應該是一份寶貴的財產,需要被大家傳承下來,而不應該將對聯這個傳統的文化寶藏丟失。所以作為當今社會的年輕人更應該有空沒空都學習一下對聯的巧妙,它看似簡單,但實則還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還蘊含著很多的門道。關於對聯的學習還是應該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只有這樣,文化的寶藏才能得以流傳。

相關焦點

  • 才女招親上聯:風吹裘裘毛亂動,書生巧對下聯,才女刮目相看!
    才女招親上聯:風吹裘裘毛亂動,書生巧對下聯,才女刮目相看!關於對聯,相信大家都是了解的非常多的,因為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聯一直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而且對聯也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每逢佳節之時,都需要在自家門前貼上對聯以祈求來年的祝福。
  • 才女對聯招親:「雨無門戶能留客」,才子下聯有點尷尬!
    才女對聯招親:「雨無門戶能留客」,才子下聯有點尷尬!到了五代十國的後蜀時期,對聯才真正的出現,至此,對聯文化才開始興盛,對聯不同於其他文化,對聯可以用來慶祝喜慶,也可以用來談情說愛,甚至抨擊時政,文人調侃都可以用對聯,而正是因為對聯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使得歷代的皇帝對於對聯都有難以言的好感。
  • 女子丈夫去世,出一對聯改嫁招親,木匠巧對下聯贏得芳心
    沒有手機電視網絡,成天待著得有多無聊。當然,這種無聊只是針對上層貴族來說的,底層人民每天大概都是為了生計而忙碌。而說到古代打發時間的東西,對對子,就是很不錯的一項活動。雍正年間對對子通常是在文人墨客間進行的,根據史書記載,貼對聯的活動起源於五代時期,第一副對聯是貼在了五代後蜀主的門前桃符上,所以對聯又被稱之為桃符。對對子講究詩歌對仗工整。
  • 女子對聯表愛意:雨無門戶能留客,才子竟沒答上下聯,抱憾終身
    對聯作為一種廣泛流傳的文學形式,最早出現在戰國,當時稱作"桃符",作為對聯的雛形"桃符"的功能與真正的對聯也完全不同。戰國時期,科技不發達先民們大多數看天吃飯,很多事情也就歸結於神鬼之說,而"桃符"就是為了驅邪避鬼誕生的。
  • 才女寫對聯招親:「雨無門戶能留客」,秀才對出下聯才女羞紅了臉
    在古代,對聯盛行,不但是一些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工具,也是老少皆宜的字謎遊戲。對聯的發展也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在當時就已經有了對聯的雛形。因為當時紙還沒有製造出來,所有的文字都刻在竹簡或者木板上,所以最早期的對聯也被稱之為桃符,在當時被人們用來闢邪,祈求神靈保護的工具。
  • 才女上聯招親:雨無門戶能留客;才子巧對下聯,卻視美人如無物
    要說起對聯文化,可能就比較悠久了。最初的對聯算是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對聯還不叫做對聯。對聯的雛形就是當時被稱作「桃符」的東西,人們也不是像現在這樣拿來祈求福運,而是用來驅鬼闢邪。人們為了驅鬼闢邪,往往就會把門口貼上這樣的桃符,以祈求禍患離自己遠遠的。
  • 才女出對聯招親,連出兩個上聯,都被「乞丐」對出,才女心服口服
    佛印和尚立馬搶過蘇軾的扇子往水裡一丟,扇面上寫著蘇軾的詩詞,佛印就對出下聯:水流東坡屍。下聯中的屍諧音是詩,對仗十分巧妙,兩人相視之後哈哈大笑。我國的對聯文化可以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女子甚至以對聯的形式徵婚,以此來選擇合適的夫君。比如在北宋年間,就有一位女子用對聯的形式徵婚,後來被一位才子對出,兩人因為對聯最後喜結連理。
  • 清朝才女出一上聯,書生對出下聯經典到爆,抱得美人歸
    我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發現古裝劇有一個經典的場景,就是比武招親。當初楊康就是通過比武招親獲得了穆念慈的芳心。其實古代女子在武功方面,除了武功對決之外覓得夫婿之外,那些才女們也經常以對聯來招親,例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對聯招親的趣事。
  • 才子對聯招親:「桃李花開,一樹胭脂一樹粉」,坡腳姑娘對出下聯
    對聯,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文學藝術,相傳起源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所題「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後代以此為例,至宋代推廣民間於門廳柱子,到了明清時期,更是家家戶戶貼對聯,一幅幅有趣的對子,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噴湧而出,可謂是妙趣橫生,詼諧幽默。
  • 才女出上聯招親:雨無門戶能留客,秀才的下聯讓她羞得滿臉通紅
    對聯,乃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學形式之一。說起對聯,最早還能考究到春秋戰國時期,起源於名為「桃符」的事物,主要被百姓用以驅鬼。鬼神信仰作為中國原始先民最主要的崇拜之一,在延續數千年的中華文明裡可是根基深厚。
  • 才女上聯:長巾帳裡杜鵑啼,有聲有色,書生巧對下聯讓才女害羞!
    對聯深厚的歷史文化從春秋與戰國時期流傳至今,對聯文化是持久且有活力的,對聯不像其他文化在歷史上的地位,對聯文化是獨特的,這也多虧了對聯文化本身的通俗性和多樣性,無論是抨擊時政還是表達思想,都可以用對聯來描繪。
  • 少女出聯,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才子對聯,少女又羞又惱
    少女出聯,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才子對聯,少女又羞又惱大家也知道,古代的生活並不像現代一樣,古代是沒有網絡的,人們閒暇的時候就是和朋友一起交談,而那些讀書人,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吟詩作對,對對子一直都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尤其是在節日的時候,都會有許多對聯讓大家去對,所以不論是平民百姓
  • 千古絕對:「空有一身牛勁,無地可耕」,下聯太經典無法複製!
    千古絕對:「空有一身牛勁,無地可耕」,下聯太經典無法複製!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們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是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連科舉考試都是需要用到八股文和詩詞對聯等等的。同時對聯由於通俗易懂的緣故自然就開始在民間流傳起來,不僅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對聯,許多本身並不具備詩才的人也喜歡湊這個熱鬧。尤其是對聯的作用還能成為尋找夫婿的媒介,只要能夠對出下聯就能成為某某小姐的乘龍快婿,所以說這還是十分公正的,只要是有才華的人都願意去參加這樣的活動。
  • 翰林學士出上聯:因荷而得藕,才子巧對下聯,成東床快婿!
    對聯在我國歷史悠久,明朝之時,更是因為有了朱元璋的大力推廣使對聯在民間盛行無比。程敏政就處在明朝那個時代,身為聲名顯赫的大才子,關於他的對聯故事也是不少。程敏政是屬於那種年少成名的少年英傑,就連當時的皇帝都對他青睞有加。翰林院大學士李賢是當時的名儒,曾給程敏政上過課,對他很是喜愛,就想要把女兒許配給他,於是就請程敏政到家裡吃飯,一來是探探他的口風,二來是讓程敏政與女兒兩個人見一見。
  • 寡婦出上聯:昨日今日明日,日復一日,木匠巧對下聯,迎娶美嬌娘
    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對聯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三國時期,而貼春聯的習俗,則源於五代後蜀國主孟昶。傳說孟昶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正是我國第一副春聯。
  • 少女一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秀才一下聯,少女羞的跺腳
    這個對聯是起源於五代十國,在明朝和清朝得以發揚光大,不止是達官貴人皇親國戚,還包括民間的百姓也是對對聯有著高漲的熱情。其中明太祖朱元璋還被戲稱為「對聯皇帝」!因為他很喜歡對對聯,並且留下不少有趣的經典對聯。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件趣事,關於一位民間才女的對聯故事。
  • 秀才一上聯:「玉兔搗藥,嫦娥許我十五圓」,下聯一出,太經典了
    自古佳人愛才子,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文人在古代,頗受姑娘們的喜歡,比較吃香,因此,歷史上,便湧現出了許多優美的情詩,也有以對聯招親的故事,讓人看後趣味十足;像北宋的蘇東坡,一生飄逸不拘,寫了不少優美的詩詞歌賦,特別是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 上聯:桑養蠶,蠶結繭,繭抽絲,絲織錦繡,才子巧對下聯流傳千古
    蘇軾是北宋有名的大才子,當時有很多人都遊學在他門下,比如說張耒、晁補之、秦觀和黃庭堅,他們也因此被人稱為「蘇門四學士」。尤其是黃庭堅,在生前就已經可以和蘇軾齊名,並稱「蘇黃」。所謂頂針聯,又稱聯珠對、聯錦對和連連對,是對聯的一種特殊格式,是指對聯的前一分句的最後一個字或是詞,也將作為下一分句的開頭。比較經典的這種對聯有很多,比如說「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沒水牛腰」。李常出的這個上聯對著雖然頗有難度,但是難不住才思敏捷的黃庭堅。他看到書桌上擺放的毛筆,就以此為題給出了下聯「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筆,筆寫文章」。
  • 少女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秀才接下聯讓她又羞又惱!
    看到父親如此著急,少女就給父親說了一個好主意,希望可以用對對聯的方式比文招親,這樣才能真正的娶到自己!王掌柜寵愛女兒,想著她開心就好,於是比文招親就開始了!最開始,少女給出了一個上聯,玉葉金花一條,讓很多前來想參加比賽的人都一頭霧水,因為玉葉和金花都是中藥材的名字, 要是沒有這些專業的知識還真答不上來,這時一個林秀才站出來給出了下聯:冬蟲夏草九重皮。
  • 歷史上最奇葩的對聯,上聯與下聯一字不差,專家評價:千古絕對
    對聯用途廣泛,幾乎涉及生活各個方面,除了眾所周知的春聯之外,還經常被用在賀壽、結婚、喬遷以及哀悼死者時的輓聯。古代慶祝理髮店開業,會送上「雖是毫髮生意;卻是頂上功夫」作為祝賀的對聯,勉勵他人努力讀書時,通常會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比一些勸學詩更有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