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最近電影院最火的,莫過於皮卡丘了,網上到處都在 pika pika 賣萌。
可別小看這隻皮卡丘,妥妥的90後大IP !它誕生於 1996 年日本一款遊戲,如今已帶來了至少900億美元的收入,超越70後hello kitty,20後米老鼠,還有前陣子刷屏的漫威。
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說說,皮卡丘背後的「萌文化」,和由此衍生的「萌經濟」。
「萌文化」源於日本動漫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萌文化」最早源於日本動漫,常被二次元愛好者用來形容極端喜好的事物。
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萌文化在東亞流行,還漂洋過海到了美國,影響了一大批電影創作者。
比如《神偷奶爸》裡講外星語的小黃人;《超能陸戰隊》裡胖嘟嘟的大白;《帕丁頓熊》裡的熊,這些又「萌」又感人的動畫形象都成了最大的賣點。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萌萬萌滾滾來!微博上各種萌寵博主層出不窮,曬照片必須嘟嘴賣萌,聊天必備萌物表情包,還有前幾年很多人頭上都長出了「花花草草」,全民開始集體賣萌!
「萌文化」還催生出一大批「賣萌」詞彙,比如桑心(傷心)、矮油(哎喲)、腫麼了(怎麼了)、朋友叫做「盆友」,同學稱呼「童鞋」,各位「寶寶」大行其道,「嚇死寶寶了」「寶寶不開心」「寶寶跌倒了」。
還有前後鼻音不分的那種,本來的傻乎乎,將「huhu」變成「fufu」,「生氣了」變成「生氣惹」。
有網友還把這種現象加工成了段子:「動物園裡有什麼:大西幾、大腦腐、小白去、發福蝶、長頸怒……」還有一種加工後的「油膩萌」,多用疊詞,比如「拿小拳拳錘洗你」。
連博物館的文物都賣起萌來:
青銅器版憤怒的小鳥
戴墨鏡的青銅人首
政府通告和交警提示,
也有「賣萌」的。
比如貴州錦江河景區的提示牌:
「親,不要往錦江河裡扔垃圾呀!
錦江河媽媽是要生氣的喔!」
「萌文化」催生的「萌經濟」
「賣萌」不僅能「賣出好感」,還能「賣出真金白銀」。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熊本熊就是成功案例,它本來只是日本熊本縣的吉祥物,但硬是憑著「一己之萌」,造就了一座城。
據日本銀行熊本支行的推算,2011年到2013年之間,它的經濟收益就達到了124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8億元)。
把賣萌變現的最佳代表之一,還有Line和ta的小夥伴們。Line是來自韓國的一個社交軟體,光是賣表情包,一年就能賺2.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億元)。
還有各種周邊、線下實體店、主題樂園、和各種品牌合作的服裝配飾等等,總有一款投你所好。
怎樣的「萌物」才賣得動呢?
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從此再也沒能管住錢包裡的錢。
不過,所有的萌物都能賺錢嗎?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欄目視頻
有人分析過,萌物首先得有辨識度,尤其是顏色,「皮卡丘」和「小黃人」很受歡迎,跟亮黃色的外形有很大關係。
其次性格要多元,最好有點反差或者幽默感,比如「小黃人」,看似呆萌無害,但是又經常搞怪,時不時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形成一種「蠢萌」的感覺。
最後,想要成為大「萌物」IP,必須要有國民性,也就是男女通吃、老少鹹宜,親和力很重要,像電影《頭腦特工隊》裡,人物形象按照喜怒哀樂設計,看起來不那麼親和,給人一種距離感,衍生品的銷售就會有局限。
有試驗就表明,帶有動物卡通形象的零食,比沒有動物卡通形象的,消費者購買意願會增加25%左右。這也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喜歡用動物作為企業卡通形象的原因。比如京東的狗、天貓的貓、蘇寧的小獅子。
人為什麼喜歡萌的事物?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萌的事物呢?
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提出了「幼體滯留」的觀點,他認為喜歡一切有幼體特徵的東西是人的天性,這能確保人類的延續。
從社會大環境看呢,萌文化誕生的時候,恰逢日本遇到經濟危機,出現了一大堆社會問題,通貨緊縮、就業率低、老齡化嚴重等等。「萌物」成了當時年輕人逃避現實的一個出口,一種精神慰藉,到了現在,偶爾賣個萌,還能緩和人際關係。
喜歡萌萌的事物無可厚非,偶爾賣賣萌也無傷大雅,但如果躲到「萌文化」的空間裡,與世隔絕、拒絕成長,就是一種值得警惕的「文明病」了,換句話說,就是不想長大、拒絕成長。
「
像尼爾波茲曼
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
是成人的「兒童化」問題,
但文化終究要進步,
人也終究要成長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編輯:蓓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