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聖棄智觸摸本性,裡懺能夠改變人的定業

2021-01-10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讀不懂釋迦佛,就讀不懂老子,因為他們無一不是,絕聖棄智觸摸本性的聖人。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很多人把這一段話解釋錯了,人們都知道做人不能用智過深,聰明反被聰明誤,害人又害己。但不知道見素抱樸(本色)少思寡慾的本性到底是什麼?還是釋迦佛說破了,本性就是如來藏、菩提心、自性如來,無我的天性。如果我們少用一點利智和假仁假義,以真心天性為人處事,我們還有那麼多煩惱嗎?

我們用智就真假顛倒了,一切都是假的,我們用心皈依自性,才是人間正道。老子提倡人要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關鍵是本性二字人理解的層次不一樣,能夠真正觸摸到本性的人,不僅是開悟了,更重要的是已經行於道。高人大德從來不用心機利智,往往都是隨性依心憑覺知就把一切做了。人常說:摸摸你的良心,你能睡著嗎?良心就是本性佛,王陽明的心學就是三個字「致良知」,他說的良知,就是這個良心。人生在塵世間,良知都在習性中睡死了,能夠喚醒良心,覺知本性,人就沒有什麼罪惡了。

人為什麼很難改變因果定業,有的人一生都觸摸不到自己的本性,摸不見自家的良心。我們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是當事人,誰也沒有自己清楚、聰明有才智,只有自己是對的。所以讓他知罪改過自新,比登天也難。釋迦佛轉法輪,就是幫助人離苦得樂,轉化人的思維境界。那就必須內觀自己裡懺一切,懂得心裡懺悔,只有真正裡懺改善自己了,才能改變一個人的定業。如果不懂得懺悔自新,這個人就沒有救了,只有八識田裡遭受因果報了。所以,我們弘道不單單是散發佛性,還要跟魔鬥戰,把人心中的魔滅掉,再把外界的魔鬥掉,本性越磨越亮,不磨怎麼可以觸摸?

古人云: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的屏藩。人一旦太聰明,所學的仁義道德都是虛偽的。人不能腦子裡都是智謀,多一些淳樸我們才會更快樂。不是人越聰明越快樂,往往是越聰明越悲哀。有一個故事說:一架客機失事掉在了茫茫的大沙漠裡,倖存者有11人,有大學教授、政府要員、公司老總、部隊官兵,也有小職員、莊稼人、全職太太,還有一個傻子。沙漠裡白天的氣溫高達五六十攝氏度,如果不能找到水源,人就會渴死。求生的欲望人人很強,他們拼命尋找著水。他們看到一片綠洲,就狂奔過去,綠洲卻消失了。他們幾次這樣被愚弄之後,發現所謂的綠洲只是海市蜃樓,他們黯然神傷,絕望地望著遠方等死。

而唯有傻子不知道什麼是海市蜃樓,他只知道口渴要找水,在他們停止找水之後,他還在尋找,最終他在一個沙丘上發現了水。他喝到了救命的水,卻沒有人理會他。幾天後,救援人員找到他們時,除了傻子還活著外,其他十個人都死了!傻子不懂海市蜃樓,什麼也不懂,他只憑著本性的覺知,向前尋找,真是傻人有傻福,他用傻辦法救回了自己。那些有聰明才智的人,卻在生命的關口,仍然迷失本性,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這就是說:人遇事不要太聰明,不要動腦子想來想去妄念紛飛,一定會想錯。過於動腦筋實際上就是動惡因,再去做就是碰晦氣,越碰越糟糕。就像我們身上長了一個小疙瘩,你要老想它,不住地去觸摸它,疙瘩會越長越大越來越疼。如果還懷疑它是個癌症,慢慢地真的就變成了大腫瘤。原來就不要去想它摸它,小疙瘩也就散掉了。也就是說,我們腦子常常會出錯,種下的都不是善因,一旦付諸行動,種下的都是惡果。所以,我們不要老動腦子費心思,向外求,要問自己的本性良知,跟著覺知走。人的良知醒了,所做的一切都會有老天照應,有光明指引,還會迷途嗎?

因為,我們觸摸本性,本性就在如來藏裡邊,這裡邊純淨、溫暖而明亮,我們什麼都可以找到。而我們人眼裡看到了山河大地、森羅萬象,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識——唯識所現。這一切都是假相,不生不滅的本性,才是唯一的真如。正是我們所謂的眼見為實的聰明,使我們有了無明顛倒,在惑、業、苦裡輪轉。我們在這個世界,就是一粒微塵,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當我們做善功德的事情,就往上升,就高了;做罪過的事情,就又往下沉,就低下來了!真正求道懂因果的人,就會絕聖棄智觸摸本性,裡懺自新改變人的定業,終將會有一個美滿的人生!

(李松陽20200706fccf00966)

相關焦點

  • 定業不能轉變嗎?
    定業有二:一者報定,二者時定。或有報定,而時不定,緣合則受。或三時受,所謂現受、生受、後受。善男子!若定心作善、惡等業,作已深生信心歡喜,若發誓願供養三寶,是名定業。善男子!智者善根深固難動,是故能令重業為輕;愚痴之人,不善深厚,能令輕業而作重報。以是義故,一切諸業,不名決定。善男子!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 燒香拜佛能改變報應嗎?定業和不定業的區別在這裡
    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佛教中有因果報應這一說,那麼通過燒香能真的能改變業力嗎?如果幫別人燒香拜佛可以改變別人身上的報業嗎?你如果聽說過「頑石點頭」的佛經故事,那就說明了萬物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竺道生從佛經中推出「善不受業報」的理論,但慧雲卻能推出「三報論」,而後者更能得到世俗人的認可。三報論也即你今生做的壞事,報業會附著在你的靈魂上,當投胎轉世後,你的靈魂和報業將在你的下一世身上顯現。如果你今生殺了一頭豬,那麼轉世後這一刀你必須挨,即使逃過這一生,還有來生,反正這一刀你必須挨回去。
  •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談此真言的力量,兼說如何受持此咒?
    因應「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 ,不少人立想到,既是定業,又怎能消除呢?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如人已然造作惡業,必會受到惡果。還會有例外嗎?我們先看佛陀在《優婆塞戒經》〈業品〉的開示。經云:「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意思就是說:什麼緣故會導致果報成為定而不能變呢?
  • 今日禮懺 | 走進《金剛寶懺》,深悟其意!
    《金剛寶懺》全名《大乘金剛般若寶懺》簡稱《金剛懺》依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行的懺法《金剛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經書之一,經題的意思為:「以金剛不朽之身和超卓智慧之志,渡達彼岸。」《金剛經》不但開智慧,還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 地藏寶懺全文(全文較長)
    為令一切眾生破除煩惱,成對治益,而見懺法。亦令一切眾生從戒定慧,自聞思修,成五根力,得生善益,而修懺法。復令一切眾生修世出世業,證第一義,八理益故,而行懺法。良以法界一切眾生,皆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不守真常,動轉業現,妄起無明。境界為緣,覺心凝寂,旋乖法性,相續遍計,取執自他,展轉相因,善惡果報,無記三性。苦樂迭奏,如谷隨聲,臨鏡現影。遂有凡倫,生起諸相,升沉輪替,羈鎖難離。法性元明,於是汩沒。
  • 佛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怎麼地藏菩薩卻宣說了滅定業真言?
    不能滅定業,不能度無緣,不能盡眾生界。這三點雖是大德口說出,但在佛經中卻也都能找到依據。不能滅定業。這個太多證據了。佛陀自己有頭痛、背痛、足下出血之厄。佛陀也不能挽救釋迦族脫離刀兵滅族之劫。佛陀也不能讓信徒夭折的孩子起死回生 。可知佛陀不能滅定業是真的。不能度無緣。阿含經中多次出現如何度化弟子的討論。有馴馬師問佛陀,你是如何調教弟子的。
  • 經懺是褒義詞嗎?
    一般大家經常做的佛事都是消災普佛、超度普佛,做普佛可以在你無病無災的情況下,給你增福延壽;有病有災的情況下也可以做普佛,但最好做些針對性的佛事,比如,面對你宿世造的業,冤親債主的圍逼,病痛加重那就要用針對性佛事來處理,不能只做消災普佛、超度普佛了。就像怨結解不開的兩個人在打架,打得頭破血流,和事佬去拉偏架,當事人會是什麼樣的心態?要依法不依人!
  • 《道德經》第19章解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道德經【原文】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②。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譯文】拋卻聰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杜絕仁慈,拋棄道義,人民才會回復到孝慈的本性;拋棄伎巧和獲利,就不會有盜賊產生。「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人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質樸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學問,就沒有憂患了。
  • 聖空法師:什麼是藥師懺?
    摘自佛母寺藥師懺聖空法師開示答:「藥師懺」他是像法部分。佛法共三個部分。「正法」,正法早就過去了,什麼叫「正法」?我們今天拜的「藥師懺」,是像法時代教我們的方法。我們現在是末法時代了,什麼叫末法時代?裝,都不想裝了。來佛母寺,我希望大家守規矩、依教奉行。想改變自己,那就是守規矩,什麼規矩?改變自己的習性,按照這裡的生活方式。什麼叫依教奉行?斷掉你的想法,用這裡的想法。以前的你就死掉了,現在的你重生了,這就叫改變人生,改變命運,脫胎換骨,走新的人生道路,就這麼簡單。
  • 知禮大師親撰《大悲懺》的大願和懺本特色是什麼?
    大師一生對佛教貢獻良多,本文專談知禮大師與《 大悲懺》。知禮大師(960一1028) 是北宋高僧,生平以著述、說法、禮懺作為修行的依歸。大師除致力闡揚天台教義外,更精研懺法和躬身禮懺,而且屢獲感應。有一年,明州大旱,知禮大師和遵式法師共修《金光明》懺法,發願「行懺光明,祈雨求福。三日無應,當燃一指。」到第三天,果然天降大雨!
  • 梁皇寶懺:梁皇為夫人建寶懺 佛門懺悔要徑
    梁皇懺(圖片來源:資料圖) 《梁皇寶懺》是梁武帝為了超度皇后郗氏而制的《慈悲道場懺法》,後來就簡稱為《梁皇寶懺》。遂請志公禪師等依經律懺罪要義,制懺文三十卷,為郗氏懺悔。眾僧建壇行道禮拜方畢,見一容儀端嚴的天人對梁武帝說:我蒙佛力,得脫蟒身,將生天上,故來禮謝。 此懺能夠災消吉至,罪滅福生。蒙彌勒菩薩夢中賜名為慈悲道場。此懺法因始於梁武帝,故稱為《梁皇寶懺》。
  • 對抗觸摸 蘋果Siri語音將改變顯示器?
    此外,iPhone4S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其加入了Siri語音識別系統,相對觸摸而言,語音操作是另外一種人機互動的方式。      計算機以及其它智能設備在這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的進步與革新體現在兩個方面:自身性能、存儲空間的大幅度提升,以及人機互動方式的改變。
  • 定業真的不可轉嗎,有兩個故事截然相反,那念佛帶業往生怎麼說呢
    期間佛的諸大弟子都請佛設法解救他們,佛說:「定業難轉」。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信,用神通將500個釋迦族人裝入缽中救走,滿以為營救成功,到安全地方放下來看,卻發現500人全部化成了血水。諸弟子不明,前來向佛請教,佛便將此事的前因後果說出。
  • 神通再大轉不了定業
    目犍連用神通觀察其前世是算命之人,虛言多於實語,毀譽隨心而談,自稱明白,實則欺詐以求錢財利養,迷惑眾生,以致於此。又一鬼問:「我常被兇猛惡狗撕咬身肉,肉食盡,風吹骨頭,又再復生,此什麼因果?你先世殺害雞鴨豬羊,祭神拜天所致。三鬼問道;「我腹大如甕,咽喉細如針,見美味而不能食,什麼因緣?你前世為官,自恃毫強,縱情享樂,輕視貧人,取別人血汗所得。因此有這樣果報。
  • 且看拜《梁皇寶懺》的七大功德不可思議之處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廣東潮州佛母寺將啟建為期七天的第71屆楞嚴實修講經法會。法會期間大眾每天上午誦持楞嚴咒,下午拜《梁皇寶懺》,晚上聖空法師為大家逐句開示《梁皇寶懺》。也許我們參加拜懺的機會有很多,但能聽聞法師如此詳細開示懺法的機會卻真的很少。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這個千載良機。
  • 初十《金剛寶懺》
    《金剛寶懺》,全名為《大乘金剛般若寶懺》,簡稱《金剛懺》,是依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行的懺法。       金剛懺法的流行,源於歷代對《金剛經》信仰的普及,尤以蔣之奇於(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載,自五祖以後,《金剛經》已取代四卷的《楞伽經》而受重視。
  • 寬見法師:反對經懺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知
    今年二月下旬,有幸在天開寺參加了梁皇寶懺法會。在法會結束後舉行的座談會上,很多人尤其是女居士們談及諸多感受,讓我深感到有兩點:其一,所有人都比我強,也許不是所有方面,但是一定有某些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師」吧。其二,也是更重要的,與其說聽了那麼多人拜懺的感受,不如說聽了許多妄想生起的過程更真實些。不敢自以為是,特向法師求證。寬見法師:你是想跟我分享一下感受,想向我求證。
  • 什麼是「業」及「業報」
    ③身業人的身體行動丶所作所為2.「業」的「三個性質」①善業蓍業是積極的丶上進的,是能夠在未來世或現世享受「福報」之「果」的「因種」。例如∶主動做好事。②惡業惡業是壞丶犯罪與墮落,是能夠在未來世或現世遭受痛苦之「果」的「因種」。例如:主動做壞事。
  • 佛教:懺法與打七是怎麼回事?
    因此,修習懺法便成為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儀。歷來通行的懺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所說,懺侮罪過的儀則;一類是依五悔法門,修習止觀的行法。懺悔罪過的儀則,據《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所說,最早是劉宋時代的藥師行事。其後蕭齊竟陵王簫子良撰《淨住子淨行法門》三十卷(全書今不傳,只有一卷收入《廣弘明集》中)。及至梁代有《大通方廣懺),又名《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