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特大地震,共形成35處較大的堰塞湖。其中,位於北川老縣城上遊的唐家山堰塞湖庫容最大、危險最高。
對於北川人、洩流搶險隊員、安全評估專家級代表、水利工程人員來說,唐家山堰塞湖這6個字將永久銘記。
唐家山如今的變化如何?2015年,四川省政府批覆同意開展唐家山堰塞湖綜合開發利用工作,目前工作正有序推進。
尋找唐家山堰塞湖不是難事,即便是移居老縣城以外的北川人,還是能清楚的指明那個方向。如今的唐家山堰塞湖,湖面靜得沒有波瀾,變化在細微當中、在希望當中。
建設中的樓房坪村特大橋
人們心安的理由
地震時,唐家山堰塞湖淹沒的漩坪鄉的一些房屋,這些年逐漸露出了水面。
今年4月12日上午,我們遇見漩坪鄉石龍村李大娘,她正和老伴提著菜帶著小孫子,從公路往湖邊走。當地有關部門在湖邊,為他們妥善安置了住處,村裡幾十戶人家都過上了新生活。李大娘說,地震時,走的時候心又慌又怕,但回來這些年,挺安心。
人們之所以安心,是經歷了無數個過程。
這裡創造了世界處置特大堰塞湖的奇蹟:無一人傷亡。當年,救災戰士身背炸藥徒步挺進,1000餘人、80餘臺大型工程設備參與排險,甚至動用米-26直升機運輸重型機械,綿陽市組織20萬人避險轉移。2008年5月27日,唐家山堰塞湖排險工作全面開始,6月7日開始洩流,3天後最大洩流量達到6960立方米/秒,最終取得決定性搶險勝利。
這些年來,曾參與唐家山洩流搶險、安全評估的專家級代表,至今依然關注著這裡的地質險情後期處置與科學規劃。
這處懸湖大壩,早已實現可控條件下安全度汛的目標,並成為一座比較穩定安全的水源庫。
一抹羌紅的背後
若要直觀感受唐家山堰塞湖最大變化,便是湖面上方,正在架設的一抹羌紅。
這些年,堰塞湖湖水靜下來,但湖水淹沒道路、切斷了兩岸交通。震後,堰塞湖兩岸群眾心中最大的期盼就是「堰塞湖上有座橋該多好啊」。而他們的期盼,將在今年有望實現。
橫跨堰塞湖兩岸的樓房坪村特大橋,當地人叫它堰塞湖大橋。去年,大橋主拱已正式合龍,宛如一條美麗彩虹,與堰塞湖水相映成趣。
「計劃今年8月底,大橋全部完工。」北川縣公路管理所該項目業主代表顧晨建說,大橋一旦通車,村民去往新縣城的路程將由原來的2小時縮至30分鐘。村民依靠渡船和繞後山而行的歷史,將畫上句號。
中國第一堰塞湖景區
目前,唐家山堰塞湖處於封閉施工狀態,但大橋建成後,橋下將會通航。對此,5·12汶川大地震紀念館這樣注釋著:唐家山堰塞湖將建成集防洪灌溉、水利水電、旅遊開發等綜合利用為一體的水利風景區。
這次來訪,最大的感受是,曾經危險的唐家山堰塞湖,如今已變得溫和柔順,並開始滋養周邊和下遊的土地。根據北川農業局技術專家考察,當地生態、氣候、土壤條件與保加利亞玫瑰谷相近。
為此,漩坪鄉政府有了這番打算——幾年前,首批超過5萬株保加利亞大馬士革一號玫瑰花苗,就已運抵漩坪鄉景家村,唐家山堰塞湖一帶計劃建玫瑰園基地。若該產業項目發展至兩萬畝,這裡將成中國最大的玫瑰園。當地打造「中國第一堰塞湖景區」的目標,未來所要呈現的效果,將超出人們的預料。
慢新聞-重慶晚報首席記者 李琅/文 記者 任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