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果園雜草一直是一項比較繁瑣的勞動,一年需要清理好幾次,真的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使用除草劑雖然省時省力,除草也比較徹底,但多少會對果品土壤造成一定的汙染和殘留。
那麼,如果不去清除果園的雜草,對果園到底能造成多大的影響?是否能更有利於果園發展呢?
我們都知道,如果不去清除雜草,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和果樹爭搶養分,削弱樹勢,使產量下降。但與此同時,徹底清除雜草也有許多的弊端:果園地面裸露,導致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土壤各種有機質及各種養分含量降低,園內溫度變化劇烈,不利於形成優良的果園小氣候。
正是因為徹底清除雜草有這些缺點,所以有人就提出「果園生草栽培」。果園生草栽培就是在果園行間適當的保留或種植一些特定的草類。
這種果園生草栽培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現於十九世紀末的美國紐約。這種兩年一種的耕作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獲得了較大發展,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廣泛採用。目前歐美和日本實施生草的果園面積佔到果園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七十,有的甚至達到了百分之九十五。
與果園除草相比,果園生草栽培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中的氮和速效磷、鉀的含量,減少水肥流失,保持水肥的均衡供應,同時能改善土壤酶活性,激活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調節土壤水分,增加水分的沉降和滲透,減少土壤蒸發,起到蓄田保墒的作用。
為了彌補果園生草對果樹爭搶養分的缺點,在實行果園生草時,不是全園生草,而是給植株留兩米寬的營養帶,保持覆草或者清耕,施肥時在營養帶上撒施農家肥和化肥,生草帶上撒施化肥。
實施果園生草是果園土壤管理的最好最高效的方法,但果園生草後要加強管理,管理技術到位,才能發揮果園生草的綜合效益,達到果園生草的目的。
總體來說,果園生草栽培有利有弊,但果園生草符合當代提倡的生態農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種優良的果園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