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跟年齡不大相符,我還是很喜歡聽羅大佑的歌,尤其那首《鹿港小鎮》,即便它已經被用作一個分店遍布北京的臺灣菜館的名字。從前聽到這首歌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很多年後有機會身處其中,那種感覺很好,很穿越。如果不是這首歌,我也許會錯過這個小鎮,但去了才知道,小鎮雖小,文化不小,歷史不小,遊人不少。
從彰化市坐大巴,一個小時左右達到鹿港鎮。車站附近有一個旅遊服務中心(臺灣大大小小几乎所有景區都有類似的遊客服務中心提供免費服務,對自由行的遊客來說非常方便)。在這裡,遊客可以索取旅遊導覽圖,租自行車,蓋紀念郵戳以及寄存物品等。當我拿著地圖摸不著頭緒的時候,一個牽著小黃狗的當地人主動指引了方向,樸實的小鎮居民。
鹿港小鎮在荷蘭殖民時期,以及後來的清朝統治時期都是很繁華的港口,原因是它地理位置優越,並且同福建泉州通商。繁華的商業帶來了繁榮的文化,小鎮上寺廟林立,有供奉觀世音菩薩的龍山寺,也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後來,港口由於泥沙淤積日漸衰落。可能也正是拜此所賜,才很好地保留了小鎮的古樸風貌。
在鹿港小鎮行走,感覺很穿越。在情感上,是因為那首聽了多年的華語流行樂的經典老歌;在空間上,是因為一個純粹的北方人,來到一個文化迥異又似曾相識的小鎮;更重要的是,在時間上,那些保留下來的古代建築好像能讓人觸摸到歷史。
眾多寺廟裡,我遊得最仔細的是龍山寺。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在建築上美不可言。整座建築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全都是用木榫相接的方式來固定,讓人很難相信它可以在風雨和時不時的地震中堅持數百年。龍山寺整體恢宏,細節處也不失精緻,木雕和石雕相伴,雕工精巧。石雕大多出現在屋頂和屋脊,木雕基本設置在梁柱和屋簷下,雕刻的花紋與宗教形象跟大陸的寺廟相比有些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裡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有過修繕,但是整體舊貌沒有被破壞,隨處可見嚴重褪色的木頭梁柱,本應該是朱紅色的它們大部分已經泛白。這跟在大陸經常看到的粉刷得比寫字樓還要新的「古蹟」相比,更有真實感和滄桑感。
小鎮的建築多是清代建起的閩南式建築,保存較好並仍在使用。鹿港老街是一個老建築聚集起來的繁華街市,現在是遊客的必逛之地。街市兩側的店鋪主要賣當地特產,比如麵茶和一種看起來像瑪瑙石一樣的烏魚子。也有店鋪迎合著所處環境,專賣臺灣不同時期的懷舊商品,很受歡迎。老街上有一處知名的「半邊井」。當年,富裕人家把自己家開的井留在牆外一半,方便鄰居和路人取水,可見當地民風淳樸,為富亦仁。
鹿港小鎮上的老巷道,曲折迂迴。九曲巷就是因為彎曲多而得名,愛好攝影的人一定不能錯過,因為這兒能拍出又古樸又有縱深感的照片。鹿港很多古建築都保留著很有特色的甕牆。當時人們用喝空的酒罈子來砌牆,這種甕牆透光、通風也很美觀。能留下這麼多空酒罈,想必當地人酒量很好。
除了中式的古建築,鹿港上還有日治時代留下的日式西洋建築。著名的糕餅店玉珍齋就在這樣的一座建築中。而已故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辜家老宅子,是日治時代建起的巴洛克式建築,現在這裡已經成為鹿港民俗文化館,對遊客開放。
如今鹿港的一些街道也有了現代繁華的景象,不再是「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但古鎮魅力不變,這裡還有很多其他的景致等待遊人去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