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終,回顧一年進行復盤,關注酒類市場的人就會發現,在當今激烈的白酒市場競爭中,四特酒卻頻頻登上行業領獎臺。前有10月份榮獲「國際烈酒(中國)大獎賽(ISGC)·金獎」和「中國酒業青雲獎·年度明星產品」兩項重磅大獎,後在12月6日「2020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榮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同時四特酒副總經理榮獲「全國食品工業科技創新領軍人物」榮譽稱號。
這些榮譽不僅是對四特品牌價值的肯定,也是對產品品質的褒獎。在強手如林的酒類市場中,四特酒究竟為何能脫穎而出,在中國白酒市場上一枝獨秀?
好山好水鍛造四特特香風味
四特酒不屬於中國白酒四大主流香型,是是中國特香型白酒的開創者和特香型國標的制訂者,作為江西白酒領軍品牌、中國白酒知名品牌,已擁有近70年的發展史。
在江西這片風水寶地上,有井岡山、龍虎山、三清山、廬山、贛江、鄱陽湖等好山好水享譽中外,更有一條中國黃金釀酒帶,即位於東經115°06′33″—115°42′23″、北緯27°49′07″—28°09′15″。「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清江,即如今的江西樟樹,山川秀麗,土沃水清,有「酒鄉」「藥都」之美譽,四特酒就誕生於這黃金釀酒帶之上。
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美酒,環境是最好的釀酒師。四特酒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獨一無二的老窖池、經過幾百年馴化的釀酒微生物環境,具有極強的稀缺性和不可複製性。不同的環境條件造就不同的風物,這也便是四特酒因地制宜、開創特香型白酒的根本原因。
傳承並精進古法工藝
四特酒的誕生地樟樹,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和深厚的酒文化底蘊。四特酒品牌由清末樟樹滿洲街「婁源隆」酒樓所生產酒的酒罈四面貼有「特」字而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原「婁源隆」酒店的基礎上,於1952年成立了國營樟樹釀酒廠,著手對四特酒的挖掘與研製,開啟了四特酒的發展成長之路。
四特酒釀造技藝汲取明代宋應星科學巨著《天工開物》中「四特土燒」的技藝精華,並在清朝「婁源隆」酒樓(四特酒前身)實現了首次規模化、規範化釀造生產。傳統釀酒技藝的一代代傳承,體現著「人和」,更彰顯了「匠心」。
四特酒釀造工藝從制曲到配拌料,從蒸餾到發酵,再到精心勾調等一系列工序,都沿襲「四特土燒」的技藝精髓,更是一代代匠人的初心堅守。「整粒大米為原料,大曲面麩加酒糟,紅褚條石壘酒窖,三型具備猶不靠」的工藝特點,是經過四特酒數代釀酒團隊不斷精進、創新的結果。在選材、用料、操作工序等方面,四特人精挑細選、潛心研製,四特酒獨特的釀造工藝和口感風味初見雛型。
匠心品質推動品牌差異化發展
當時,中國主流的白酒香型有貴州的醬香、四川的濃香、山西的清香,每個主流香型又有各自代表企業。在白酒香型選擇上,四特酒公司沒有跟隨主流,而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特香型」白酒。
為此,我國白酒香型誕生了一個獨特的新品種。隨後,四特酒參與起草《特香型白酒》國家標準,承辦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特香型白酒分技術委員會,為推動特香型白酒和行業的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特酒在最近的「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的兩個獲獎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已獲得3項發明專利,發表核心期刊論文7篇,修訂國家標準1項。由此可見,四特酒始終堅持著以初心致匠心,不斷以技術創新驅動質量進步,為特香型白酒開闢了一條差異化之路。
四特酒自1952年成立至今,也一直從智慧財產權、技術層面積極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堅持博採眾長、推陳出新,始終堅守「做中國差異化香型第一品牌」的戰略定位,秉持「讓傳統的更傳統,讓現代的更現代」的經營理念,堅守傳統釀造工藝精髓,始終保持著積極、正向、穩健的增長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