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葉德嫻暖心催淚影片《桃姐》,生有涯而愛無限。
內容簡介:
在李家工作了六十年的老傭人桃姐(葉德嫻飾演)已經年老,依然和李家少爺羅傑(劉德華飾演)生活在一起。羅傑是電影人,年過五十依然未婚,桃姐是看著羅傑長大的,而羅傑也被桃姐照顧了一輩子,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後來,桃姐七十多歲老邁中風,羅傑盡心照顧,並為出院後的桃姐選擇了安度晚年的老人院。桃姐在老人院安頓後有些忐忑不適,羅傑常去探望照料。之後,羅傑帶桃姐參加電影首映禮,桃姐認真打扮鄭重赴會。桃姐去世,羅傑召開追悼會送別。
以下簡評:
這並不是一部庸俗尋常的濫好心劇,否則不會感動那麼多人,包攬那麼多大獎。
人與人之間,心與心之間,看似遙遠,其實很近,就看你怎麼去相處。
影片開始桃姐買菜,精心選材,問價,烹飪,上桌,飯後切水果,是本質責任,但舉手投足都是溫情暖意,如同對自己孩子,但又有克制分寸,不同桌吃飯,不多話。羅傑想吃牛舌,桃姐不許,說對心血管不好,但等他出差走了,又立即煮了滷好,想等他回家吃。
家是什麼,家是味道,是熟悉的飯菜味道。
出門在外的羅傑,不吃羊肉,不吃生魚,寧可隨便湊合一口,也因為他的胃口幾十年被桃姐照料著,無微不至,營養搭配,又要配合他的健康需求。
桃姐中風入院。羅傑建議請菲傭回家照顧,桃姐自己建議去老人院,羅傑要幫她付老人院的錢,桃姐也堅持自己付。看到這一段,心暖而心碎。就是桃姐的這種分寸感,讓人心疼,不是兒孫不能撒嬌,但好羅傑勝過不孝兒孫,為她精挑細選,安排單人房。兩人都在儘量替對方著想。
初入老人院,一頓飯的功夫,眾人百態,老人們各有性格。吃飯掉粒,吵架,竟然假牙也會拿錯。晚上有的房間傳出哀嚎「我要回家」,那哀嚎其實也是每個不得不在這裡的老人的心聲。但老齡社會,年輕人要工作,也不是家家請的起私人看護,養老院就是大部人的晚年去處了,無論有沒有親生子女。這也讓每個觀眾思考,許多年後,自己要如何面對桃姐一樣的處境。半夜自己上廁所,拄著拐杖,自己扯衛生紙,艱難的挪來挪去。
羅傑來探望桃姐,當著別的老人承認自己是乾兒子,桃姐欣慰。但她依然時刻不忘分寸感,不要羅傑送手機,盼望他常來,又不肯說這「常來」這兩個字。
羅傑帶桃姐出去散步,下館子,點她愛吃的菜。而那一刻剛好是另一位老人的女兒拒絕替老人的兒子承擔當月費用的時候。人情冷暖,莫過於此,尺短寸長,緣深緣淺。
羅傑出差回來,帶桃姐回家看看,連貓都在家裡等。桃姐的房間一直在,她的東西也都在原位,每一件都是回憶,買羅傑喜歡的電影雜誌,背著他上街的背帶,羅傑答題贏回來的香皂,和小羅傑拍的合影,六十年幫傭,從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幾乎一輩子。那些不值錢的小玩意,都是無價珍寶。
桃姐幫羅傑找新的傭人,面試要求提的細緻,要瓦鍋煮飯,要清蒸海魚,要會煲老湯,嚇跑一眾面試者。她念念不忘的,放心不下的,只有這件事,誰來照顧羅傑。
羅傑母親回香港,帶了燉好的燕窩送給桃姐。給她戴上圍巾,送小禮物,零用錢。桃姐對羅傑的母親也是一直保持著親切和分寸感,不忘本分,不越邊界。這種小心翼翼,好似太懂事的小孩子,讓人心疼。
羅傑帶精心打扮過的桃姐去參加電影首映禮,向人介紹她是乾媽,度過圓夢的夜晚。領著她的手,走過長街回家去。她的夢不是和明星相見,而是見證羅傑的成功,分享他的喜悅,比他還要喜悅,得意,開心。
羅傑的弟弟帶妻兒會港,全家大團圓,桃姐把自己珍藏的首飾送給羅傑弟弟的妻子,語言不通心意通,好似給兒媳婦見面禮一般。拍全家福,桃姐推脫一下,心裡其實也是矛盾的。她只願為這群不是家人勝過家人的人付出全部的愛意和關心,卻不敢奢望回報,時刻不忘自己是傭人,主僕有別。
養老院的堅叔,借錢泡妞。羅傑當面拆穿,桃姐卻勸他別在意,還是讓羅傑給堅叔三百塊,明知道有去無回的,這不是沒是非,是理解,同情,善意還有寬容,她的這份心意也無形中傳遞給羅傑,羅傑那麼好那麼暖心,也有桃姐的功勞,幾十年如一日的在溫柔暖意中長大,當然夠好。桃姐安詳離世,羅傑召開追悼會深情送別。堅叔送來一束白玫瑰。
我們到世間來,遇到一些人,與一些人擦肩而過,與更多人的一輩子都是陌生,然後與一些人成為親人,朋友,同學,同事,或者僅僅相識一場,或長久或短暫,可以說緣起緣滅,自然而然。
我們的心是一個小小的點,散發著一點微光暖意,慰自己,慰彼此,慰歲月,慰天地。
(本文已開通原創保護,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諮詢/約稿/合作請私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