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陽光下的陰影,街頭濃烈的色彩,厚重的明暗對比與強烈戲劇性視角的畫面:哈利用顏色刺
激著人們習以為常的感受;他的攝影可以是激烈的、衝突的,更是帶著充沛並旺盛精力的
因為熱愛電影來到巴黎
哈利·格魯亞特1941年出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他的父親在愛克發(Agfa)膠片工廠就職並經常測試新款膠片,哈利很早便對攝影產生了興趣。1959年,他考入了布魯塞爾電影和攝影學院,痴迷於電影的他每周都要看五、六場電影。畢業後,20多歲的格魯亞特成為了一名電影製片人。但為了追隨藝術的夢想,他離開了在他看來「無聊」的家鄉而移居巴黎,「巴黎有很多我聽說過的攝影師,巴黎更有好的電影,我從電影裡學到了一切,」哈利回憶道。
將色彩視為一種神秘的東西
1969年,哈利前往摩洛哥進行了他首個攝影項目的創作,這也是他最早的彩色攝影作品系列,並因此在1976年一舉獲得了柯達攝影獎(Kodak Award)。在這期間,他又創作了一組以拍攝電視轉播畫面為主題的彩色攝影系列——《電視畫面》(TV Shots),極大地諷刺了當時無力的新聞制度,這在彩色攝影剛剛興起之時可謂即獨到又大膽。
《電視畫面》(TV Shots)
但在20世紀70年代,彩色攝影作品很難被藝術界重視。那些傳統的黑白攝影人拒絕被一切色塊所迷惑。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甚至曾用「粗魯」二字來評價彩色攝影,只因攝影會毫無保留地將眼前最真實的色彩世界捕捉到鏡頭裡面。而格魯亞特則用他飽和的畫面對那些批判彩色攝影的人們做出了強有力的反擊。在受到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強烈影響下,他成為了運用色彩作為攝影表達的先鋒人物,更使得他在攝影界聲名鵲起,為當時的攝影界打開了全新的形式。
到了20世紀80年代,他接連到訪了美國、印度、埃及、日本、中東和北非等地區。在那些異域風情的國度,他陶醉在光影與色彩的相互交融下,「色彩是令人激動的,」他說道。「色彩是有磁性的,更是可感的,我將色彩視為一種神秘的東西。」他鏡頭下那些機理豐富的物與景,以及構圖、序列、光影、細節同時被考慮進小小的取景器裡。
歐洲彩色攝影第一人
格魯亞特在1986年成為了馬格南圖片社的正式一員,並被視為美國彩色攝影先鋒人物威廉·艾爾格斯頓(William Eggleston)和史蒂芬·肖爾(Sthephen Shore)的接班人,以及發現彩色攝影潛能的歐洲攝影師。他電影般的畫面將光影、色彩和建築打造成精彩的生活舞臺。「攝影最終是與現實生活的鬥爭,你或是在恍惚中捕捉到一張照片,或是失去一切。相比在家裡安穩地生活,我寧可永遠在這種鬥爭中遊走,」格魯亞特說道。
「世界是那麼的普通,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平常的。我們要對身邊的一切保持警惕——對我來說,用新鮮的視角去捕捉生活中的事物的是最重要的。」現年76歲的格魯亞特與他的兩位女兒一同在巴黎生活,但他的創作依然未曾停止,只不過他已放棄膠片改用數碼器材,但他仍然用一貫的幽默和好奇保持著對色彩世界領先的姿態。
「無論是波普還是街拍,幽默感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格魯亞特說道。他喜歡讓自己保持興奮地去發現一切,這也正是他對這個世界不斷探索的方向:幽默、不確定性、偶然和未知。「這關乎於自由,如果你一直呆在同一個地方太久,你會認為你身邊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目前,哈利·格魯亞特攝影展正在英國倫敦Michael Hoppen Gallery展出,展覽將於2017年6月27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