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家見過太多「黑白」藝術攝影,今天館長給大家推薦點「不同尋常」的彩色的攝影。這些作品不僅色彩繽紛,還勾勒出東西文化的輪廓見證了攝影師跨越世界地理的痕跡。
從「西歐十字路口」的比利時到「非洲西北部王國」摩洛哥,由「佛教聖地」印度到「金字塔之國」埃及,哈利·格魯亞特用相機記錄下東西方的微妙光感變化,那些光和影的細小異樣。在他的作品中,「沒有故事可言,攝影只是關於形狀和光線的問題。」
每一位藝術家,其實歸根結底到每一個人,都是足夠特別的存在,獨一無二。館長每次帶大家深入到攝影家背後的故事,都是一次具體到個人的追根溯源,一場關於獨特的綻放。
哈利·格魯亞特(Harry Gruyaert),馬格南圖片社成員。1941年生於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由於父親就職於膠片工廠經常測試新款膠片,使得格魯亞特很早接觸到膠片並對攝影產生了興趣。
1959年,格魯亞特考入布魯塞爾電影和攝影學院。畢業後他離開家鄉到有很多他喜歡的攝影師、電影的巴黎。
1969年,格魯亞特踏上了他的摩洛哥之旅,開拍了他的早期彩色攝影作品,這讓他在1976年拿到了頭彩——柯達攝影獎。膽大心細如他,又拍攝了電視轉播畫面系列的彩色攝影《電視畫面》,諷刺無力的新聞制度。
《電視畫面》(TV Shots)
在以朋友布列松為代表的黑白攝影大行其道之時,格魯亞特卻成為了彩色攝影的先驅。布列松認為彩色攝影「粗魯」,因其毫無保留地將被拍攝的色彩直接呈現。
而格魯亞特雖然對黑白攝影人文主義持認可態度,但卻對其沒有興趣,包括對馬格南圖片社代表性的敘事風格。格魯亞特熱衷於零碎的,沒有情節的東西,他覺得自己進入一個情境,便開始自然而然地反映,格魯亞特認為不應帶著先入性的觀點,因此他的作品中表達出很多不確定性,未知、但真實的色彩。
以安迪·沃霍爾為代表提出的:「如果不是每個人都是美的,那就沒有人是美的「和「未來每個人都能當15分鐘的名人」,這樣的新文化風潮也影響到格魯亞特,讓他繼續堅定地走風格迥異的彩色攝影之路,打開了攝影新的可能性。
到了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格魯亞特陸續訪問美國、印度、埃及、日本、中東和北非等地區,一路用他的相機捕獲振奮人心、令人激動的光影與色彩,在格魯亞特眼裡,那是「磁性的,可感的,神秘的東西」。
並且格魯亞特認為,所有的細節跟人一樣重要。他帶著這份赤子之心,保持著對真實色彩的好奇,對一切的充滿期待,對生活無限可能性的篤定。
作為美國彩色攝影大師的歐洲接班人,格魯亞特作品中的彩色、光影、建築如電影畫面般展現生活的多彩一面,他說比起在家裡過安穩生活,他寧願遊走在攝影與現實生活的鬥爭中,或是於恍惚中捕捉一張照片,或是失去一切。
「這一切關乎於自由。如果你一直呆在同一個地方太久,你會認為你身邊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它們是那麼的普通,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平常的。我們要對身邊的一切保持警惕;對我來說,用新鮮的視角去捕捉生活中的事物是最重要的。」
這一次,讓我們跟著格魯亞特的鏡頭下去領略"東西世界」裡的醉人色彩吧。館長推薦的就是哈利·格魯亞特的《東方/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