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太上皇,當得是實至名歸,真的是皇帝之上的皇帝。在他之前,北魏的獻文帝拓跋弘、唐朝的唐睿宗李旦、宋朝的宋孝宗趙昚,也都是手握實權的太上皇,但是能算善始善終的只有乾隆皇帝。他雖然名義上將位置讓給了嘉慶,但是國家的實權從未旁落。而嘉慶帝也是低眉順眼,不敢對父親的旨意有絲毫違逆。而乾隆帝的三年太上皇時期,他到底都幹了些什麼呢?說起來,還真沒幹什麼好事兒實事兒。
一、不舍皇帝之位,處處搶風頭
乾隆能在自己的晚年禪位,看似不易,實際上只是換個稱呼繼續當政。據當時朝鮮使臣的記載,就在禪位大典的當天,乾隆皇帝竟然沒有把傳國玉璽交給嘉慶皇帝。後來還是劉墉和紀曉嵐苦口婆心的勸說,乾隆皇帝才萬分不舍的將玉璽交出。
這還不算,乾隆和嘉慶的住處也透露出了一些信息。乾隆皇帝在禪位之後,依然居住在養心殿,而新皇帝嘉慶帝只能繼續住在王府。按照慣例,只有皇帝才能住養心殿,可見乾隆此時仍然眷戀皇帝的地位。
還有就是在鑄造錢幣上,雖然清朝的年號已經改為了嘉慶,但是乾隆皇帝讓人要摻和一下,命令乾隆通寶和嘉慶通寶要同時鑄造,各造一半。這種做法當然也反映出乾隆對自己地位的不舍。
二、讓位不讓權
對於權力,乾隆皇帝仍然痴迷。他的禪位詔書上就寫著:「皇太子於丙辰正月上日即皇帝位。朕親御太和殿,躬授寶璽,可稱朕為太上皇帝。其尊號繁文,朕所弗取,毋庸奏上。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門及各省題奏事件,悉遵前旨行。」(《清仁宗實錄》卷一)。而且在禪位不久的嘉慶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皇帝對各個屬國的使者說:「我雖歸政皇帝,但大事仍為我辦。」而嘉慶皇帝,在繼位的三年時間裡,雖然天天上朝,但只不過是一尊坐在那裡的木雕,一點兒存在感都沒有。
三、給自己貼金
乾隆皇帝是個自負的人,他從來不吝惜吹噓自己的功績。著名的「十全武功」,雖然有幾場確實是影響中國的大勝利,但是也不乏濫竽充數的吹噓之作(比如初次平定廓爾喀)。到了嘉慶年間,這位老人更加喜歡吹噓。嘉慶三年(1798年)八月,乾隆得知川楚白蓮教的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擒,心情大好,表示「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然而此時,白蓮教起義的烽煙已經燃遍西南,王三槐的被擒根本不足以扭轉局勢!乾隆皇帝只不過是沉浸在自己的美好幻想中無法自拔。
除了徵戰,展現國家的太平景象也是乾隆自我炫耀的方式之一。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正月初四日,禪位剛3天的乾隆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千叟宴",列名參席者3056人,列名邀賞者5000人。「千叟宴」作為國家的形象工程,確實有影響風化的積極作用,但是為了舉辦本次宴會,國家花費了大量的資財,國庫更加空虛。到了嘉慶皇帝真正掌權的時候,國家的財富已經被揮霍殆盡,乾隆盛世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四、瘋狂的收斂貢品
乾隆皇帝在年輕時,也曾經勵精圖治,整飭吏治,給大清做了不少好事。可在乾隆三十五年之後,他逐漸的怠惰了,而且開始耽於享樂。而且是對於貢品,乾隆皇帝年輕和年老時候的表現簡直判若兩人。乾隆四十五年,他在自己壽誕時收到的貢品數量和精美程度都讓人嘆為觀止,光是運送貢品的車輛就達到了三萬量。禪位之後,乾隆皇帝雖然精力大不如前,但是對貢品的吞吐能量仍然驚人。很多官員因為送禮而開啟了自己的升遷之路,大清的社會風氣因此而糜爛。
五、扶植和珅
乾隆的寵臣和珅,是當時清朝的第一大臣。乾隆退位之後,仍然極為寵幸和珅,簡直是給了他大於嘉慶的權力。每日上朝時,乾隆太上皇居中而坐,嘉慶帝侍立一旁,和珅則必居另一旁。而且太上皇每次有什麼動議,和珅都會在第一時間應答,有時簡直讓人搞不清楚誰才是皇帝。和珅還想有交通特權,可以隨意「騎馬直進圓明園左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清史稿·和珅傳》),或「乘椅橋入大內,肩輿直入神武門」, 可以私自覲見乾隆帝。
乾隆對和珅的縱容,得到了很不好的結果。和珅雖然精明能幹,卻是個十足的貪官,是當時官場貪腐的核心。在他為官的幾十年間,他積累了超過國庫好幾倍的財富,安排了大量冗官進入朝廷核心。由他所帶起了清朝中後期的貪腐之風席捲全國,嚴重的敗壞了社會風氣。晚清朝廷的大面積腐敗,就和乾隆對和珅的寵愛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六、逃避現實,崇尚神秘力量
乾隆禪位之後,身體和經歷已經大不如前,處理政事已經大不如前。而他又不願意將權柄下放,於是就做出了一些今天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白蓮教起義之後,朝廷徵討不利,乾隆帝便開始自己在宮中做法念咒,希望神秘力量能夠直接殺死起義領袖。一次和珅和嘉慶帝進宮問安,只見乾隆帝緊閉雙目,口中念念有詞。嘉慶正在疑惑間,乾隆突然喝道:「那人叫什麼名字?」。和珅立即答道:「高天德,苟文明」。乾隆帝點點頭,繼續碎碎念。嘉慶皇帝一頭霧水,在出宮之後趕緊問和珅是怎麼回事。和珅說:「皇帝所念的,是密宗的咒語,法力無邊,可以直取被詛咒人的性命。如今太上皇最恨的就是民變頭領,所以他詛咒的對象,自然是匪首高天德和苟文明了。」乾隆能夠如此迷信,也充分說明了此時他真的是沒轍了。曾經的十全老人,已經無法再面對天下的危局了。
總結
我們當然不能說,乾隆帝在禪位之後的三年裡,做的都是不利於國家的蠢事。但是總體上來講,此時的乾隆的一些做法確實傷害了國家。晚清時期中國的腐朽,就和乾隆後期、和太上皇時期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有著很大的關係。乾隆皇帝確實長壽,但是到了老年,他依然不可避免的精力衰退,處理軍政大事早已不復當年氣象。如果早些讓嘉慶接班,任其打擊和珅等貪腐官員,可能清朝的歷史就會不一樣。生老病死是人間常態,誰也不可能長生不老。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讓年輕人來施展抱負,是一個老政治家該有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