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筆記9,先秦宗教小史之三

2021-01-08 隨口一說吧

——《中國春秋戰國宗教史》小結

4 諸子中的宗教觀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過渡時期,整個社會呈現出新舊交替的狀態,宗教領域也是如此。一方面,夏、商、周三代形成的國家宗教仍然在意識形態領域裡佔有重要地位。「敬天法祖」是人們正統的宗教信仰,以郊社、宗廟制度為核心,輔之以其他鬼神祭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儀式。古代國家宗教在穩定社會秩序,維繫宗族團結,慰藉國人心靈方面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傳統宗教也受到嚴重衝擊,「禮崩樂壞」,違禮事件頻頻發生,「疑天」、「怨天」情緒瀰漫社會,無神論思想發生。古代宗教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壟斷地位瓦解,學術下移,諸子百家群起爭鳴。

鬼神祭祀仍然是戰國時期的主流宗教形式之一

在儒、墨、道、法、陰陽諸家的批判改造下,傳統宗教開始分化、轉型。在孔子「敬而遠之」宗教觀的影響下,儒家學者大力發揚傳統宗教中的人文主義精神,使之神秘性減少,世俗性增強,逐步演化為一種宗教禮俗;墨家宣揚「明鬼」、「天志」,使宗教向下層民眾滲透;道家主張「清靜無為」、「致虛」、「守一」,追求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境界;陰陽家則宣揚「五德終始」。這些傾向,不僅推動了戰國時期神仙方術之學的流行,而且也為漢代道教創生、佛教傳入準備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儒家宗教觀的基石是孔子提出的「敬鬼神而遠之」。他們對宗教採取一種「遠而不失」,「敬而不迷」的立場,禮敬而不迷信,有神而不親近,不嚮往彼岸的來世,而關注現實的今生。儒家本身與傳統宗教有著很深的親緣關係,「儒」本來就是專門為貴族舉行各種社會活動主持宗教儀式的人,熟悉周禮。在政治上他們傾向恢復和保持宗法等級制度,因而他們需要傳統宗教中的祭祀禮儀作為教化兒孫、團結宗族、辨別身分等級的工具。孔子反對宗教祭祀活動中各種違禮行為,著《春秋》記錄在案,以警後人。他本人生活貧困而不忘祭祀,「雖蔬食菜羹,必祭,必齋如也」(《論語鄉黨》),而且在祭祀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以防任何違禮苗頭的產生。

儒家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重視宗教活動中的禮儀規範,卻不甚關心祭祀對象的有無,他拒絕回答關於鬼神有無和人死後世界情狀的問題。為了防止陷入「執無鬼而學祭禮」的尷尬境界,他側重從參與者心理的角度談宗教的意義。「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也就是說,神鬼信則有,不信則無,宗教能滿足人們心靈的需求即可,不必刨根問底地追索神界的有無。儒學宗教觀在孔子身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孟子使儒家對宗教的理解更加內向化了,讓人們通過「盡心,知性,知天」的內省思路,把宗教倫理內化為人心主觀自生的法則。荀子則進一步強調了宗教的社會教化功能,他說:「禮有三本,天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教之本也」(《荀子禮論》),希望通過宗教禮儀達到鞏固國家禮制的作用。他本人是個無神論者,但這並不妨害他提倡大搞祭祀活動。因為在他看來,宗教巫術活動「君子以為文,小人以為神」(《荀子天論》),宗教不過是統治者治國的工具而已。戰國時期儒家學者的著作《易傳》對其宗教觀進行了一個概括:「聖人以神道設教,天下服矣」,「神道」成了工具,「設教」才是目的。後世的儒家就是用這種態度來改造傳統宗教,也用這種態度對待其他外來宗教。

墨家主張「尊天事鬼」

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代表城市手工業者的思想家,他和孔子對待宗教的態度不同。孔子崇周公,因周禮有助於恢復等級宗法制度;而墨子則提出「背周道而用夏政」的口號,主張用原始宗教,鬼神巫術代替等級森嚴的宗法性宗教。墨子的宗教觀以「明鬼」、「天志」為旗幟,以「兼愛」為實質內容。他認為當時社會的混亂就是由於傳統宗教遭到破壞引起的,「國家淫闢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墨子魯問》)。統治者如果宣揚鬼神之明無所不察,鬼神之威無所不到,那麼邪闢小人也就不敢為非作歹了。他更注重人,因而更看重鬼神,認為鬼魂和天地一樣也能賞善罰惡、興利除弊,「鬼神之所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墨子明鬼下》)。這種思想,與孔子的「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宣言顯然是大相逕庭的。可以說墨子是先秦諸子中最積極地宣傳有鬼論的思想家,然而他所說的「天志」和三代傳統宗教中所宣揚的天神在內容上卻有著天壤之別。他講:「順天志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墨子天志上》)。

秦朝之後的農民戰爭,往往打著宗教的旗號進行

墨子的主張代表手工業者們的利益,且持論不高,生動具體,容易為廣大民眾接受,墨子的主張在社會的中下層,尤其是士農工商中有著廣泛的信徒。所以墨學一出,很快便形成了一個紀律嚴明,規模龐大的團體——「墨者」。墨家不但有與儒家相抗衡的實力,而且有比儒家約束力更強的宗派系統,有明顯的宗教觀念。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按照社會中下層人士的需要來改造和建立宗教的人,墨家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民間宗教。墨家既具有學術性質,又從事遊俠活動,社會影響很大,當時社會上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之說。《淮南子泰族訓》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是有一定根據的。正是墨子這種宗教意義上的號召,才能吸引了這樣一批堅定忠實的信徒。秦漢以後中國的農民戰爭,常常要以一種鬼神的力量和宗教的名義做為旗幟來號召,把鬼神和宗教的意識與社會中下層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這種做法可以從墨家找到它的源頭。比如陳勝吳廣的起義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墨家「官無常貴,民無常賤」的主張就非常相近。應該說儘管有後來秦朝對墨家組織不斷打擊,但是墨家組織在民間的活動已經將墨家的反抗精神深入了民心。且看陳勝等人起義準備中既有出乎墨家的口號,還有魚肚傳書、野狐鳴叫的鬼神形式。對鬼魂和祖先的崇拜,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宗教思想的支柱。墨家的出現,對於推動宗教思想向社會下層發展作用不校不過,墨學中宗教理論薄弱,缺少新意,難以重建新的宗教。

道家主張抬高自然、壓低鬼神

道家宗教觀以「自然主義」為主要特徵。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他們的共同傾向是抬高自然的、形而上的哲學本體「道」,壓低社會化的、人格化的神「天」或「上帝」。老子講:「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四章》)。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自然之道是天地、鬼神的派生者。所以人只要掌握了道,「能無卜筮而知吉兇」(《莊子庚桑楚》),「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老子六十章》)。老莊把鬼神下降為第二位的存在,對當時的宗教勢力無疑具有動搖作用。後世許多無神論者,也都借鑑老莊的思想,用抬高自然、壓低鬼神的辦法批判宗教。然而老莊本人卻不是無神者,道家思想產生的荊楚本是南方神話與巫術發達的地區,而其追求的精神傾向與中原地區的宗法性宗教又有所不同。商、周的古代宗教重視人際之間宗法等級,而道家對儒家奉若神明的宗法體制卻視為糟粕,認為人有禮教如同「落馬首,穿牛鼻」一樣有違「天道自然」。他們羨慕不受世俗約束的「真人」、「至人」,「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遊》)。他們提倡追求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莊子大宗師》)。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們又宣揚「清靜無為」,有強烈的避世傾向,並輔之以「靜觀」、「玄覽」、「守一」、「呼吸吐納」等修養方法,頗接近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宗教內修術。其「穀神不死」,「長生久視之道」等說法,又與神仙方術思想相同。道家思想中的這些宗教因素,在漢代便很自然地發展出了道教。

法家主張廢除宗教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激烈反對宗教,主張破除迷信的學術派別。他們一般是把天看成是自然之天,《管子》講:「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管子形勢》),天有自己的運行規則;韓非則認為:「天有天命,人有人命」《韓非子揚權》),天並不是傳統宗教中所說的那個主宰,可以幹涉人世的治亂。因而法家堅決反對各種巫術迷信,韓非指出:「用時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韓非子亡徵》)。尤其是一些掌握政權的法家人物,他們更是採用行政的甚至武力的手段打擊腐朽沒落,殘害人民的宗教勢力。西門豹治鄴,把以「河伯娶婦」為名,詐騙群眾錢財的巫婆、三老投入河中淹死,從此再無人敢言為河伯娶婦了。法家的宗教觀主張運用政治權力處理宗教活動中的違法事件,對於後代執政者有所啟示,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不論何種宗教,都處於國家嚴密的監督、管理之下。不過,用簡單、生硬的行政手段解決意識形態問題,也為日後歷次「法難」開了惡例。

陰陽家的學說,促成了「五帝崇拜」的信仰

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也對古代傳統宗教的轉變有重要的影響。齊人鄒衍以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理,推明歷代帝王德行之變遷。陰陽家的理論本不屬於宗教範疇,但是,這種「五德循環」的觀念很快便和春秋戰國年間興起的「五帝崇拜」結合了起來,以五帝與五行、五色、五方、五德相匹配,變成了一種推算國運的神秘主義思想。戰國後期各國諸侯都信這套推算方法,尤以秦國信之最虔。隨著秦始皇軍事上的勝利,「五帝崇拜」也成為華夏民族的正宗信仰。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愈是深厚、久遠,對民族的影響愈是深刻、持久。綿延數千年的獨特中華文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的內在特質、帶有獨特的文化烙印。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愈是深厚、久遠,對民族的影響愈是深刻、持久。綿延數千年的獨特中華文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的內在特質、帶有獨特的文化烙印。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  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等四大階段,其中只有中華文明完整地跨越了四個階段。作為人類軸心時代的幾大原生文明之一,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傑出貢獻。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問題日漸凸顯,成為當下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一個宗教的聖地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這是宋代先聖朱熹,對泉州宗教的評價。說到閩南的傳統文化,不能不提的就是泉州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泉州在宋元時期就是中國世界級的通商港口,世界各地商客往來絡繹不絕,甚至許多人都在泉州定居。
  • 中華龍虎文化之—古人對虎的真正認知
    被譽為「百獸之王」的老虎,其文化內涵和吉祥寓意豐富多彩。在古代文物和藝術品中,老虎最初是以部落圖騰的形象出現,隨後又成為軍事權力和戰鬥力的象徵。但在民間工藝品中,虎的形象變威猛為活潑可愛,以凸顯其闢邪保平安的吉祥功能。
  • 學者:中華文化才是世界之源
    學者:中華文化才是世界之源伴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如今的社會早已與古時候拉開了很大的差距,而作為現代人的我們,經常會進入1個誤區:總是會小看古人的智慧。其實古人的智慧同樣的不可小覷,不論是古時候出土的古物,或 是早已流傳下來的奇書怪典,都極為強有力地證實了這一切,就例如《山海經》這部奇書。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始於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既有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遭遇來自海內外學界的各種爭議,但2000年11月9日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依然成為應用最廣、被認為依據最充分的古代歷史年表。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 設雕印象傳王勝利「當先秦文化遇上玉石雕刻,便成了雋永!」
    unique jade work於是那一階段我天天閱讀各種書籍So at that stage,I read all kinds of books every day偶然間我接觸到先秦文化Once I read the pre-Qin culture by chance並嘗試把先秦文化融入到作品中And try to
  • 浙江天主教愛國會主任談慈孝文化:與教義不謀而合
    :劉歡     中華慈孝文化節暨浙江省宗教界開展「傳承慈孝·五教同行」活動啟動儀式在浙江杭州舉行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6日電 (見習記者陳潔)「莫道桑榆晚,紅霞尚滿天」,千年以來
  • 南哲思享|洪修平:中國特色佛教文化的歷史與未來——「三教關係...
    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復興。而中國佛教文化,與儒道並稱為中華文化的三大重要組成部分,或曰三大主幹。因此,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然離不開對中國佛教文化之精華的繼承和發揚。但問題的複雜性在於,佛教是從印度傳入的,而且,中國佛教文化又是一種宗教文化。
  • 《地宮筆記之五百龍首》定檔9月15日 首部水下盜墓影片驚險來襲
    最近,磨鐵繼《盜墓筆記》之後重磅打造的第三部筆記系列小說《地宮筆記》已改編成電影——《地宮筆記之五百龍首》,將首次探秘南京城河底的千年古墓。影片由浙江海寧東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伊犁長江榮藝和生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東陽留白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北京銳藝多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無限維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重慶劇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品像(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宣發。由悟空導演,實力派演員劉冠麟、新晉演技派小花楊欣穎、知名影視演員高玉慶、新生代實力小花薛小冉,嶽冬峰、牛炯文等共同出演,將於9月15日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
  • 中華書局每周新書|第25周
    此書內容龐大,體系整飭,內容涵蓋了政治、法令、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反映了管仲的治國思想,是研究先秦特別是春秋時期社會的重要文獻。書中最具特色的是關於經濟的理論,其中有關於鹽鐵、農業以及戰時經濟政策等的專門論述。春秋時期,齊桓公正是依靠著管仲的治國思想實現了一方霸業,管仲的治國思想從而受到重視,其思想至今依然很有借鑑意義。
  • 佛教飲食文化,中華文化的精髓
    佛教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植在華夏子孫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裡。但是你可能不知道,佛教的飲食文化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例如,素齋是中國佛教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弘忍更創造了「三春一蓮」的素食,即煎春卷、燙春芽、燒春菇、白蓮湯,這些素菜不但口感良好,而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國際化大都市,寺廟的素齋卻沒有被世界同化。靜安寺是上海著名古剎,素齋是該寺最大的特色。靜安寺素齋的獨特之處在於,齋飯已經不僅僅是吃飯解餓的手段,而是蘊含了某種文化氣息的飲食。
  • 先秦時期狗分為三種 天子祭祀狗肉當仁不讓
    原標題:宋朝人也吃狗導讀:先秦時,家狗分三類,一是看門狗(守犬),二是獵狗(田犬),三是肉狗(食犬)。狗肉絕對不一般,「士」以上的貴族才夠格吃幾口(《禮記》)。先秦時,家狗分三類,一是看門狗(守犬),二是獵狗(田犬),三是肉狗(食犬)。狗肉絕對不一般,「士」以上的貴族才夠格吃幾口(《禮記》)。天子祭祀,狗肉當仁不讓,與牛羊平起平坐,成為祭品主角。簡體字「獻」,繁體寫作「獻」,至少包含兩點:用犬貢獻(祭祀);將「獻」字分割,左下角「鬲」是陶製炊具,意味著用陶器煮狗肉吃。到漢朝,吃狗肉已很流行,劉邦的小弟樊噲,發達前就在城鎮搞屠狗專賣。
  • 葉小文在《回佛對談:宗教生死觀》會議上的講話
    中國傳統文化對其他文化一直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中國現有的五種主要宗教,除道教外,其他各大宗教均在不同時期由國外傳入,在中國生根、發展。歷史上,各民族和睦共處,各宗教和諧共生是主旋律。以佛教為例。佛教在公元前後傳入中國後,中華文化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來自印度的文化。到公元3世紀,佛教已廣為傳播,出現了各種學派,到公元7世紀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諸多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宗派。
  • 聖人和君子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大力宣揚的人生楷模
    聖人是指傳統文化中品德與才華都達到極致,造福世界,澤被萬代,後世無法超越的人,是人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的代表。在我國先秦的文獻裡,有關聖人的記載比比皆是。先秦時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呼喚聖人,原因是當時正處於禮崩樂壞、極度混亂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等方面都希望有一個社會標準來定是非、辨曲直。
  • 數字動畫《秦時明月》的文化與藝術融合之美
    而數字動畫《秦時明月》就將這些先秦時期的 中國傳統文化與數字動畫本身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藝術融合。這些人物造型設計上的不同反應的是製作方對於秦楚兩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在東漢歷史學家編纂的《漢書·律曆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秦國為水德,故秦人尚黑。而楚國以鳳凰為圖騰,其祖上為周朝火師,故楚國為火德,尚赤色。 包括在人物服飾方面,製作方也極力做到還原歷史,與先秦時期保持風格一致,使得整部動畫在人物造型上有著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
  • 談先秦人民建造園林的智慧
    陶淵明筆下的水源盡頭的夢裡之鄉也許是其虛構,但是,在遙遠的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一處天造地設的"世外桃源"——溼地。這裡水源豐富、土壤肥沃,適於耕種;花草葳蕤,飛鳥繁多,仿若一座動植物的天然博物館。先秦時的華夏人民驚訝地發現,在海水低潮後留下的淺淺沼澤水域中,蘊含著能夠防範洪水災害、抵禦惡劣天氣的神秘力量。
  • 臺灣新北市宗教文化發展協會來常州交流參訪
    臺灣新北市宗教文化發展協會來常州交流參訪 2016年09月07日 07:31: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