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記憶、變遷:從墓誌看隋唐時期的幽州

2021-01-10 中國西藏網

  近年來,從長時段的視角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群成為學術熱點,「長安學」「洛陽學」等研究已蔚為大觀,學者們倡導從不同領域、不同角度和更廣闊的學科視野來關注古代城市群的整體變遷。這既仰賴於長安、洛陽地區豐富的傳世文本,也得益於層出不窮的考古發掘與出土文獻。與之相比,學術界對幽州的關注起步較晚,目前逐漸形成了相關研究梯隊,研究層次顯著提高,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等理論問題也逐步推進。

  

  幽州為古九州之一,《禹貢》曰:「冀州之域,舜置十二牧,幽其一也」,《周禮》記載為「東北,曰幽州」。幽州所轄的範圍在不同時期略有變動,大致包括今天的北京、河北北部、天津以及遼寧部分地區。從地理環境上來說,幽州作為中原王朝的邊郡地帶,處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處。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在遼東設立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後,幽州與東北亞產生了密切聯繫。此後一千餘年,特別是作為安史之亂的大本營與範陽起兵地、幽州盧龍節度使割據一方、宋遼合議後的澶淵之盟等時期,幽州都曾深深影響過我國的歷史走向。

  幽州「關山險峻,川澤流通,據天下之脊,控華夏之防,鉅勢強形,號稱天府」。唐以前,中原王朝關注的重心在西北關中;唐以後,逐步轉移到東北幽燕,幽州既是北方遊牧群體對中原王朝造成震蕩、首當其衝的地區,也是唐朝滅亡後重新建構統一王朝國家的「起點」。中原王朝與北方民族的戰爭從西向東甚至向東北方向轉移且次數頻繁,王朝的邊防重鎮也漸次由西北轉移至東北,使處於農業文化與遊牧文化過渡區域的幽州地區逐漸顯現出與眾不同的區域特色。從隋唐歷五代十國直至元大都的建立,幽州的戍邊角色悄悄發生了巨變:從胡地、戎墟演變成了中國古代後半期多個統一王朝的都城。治中國史前半期的學者較多關注當時的兩京,對於幽州關注的目光停留在軍事邊防、藩鎮割據以及以北京、河北、天津等現代區劃為核心的區域史層面,或者是針對某一地區考古個案的解釋。究其原因,幽州並不屬於當時的政治、經濟重心,史料記載與出土文物的相對缺乏也限制了學術界做出更多的解釋。安史之亂後,幽州地區的形象被「河朔藩鎮」的陰影遮蓋。其實,幽州的發展史是一部遼以前中國東北地區的發展史,此地孕育出中國古代後半期多個統一王朝的都城絕非偶然,從邊鄙之地到權力核心的演變過程值得探討,而近年來地下實物——墓誌的大量出土,為研究幽州的歷史提供了充分的可行性。

  

  墓誌是指放置在墓中記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文本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記述死者相關的信息,無論世系、祖蔭,還是持家、德行,抑或政績、功業等,志主的一生濃縮為一份充滿溢美之詞的原始檔案;第二部分多用韻文撰寫,表達對死者的悼念或讚頌,稱之為「銘」。與傳統文獻相對照,墓誌可以查補正史之漏、更正傳世之謬。

  從墓誌角度關注幽州社會的歷史變遷,具有釐定官修史書、正本清源的作用。筆者通過對隋唐時期15000餘方墓誌的揀選,從中釋讀出幽州地區的墓誌約200方,加之收藏於各文物部門的墓誌實物約50方,共計20餘萬字。從數量上來看,幽州墓誌的數量僅次於兩京地區,而多於「北都」太原府。幽州地區的墓誌主要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志主在幽州地區做官,如「唐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張府君墓志銘」(1956年,北京德勝門外冰窖口附近出土);二是志主死後埋在幽州地區,如「唐故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隴州諸軍事、行隴州刺史、上柱國、南陽縣開國伯張道」窆於幽州良鄉縣閻溝山;三是間接與幽州相關的隋唐時期墓誌,如「唐故恆王府司馬、幽州節度經略軍兵曹參軍太原王府君」的父親王思「以營田授勳,終幽州昌平縣尉」。

  幽州墓誌文本中的個人表達、歷史記憶、民風描繪值得仔細解讀。比如,在中古時期,人們素有「歸葬(洛陽)邙山」的情懷,但幽州地區出土的墓誌卻存在著與之迥異的「歸葬」「遷葬」現象。在個案研究方面,2013年1月,北京市房山區發現的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墓誌吸引了研究者較多的目光。在劉濟墓挖掘初期,曾經出現金代的錢幣,學界一度懷疑是海陵王的墓葬,隨著劉濟夫婦墓誌的相繼出土,使我們認識了劉濟這位正史中寥寥數筆、墓誌中卻飽滿立體的人物。劉濟的生卒年、官職履歷、軍事活動、死因等清晰可見:雖在藩帥的承襲上表現出明顯的地方獨霸性,財政上則向中央「屢輸忠款」;在軍事上雖擁重兵,卻無抗衡中央之行為且多次承擔抗擊北方入侵之責,參與鎮壓地方叛亂,盡到了中央政府要求的「義務」,表現出「恭順」的一面。這與此前學術界認為的幽州地區所屬割據型藩鎮類型大相逕庭,由此看出幽州試圖在戍邊與保持自身利益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自身的安全需求與得失取捨才是幽州地區的治理者首要考慮的問題。

  

  隋煬帝修通了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後,幽州成為運河的北起點,在軍事上成為徵伐契丹、渤海國等地的後勤基地。安史之亂後,幽州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幽州墓誌體現出一些時人普遍的禮法要求。墓誌中有「歸葬」「權葬」「權厝」「遷厝」「遷祔」「合祔」等不同的表達方式。其中,歸葬,即直接歸葬祖塋,是最為時人認可的喪葬方式;權葬,又稱「權厝」,即權且埋葬在祖塋之外的地方;遷厝,又稱「遷祔」,即在權且埋葬之後,最終遷回祖塋歸葬、落葉歸根。隋唐時期,人們十分重視歸葬祖塋,幽州墓誌也可印證這一點。舉例而言,唐代高行暉(691—759)終任官為懷州別駕,去世於乾元二年(759)懷州官舍,其妻大曆元年(766)終於幽州私第。直到元和二年(807),夫妻倆才被合葬於潞縣,相隔近50年。據記載,高行暉夫婦相繼去世後,其子高崇文(746—809)正徵戰於長武、寧州(今陝西、甘肅)等地,等到元和二年才回到幽州故裡。出於合葬父母的禮法要求,高崇文將父母之墓由懷州遷回潞縣(今北京通州區),遷葬後兩年(809),高崇文病卒。高行暉曾為尚書,其子高崇文哪怕遲至半個世紀也要將父母歸葬故裡,這符合「周禮之制」的做法,堪稱「至孝」。再如,唐人張道昇曾在幽州為官,終任官為隴州刺史,卒於長安私第。墓誌明確記載,其子在張道昇死後「泣血扶護還鄉」,由長安遷回幽州安葬,兩者相距約兩千餘裡。

  幽州墓誌中還提到了不少「官於燕地,因家徙此,遂為薊人」的現象:墓主人或為駐守北地的將領,或擔任幽州轄區州縣的官員,或為入朝蕃將的後裔。這也是幽州地區民族遷徙與融合的縮影。比如,吐蕃人祿東贊曾擔任松贊幹布時期的大相,其後裔論博言「鹹通乙酉重五(865),聘東垣回,暍疾於路,迄秋分永逝於薊城……夫人,防禦軍使檢校太府卿兼御史中丞中山劉騽長女,先於公歿十餘年,墓於幽都之西三十裡新安原」。論博言於鹹通六年(865)在薊城析津坊病逝,其妻劉氏先於丈夫去世,被葬於幽都縣的新安原,而其子最終將亡父亡母合葬。值得關注的是,論博言家族從曾祖父論弓仁(墓誌中記為「布支」)開始歸唐,祖父論惟貞、叔祖父論惟明參與了唐德宗時期平定「涇原兵亂」的戰爭,均被封為「奉天定難功臣」。到論博言時,已在中原定居達四代之久,成為入朝蕃將,近百年的入華歷程使其家族高度漢化。論博言娶漢人之女、其子對父母行合葬之儀,他們的日常生活、喪葬習俗也已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此外,幽州地區的墓誌也有獨特之處,官員墓誌是出土數量最多的一種類型。幽州的官員傾向於在幽州鎮的範圍內遷轉不休,卻極少與中央及其他藩鎮之間互動,形成了獨立的官員任免、遷轉體系。多方使用偽朝年號的墓誌,反映出幽州地區民眾「動搖不定」或「隨遇而安」的心態,這與長久以來胡文化的影響不無關係。幽州與兩京之間的向心力逐步淡化,幽州內部的商業繁榮以及獨立的賦稅體系,使之奠定了唐末五代時期幽州最早脫離中央政權的經濟基礎。隋唐時期,幽州所牽涉的民族關係非常複雜,北部活躍著突厥、回紇(鶻),東北活躍著奚、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民族之間的戰爭與融合體現在數次遷徙中:貞觀四年(630),東突厥被唐軍打敗後,大量降眾被安置在幽州境內定居;隨之,粟末靺鞨也遷入燕州(今北京懷柔、順義);新羅人遷入良鄉廣陽城,唐置歸義州統之。開元四年(716),契丹彈汗部遷入幽州東北,置歸順州(今北京順義);開元二十年(732),奚人李詩、瑣高等以其部落五千帳來降,被安置在良鄉縣。可以說,幽州南邊屬於「內輕外重」的中央王朝,北邊則承擔著御邊的任務,雖然在唐玄宗時期有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但割據的狀態很快得到了調整。如果我們將眼光拉長,可以看到幽州區位特殊性的源與流,其「源」可追溯到漢代以來的東北亞格局,其「流」也不止於五代時期的地方政權紛爭。北宋初年,地方治理中「文臣作知州、轉運使管理財政」的措施只是暫時畫上了割據的休止符。遼金與宋朝的戰爭、和議、朝貢、互市,無不反襯出幽州在歷史時空中的特殊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身份、記憶、反事實書寫:隋唐時期幽州墓誌研究」〔18FZS042〕階段性成果)

(責編: 王東)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北京唐代大墓出土十二生肖描金墓誌 全國僅一例
    以浮雕彩繪牡丹花圖案的唐幽州節度使劉濟夫人墓誌志蓋局部。值得一提的是,在劉濟夫人墓誌中,有大量對劉濟之子劉總的評價,一改其弒父殺兄的大奸大惡反面形象。另外,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劉濟墓出土了一大批隨葬器物,特別是劉濟夫人的大型彩繪浮雕十二生肖描金墓誌,在目前全國發現的唐代墓誌中僅此一例,實屬罕見。
  • 西晉《劉寶墓誌》的藝術和史學價值
    劉寶墓誌碑拓 《劉寶墓誌》是山東地區極少發現的西晉紀年墓誌。墓誌碑文分布自如, 結體嚴謹, 筆勢古樸。《劉寶墓誌》的發現對研究魏晉時期墓誌形制及書法的演變具有重要的意義。
  • 石勒與張賓:扮豬吃老虎、奔襲滅幽州,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謀略經典
    五胡十六國時期,羯族首領石勒扮豬吃老虎,明面上裝孫子迷惑對手,其後卻突然發動奔襲,兵不血刃拿下東晉司空、烏丸校尉王浚,隨後吞併幽州。而這一中國古兵法的經典手筆,出自漢人謀士張賓。羯族人石勒,在八王之亂中迅速崛起。起先,他依附東晉成都王司馬穎的部將公師藩,後來又投靠漢趙政權創始人劉淵,迅速成為匈奴劉氏橫行中原的王牌悍將。
  • 墓誌與姓氏文化
    墓誌是指一种放在墓葬裡的刻有死者姓名、裡籍、生卒年和生平事跡的石刻。墓誌的信息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歷史的第一手可靠資料,具有「補史之闕,正史之誤」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因此,學界對出土墓誌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地理及古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考訂。實際上,墓誌還蘊含豐富的姓氏文化史料,是研究姓氏源流、演變、遷徙、分布不可或缺的文獻史料。
  • 墓誌的前世今生,小小一塊石碑,承載悠久厚重的歷史
    墓誌 墓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一種重要隨葬品。根據考古資料來看,墓誌一般多為方形石質(或磚質),有盈頂蓋,大多平放在墓室中墓門前、墓主頭前或甬道中。其文體繁簡不一,字數由十數個至數千字。 關於它的起源,具有代表性的意見有以下幾種: 1.始於西漢。
  • 【記憶】風景變遷,時間是最好的參照物~青浦老照片暖心回憶殺
    【記憶】風景變遷,時間是最好的參照物~青浦老照片暖心回憶殺 2019-12-08 1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周觀展指南|訪唐代墓誌與疁城遺蹤,讀葛飾北齋與克裡姆特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疁城遺蹤:嘉定出土文物展展期:2019年4月19日—7月19日地點:嘉定博物館作為紀念嘉定博物館建館60周年、嘉定孔廟建成800周年系列活動,展覽分「遠古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漢至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與「明清時期」六個部分,共展出各個時期嘉定地區出土文物標本
  • 明南寧衛衛尉朱公墓誌考釋
    根據墓誌記載,墓主為興安守備、南寧衛鎮撫朱麒之父,是南寧衛一名「帶俸官」,僅領俸而不任職事。而從墓主家族譜系看,朱氏家族因軍功而享世襲武職,並通過與南寧衛其它世襲武官家族通婚鞏固了自身的地位,同時又通過參與科舉、與地方科舉士子群體結交和聯姻,以期進一步穩固家族社會地位。
  • 2020幽州100:國內罕見,賽道包含水庫、沙漠、空中草原、古長城...
    2017年6月,華北最美虐——幽州古道超級越野賽首次問世便為越野跑者帶來了一場視覺和心靈的雙重體驗,在這片古老美麗的山野中,選手跑過官廳水庫、空中草原、古長城遺蹟、高山峭壁、幽州大峽谷、永定河峽谷、白樺林、原始森林、垂直攀巖、黃土高坡等各種不同的風景,多變的賽道、豐富的技術路線,讓很多跑者在賽後感嘆
  • 解讀唐代顏真卿書法碑刻《郭虛已墓誌》(第二期)
    中國書法是一種具有獨特民族藝術個性的文化形態, 表象上看, 它是最簡單的線條組合, 但它記錄了創作者生命流程瞬間的文化行為, 也是他長期文化積澱的直觀釋放。深入分析, 它又是最典雅的傳統文化承載, 它關係創作者的德行、學養、天賦和藝術創造, 是闡發書法真諦的藝術語彙。
  • 風雨6000年 西安灞橋變遷記
    早在 6000 年前滻灞就孕育了原始文明在史料典籍中,灞橋第一次橫跨在灞水之上是在春秋時期。公元583年,隋文帝曾在秦漢橋之南,修建了「南橋」,後經過歷代重修,長久保存了下來。唐朝時期,這裡生態資源富足是物資漕運集散的繁盛之地在灞河上泛舟,欣賞沿岸成行的垂柳感覺應當不錯,明清時期的人們就常常享受這個「美差」,因為當時官府在灞河上設過渡口和碼頭,名為灞橋渡。一旦灞橋出現質量問題或是被水衝垮,人們便靠擺渡過河。清初時,灞橋因年久失修成為斷橋,人們開始灞河泛舟。
  • 手繪漫畫Q版隋唐人物漫畫
    圓領袍是隋唐時期盛行的一種服飾樣式,圓領式最開始可以追溯到漢晉時期內穿的中衣。隋唐時期的圓領袍男女皆可穿著,為直袖式或者箭袖,圓領袍會與幞頭、中褲以及靴子搭配穿著。宋明時期,圓領袍開始最為官服使用,才變為大袖式。想要觀看完整視頻,請拉到文末。
  • 災難記憶與政治話語的變遷
    如河南《林縣文史資料》1986年第二輯選輯的《林縣災情實錄》,即收錄了清代民國時期有關旱災、蝗災、地震、水災的碑刻12通,最早的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剝榆歌》,最晚是1913年任村尖狀龍王廟水災碑文,但是數量最多的還是光緒初年的災荒碑。這在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其他文史資料中也多有發現,足見其災情之重、之廣。
  • 龍圖騰文化的千年變遷,文化歷程很複雜,大部分人不知道
    對於圖騰文化,一方面社會文化的變遷決定了圖騰文化的變化,而另一方面圖騰文化反映出了民族意識形態的深刻變遷。比如西方的羅馬文明其演進過程的三個時期,就出現了圖騰由狼轉變為獨首鷹又轉變為雙首鷹的過程。而中國的龍圖騰作為民族圖騰的重要代表,其存在,相比於其他文明圖騰更深刻的反映出了這個文化集體意向。
  • 隋唐頭號猛將是李元霸,還是尉遲恭?秦瓊之子的墓碑揭示出了真相
    其一,楚漢爭雄,其二,三國爭霸,其三,隋唐風雲際會。其中,三國時期因多變,顯得最精彩複雜。楚漢時期因項羽的力拔山兮之氣概,呈現出了巨大悲歌慷慨。至於隋唐,則由於是大唐盛世的序幕,而格外給人以瑰麗神奇的感覺。當然,最能體現出這種特質的,則是當時的猛將們!如三國時期的呂布、關羽。
  • 《隋唐演義OL》在星凝的愛恨情仇,蜚短流長
    其實做為運營團隊還是想以朋友的身份和大家嘮嘮我們為之視若珍寶的隋唐演義,這款遊戲接入以來引起了大多懷揣情懷的玩家的關注,大家都知道,星凝是一個專注於情懷的運營平臺。有的玩家曾上學天天掛機,每天上網吧就是為了刷刷存在感,帶人下下本撩撩妹,仿佛在學校受到的孤立和老師們的責備都在這一刻煙消雲散……你看,
  • 李壽去世後,為何使用「龜」形墓誌,其實這是唐朝皇帝的一個遺憾
    通過簡單的勘測發掘後,考古專家們確定,此處存在一處大型墓葬,並且從墓葬規模來看,應該屬於隋唐時期的貴族墓葬。事情果然如專家料想的一樣,通過發掘後,考古專家們在古墓中找到了數量龐大的金器、玉器、陶瓷器等300餘件陪葬品,其中最奇特的三件文物當屬石槨、墓志銘以及樂舞壁畫。
  • [亂世隋唐]升官進爵 小勳章大用途
    [亂世隋唐]升官進爵 小勳章大用途  在《亂世隋唐》遊戲中官職是彰顯身份的一大衡量標準。想要升官,有幾個先決條件——聲望、政績、軍功、進貢單和平叛勳章。  在前面已經介紹了關於聲望的一些內容,下面我們開始說以下方面。
  • 中國最早"身份證"為"魚符":隋唐時產生 官員特有
    中國最早"身份證"為"魚符":隋唐時產生 官員特有 隋唐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的「身份證」——「魚符」。這種「身份證」狀如魚,分左右兩片,上面有孔,用來系掛。「魚符」是官員特有的「身份證」,普通老百姓還沒有這份待遇。「魚符」上面刻有持符官員的姓名、官職、任職衙門、官階等。魚符的材質因官階的高低而不同:親王、三品以上的高官用的魚符是金子做的;五品以上的官員用的是銀質魚符;六品以下的官員用的是銅質魚符。
  • 喬漢華丨隋唐大運河文化展示中心設計
    隋唐大運河文化展示中心十口田創意在一滴水中關照大海;在運河的興廢中感悟歷史的滄桑與個人的命運;在濃縮柳孜等淮北運河小鎮風情後關照整個隋唐運河乃至全國世界的運河畔的市鎮文化發展。——喬漢華 隋唐大運河文化展示中心隋唐大運河雖然貫通於隋末,唐及宋是主要的受益者,也是市民文化逐漸獨立於精英士人文化而自成面貌的時代。因此,在設計之初,喬漢華認為無論是色彩還是軟硬裝修風格上,都應將隋唐風格一以貫之,再融入個別後現代元素以增加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