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發布會:希望美國走出短視回到現實

2021-01-10 澎湃新聞
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發布會:希望美國走出短視回到現實

楊逸夫/光明日報

2020-07-25 09:07

光明日報7月25日消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7月24日在京聯合舉辦「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發布會·新聞茶座,邀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各領域專家通過視頻會議的形式與25家境內外媒體記者進行交流,並就記者提出的國際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回答。

今年5月出版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外交藍皮書(2020)》指出,「美國加大對華全方位圍堵、打壓,在多領域製造矛盾摩擦,使雙方關係遭遇建交40年來未有之複雜局面。」近期,中美關係緊張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

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卿表示,所謂的「美國對華政策失敗」,是美國本屆政府對華政策的失敗。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以來,中美關係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現在在華的很多美國企業仍然希望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很多民間人士也都願意加強與中國的對話。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沈雅梅認為,所謂「對華接觸政策的失敗」,反映了美國希望通過接觸政策使中國在經濟上永遠停留在價值鏈低端,這一點上現實與美國預期不符;美國希望在政治制度上改造中國,這一點美國現在也感到失望。所以,美國認為接觸政策失敗,主要原因是美國對發展對華關係抱有不切實際的意圖。

從長期來看,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是美國不能阻擋的;第二,中國追求改革開放、追求民主自由的步伐是中國人民的選擇,美國不能將其模式強加給中國;第三,中國追求中美合作對話仍然是主流。沈雅梅表示,「希望現在的美國政府能夠走出短視,回到現實當中,順應潮流,應對變化,化解各種困難,創造更多前進的機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表示,當前的中美關係形勢不容樂觀,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當前也是中美建交以來面臨挑戰最大的一個時期,主要原因就在於美國麥卡錫主義沉渣泛起,開始製造所謂的「紅色恐慌」。《中美建交公報》已經寫得非常清楚,中美制度不同,但事實上也並沒有阻礙雙方進行雙邊和多邊的合作。因此,美方渲染新一輪的「中國威脅論」,逢中必反,否定過去幾十年的中美關係,這種做法並不符合事實,也不尊重歷史。

面對這樣嚴峻的局面,中方提出了一些合作倡議,比如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提出的合作清單、對話清單、管控清單。這是中國本著對中美關係負責、對未來負責的原則,提出中美應該朝哪方面去努力、共同對話和合作的建議,在中美關係當中扮演了糾偏的作用。當前美國的反華政策擋不住中美兩國人民希望友好合作的歷史潮流和大局,也擋不住國際社會願意看到一個和平發展的中美關係,而不是一個對抗的中美關係的期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金玲在回答有關中歐關係的問題時表示,在日前以視頻方式舉行的第二十二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上,雙方都表現出致力於提升雙邊關係的政治意願。當今世界面臨單邊主義威脅,中歐作為多邊主義的共同推動者,未來在氣候變化、伊核問題等領域都將加強合作。

金玲表示,因為雙方在制度、意識形態上存在差異,歷史和發展階段也有所不同,產生了一種雙邊關係中的非對稱性,這也是中歐關係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但在中國和歐盟45年的雙邊關係以及中國與歐盟成員國之間多達70年的關係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足夠的韌性,這種韌性能夠有效地化解雙方的誤解。因此,雙方合作的加強、相互理解的加深、共同利益的連接,能夠有效緩解存在的問題。中歐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應該會取得很大的進展。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李自國表示,俄羅斯有俄羅斯的強國夢,中國有中國夢。中俄兩國得出結論:沒有穩定就沒有發展,要保證兩國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因此,中俄合作的基礎不是反對美國,中俄兩國反對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是因為它們影響到了中俄兩國的發展環境。李自國表示,可以用三個詞總結中俄關係的特點:平等、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贏。

阮宗澤表示,在面臨越來越多全球性挑戰的情況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採取多邊主義來應對全球性問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大國之間沒有像以前那樣進行合作,這是非常遺憾的。但是,凡是倡導在應對疫情上進行國際合作的國家,應對疫情的效果都要好於走單邊主義的國家。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合作才是應對今天全球性挑戰的人類最好工具。

(原題為《希望美國現政府能夠走出短視回到現實——來自「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藍皮書發布會·新聞茶座的聲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美關係

相關推薦

評論(18)

相關焦點

  • 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就2020年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 接受新華社和中央...
    近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就2020年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接受新華社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採訪。全文如下:記者: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世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您如何看待這一年的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王毅:2020年,無論對世界還是中國,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環顧全球,突如其來的疫情加快了百年變局的演進,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
  • 禁毒藍皮書:「第三代毒品」濫用呈蔓延態勢,新型毒品頻出
    東方網記者劉理11月27日報導:國內第一本以禁毒為主題的「藍皮書」——《國際禁毒藍皮書(2020)》今天下午舉行新書發布會。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新精神活性物質悄然興起並迅速蔓延,已然成為繼傳統毒品、合成毒品之後全球流行的第三代毒品,並呈現快速蔓延的態勢。
  • 把傅瑩與外國人交鋒整理成書 就是外交經典教材
    第一回合:所謂南海「軍事化」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提問:中國曾經宣誓將不在南中國海進行軍事化,但是實際上中國在南海的島礁上進行的軍事部署,包括一些飛彈的設施以及飛機的跑道,國際社會認為這將對南中國海的和平與穩定造成威脅,對此您怎麼看?
  • 《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提出——
    □本報記者 孫海悅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在京聯合發布《文化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和政策的相應變遷,對當前文化發展形勢進行全面分析,並對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設性意見。
  • 近代中國的兩個半外交家,為什麼會是他們?
    後又積極籌辦洋務,創辦天津機器局和輪船招商局,希望通過洋務運動使中國發展壯大。1871年,李鴻章代表中國政府與日本籤訂《中日修好條規》,這雖然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條約,但李鴻章憑藉敏銳的政治嗅覺認為「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是說日本狼子野心,遲早是中國的麻煩,而後幾十年,正好印證了這句話。)
  •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1950年7月7日,美國以聯合國軍名義發動了侵朝戰爭,與原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全面對抗。韓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不僅加大了對我國南部的新月型封鎖(即所謂「第一島鏈」),而且在國際範圍內對我國實行全面制裁,這使得剛剛誕生的社會主義中國,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國際政治環境。另外,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加入的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也同樣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問題。
  • 中國"外交面孔"的幽默故事 超市裡答外國記者問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四日電 題:中國「外交面孔」的幽默故事中新社記者 齊彬常人看來,外交部發言人負責解釋國家外交政策、發布重大外交信息,應該嚴肅嚴謹,不苟言笑。但事實並非如此,二十多年來,中國外交部的二十多位發言人,常常展現他們幽默風趣的一面,以輕鬆談笑完成其「發言」的使命。
  • 趙明昊:美國外交「川普印記」難褪去?
    拜登外交面臨兩大阻礙拜登團隊總體外交戰略目標是「重新領導世界」,強調要恢復美國的全球領導力,修復川普政府對美國國際領導地位的損害,消除「川普主義」的負面影響,與世界重新接觸,尤其是深化與美國盟友和夥伴國的關係。然而,拜登團隊對這一目標的追求勢必將會面臨政治性和結構性的阻礙,它也必然會受到「川普外交政策遺產」的羈絆。
  • 中國日報網評: 「熊貓外交」彰顯中國和合之道
    我國的「熊貓外交」也充分展現了中國的和合之道。著名的「熊貓外交」發生在1972年。時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來中國訪問,周恩來總理宣布贈送給美國人民的國禮,就是來自四川省寶興縣的大熊貓「玲玲」和「興興」。當年4月26日,它們乘專機從北京抵達華盛頓國家動物園,8000名美國觀眾冒雨迎接。在它們與觀眾見面的第一個月,參觀者就達到100餘萬。
  • ...期望壽命穩居全國第一,《中國城市健康生活報告》藍皮書(2020...
    《中國城市健康生活報告》藍皮書(2020)於11月6日在上海正式發布。 這本上海健康醫學院校長、博士生導師黃鋼教授領銜撰寫的藍皮書,重點聚焦我國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狀況,對289個地級以上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指數進行了系統評價與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狀況持續改善,不斷向好發展。
  • 印尼向納土納群島派遣軍艦戰機 中方:希望印尼保持冷靜
    答:如果你關注中國外交,密切跟蹤形勢發展的話,你應該注意到,在中東海灣局勢發生急劇變化之後,楊潔篪主任、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第一時間同多位其他國家外交部長通話,就當前地區形勢交換意見,呼籲各方保持冷靜克制,推動事態儘快實現降溫。同時,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在安理會同有關方面保持著密切溝通,呼籲安理會承擔起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首要責任。
  • 澳大利亞自2017年起開始刻意針對中國 對華外交手段被批無能
    澳大利亞前外交部長批評政府破壞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但是和這些事務對應的外交手段表現出了驚人的無能。中澳關係被凍住了。我們現在沒有聯繫,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我不確定我們的大使館在做什麼,又或者能做什麼。」對此,卡爾表示,坎培拉有這樣一種感覺——成為華盛頓最親密的盟友,就是澳大利亞國際特徵的最佳表現。這就排除了與中等強國展開創造性外交的機會。而且,澳大利亞在2017年非常刻意地針對中國,但明顯又笨手笨腳。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暨2020年度學術成果...
    新聞發布會現場  此次新聞發布會集中發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由文化藍皮書系列和「文化中國書系」兩個部分組成文化藍皮書系列包括:《中國文化發展研究報告(2017~2020)》《中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9~2020)》《中國普洱茶產業發展報告(2019~2020)》《2020年國際文化科技趨勢報告》《中俄文化交流年度報告(2018~2019)》和《中越人文交流年度報告(2018~2019)》;「文化中國書系」包括:《探索文化發展觀念 助力文化產業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文化政策調研
  • 中國抗疫大外交成己達人,與世界共命運
    王磊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助理研究員2020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發展與前途命運。中國勇於面對大變局,積極主動作為,危中求機,化危為機,抗疫大外交矢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特別是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彰顯成己達人的中國智慧與貢獻。
  • 疫論·社會|古巴「醫療外交」:走向商品化的國際人道主義?
    然而,古巴的醫生和病人們卻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美國早已對古巴實施貿易封鎖,這不僅讓 古巴的醫院中缺乏基礎的藥物和醫療器材,更讓古巴的一般財政收入大打折扣。在蘇聯解體後, 古巴更是失去了主要的貿易夥伴和經濟支柱,一度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在經濟上自救,也 為了在新的國際形勢中結交盟友 、贏得支持,古巴人又一次將希望寄托在了他們的醫生身上。
  • 王毅盤點今年中國外交:國際地位和影響顯然出現了明顯變化
    王毅盤點今年中國外交:國際地位和影響顯然出現了明顯變化 新華網 2015-12-22 07:18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
    2020年1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圖為發布會現場。中國網12月20日訊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2020年度學術成果新聞發布會」今日在北京舉行。本次新聞發布會集中發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的代表性科研成果,由文化藍皮書系列和「文化中國書系」兩個部分組成。
  • 2020年中國元首外交綜述
    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大國領袖的全球視野和使命擔當密集開展元首外交,在全球範圍凝聚抗疫共識,推動國際合作,貢獻中國力量。 這一年,國際格局加速演進,人類又一次站在前途命運的十字路口。回應時代之變、世界之變,習近平主席登高望遠,圍繞人類將何去何從提出中國方案、中國主張,順應歷史進步潮流,引領正確前進方向。
  • 外交奇才顧維鈞:巴黎和會上的中國焦點,「兩個半外交家」的半個
    此時的中國政府,本應該是戰勝方的陣營,卻面臨著申訴無門的困境。我們不奢求他國的權益,只希望收回戰敗的德國在山東的一切特權。然而,弱肉強食的民族之林,實力決定一切,要想收回山東,得從日本人那裡虎口奪食。弱國無外交,夾縫中尋生機巴黎和會上,英、法、美、意四國元首,儼然成為整個會議的操縱者。
  • 中國的「熊貓外交」,起源於武則天時期,由送到借見證中國的雄起
    文丨鼎鼎說歷史(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熊貓作為我國的國寶,其憨態可掬,自帶萌點不僅俘獲了萬千中華兒女的心,也迷倒了一片外國人,以亞洲為中心,影響力輻射到東南亞、歐美地區,其外交能力稱得上是萬中無一的,在中國就引申出來了一個「熊貓外交」名詞,望文生義,其實就是通過贈送或者租借熊貓來提升兩國的友好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