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是人生的三大不幸,殊不知孔子,這位後來被尊稱為「千古一聖」的聖人,幾乎承受了這三種生命無法承受的重量。
眾所周知,孔子是魯國的孔子,事實上,孔子的祖籍是在宋國(現在的都城在河南省商丘市),宋國是周武王的屬國,周武王把宋國賜給了支持周朝政權的商朝貴族微子啟(商紂王的哥哥),而孔子是商朝王室的後裔,孔子的祖先從宋國遷出到魯國,以避免政治迫害,他定居於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尼山附近)。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官居諏邑大夫,多次建立軍事功勳,以勇敢著稱,.據「孔子家語」記載,叔梁紇娶妻後生了九個女兒,但一個兒子也沒有,後來他又取了個妾,生了一個兒子叫孟皮,但孟皮有殘疾,是個瘸子,按照當時社會的要求,這樣的兒子不能「繼嗣」的。因此,叔梁紇晚年又娶了年輕的顏徵在為妻。
公元前551年,顏徵在為叔梁紇生下孔子,但不幸的是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就去世了,葬於曲阜防山,從那時起,孔子就和他的母親過著艱苦貧窮的生活,但孔子的悽苦命運並未就此終結,大約十七歲的時候,他的母親顏徵在也因為疾病離開了他,他獨自一人留在了諸侯爭奪霸權和戰火紛飛世界裡,19歲時,獨自生活了兩年的孔子結婚了,他的新婚妻子是宋國人,複姓亓官,第二年,亓官氏為孔子生下一個兒子,當時的君主魯昭公送來鯉魚表示祝賀,所以孔子給他的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
可惜的是,亓官氏並不是孔子真正的知己,當初選擇孔子作為他的丈夫時,他看中了他哪一點,亓官氏並沒有表白過,我們只能根據事實猜測,也許她認為孔子很快就能出人頭地,於是毅然決然的嫁給了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孔子,但孔子不是那種混跡於官場的人,她跟著孔子受苦多年才發現並證實了這一點,亓官氏對孔子的青雲直上的信仰最終破滅後,她再也無法忍受這種艱難的生活,所以她最終選擇了離開,如果說孔子在中年喪偶,自然是不正確的,可是亓官氏的離去對孔子來說打擊應該也和中年喪妻一樣大,令人失望至極,孔子只能和他的孩子們悲痛欲絕:「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讓她走吧!」
公元前483年,周遊列國卻無所建樹的孔子回到魯國,此時的他已經68歲了,孔子雖然還有一顆從政的心,卻還沒有被任用,他只能繼續從事教書育人和整理文獻的工作,在這一年,孔子又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個大不幸——他的兒子孔鯉先他而去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不會因為孔子是聖人而減輕,因為他畢竟不是出離紅塵、斷了六根的僧人啊!四年後,公元前479年,偉大而不幸的孔子死於魯國,葬於魯城北,孔子雖然生前沒有能逃脫普通人的不幸生活,但他卻在身後超越了身普通人的普通、平凡,成為了萬世師表,千古一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