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測到的巨型外行星多半都是假陽性的

2021-01-16 騰訊網

當你抬頭仰望天空中閃耀的恆星的時候,你也許會期望他們與我們的太陽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在許多方面確實是這樣,他們通過燃燒內核的核燃料來釋放巨大的光和熱,從而使得它們穿過許多光年抵達我們的眼中。但是我們的另一項期望——它們擁有的行星和類太陽系與我們的沒有太大的不同——則需要費一番功夫去驗證。

圖片出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埃姆斯/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實驗室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恆星是比較容易捕獲的,因為它們很明亮,它們的光可以被分解成單獨的波長。並且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確定它們各自的速度,質量,大小,甚至年齡。但是行星則完全不同了。除了那些距離恆星最近的,最大的以及離得最遠的行星之外,我們現在的技術完全不足以直接認識這些行星。因此,我們只好依賴於間接的技術,這也就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揮作用的領域了。

圖片出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補充的由喬恩·羅姆伯格所繪製的克卜勒任務圖示

我們最能幹的行星探索衛星克卜勒,在距離地球幾千光年的範圍內探測到了十五萬顆恆星,並且正在尋找行星過境現象。當一顆行星從一顆恆星面前穿過的時候,這顆恆星的一部分光芒就會被這顆過境的行星所阻擋。即使這顆行星的溫度足夠高以至於可以散發出自己的光芒,但是它的溫度卻遠比它所過境的的恆星低。這個事實意味著恆星的光芒,正如我們所見,只是暫時的減弱。這種光芒的短暫減弱取決於行星過境的速度,恆星會很快就恢復它原來顯而易見的光芒。

圖片出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克卜勒任務首席研究員,威廉·博呂基/2010

但是僅僅觀測到了這種過境現象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找到了一顆行星!因為除了我們認知範圍內的繞軌道運行的行星之外還有很多天體也會引起這種現象。穿過我們銀河系的過境物體有很多,比如流浪行星,一個附近的(類太陽系)物體,又或者是星際空間中另一顆正在冷卻的恆星。

還有可能是一對彼此遮蔽的雙子星,即同一類太陽系內部一顆恆星在經過另一顆面前時變暗。

又或者是一顆褐矮星(一種未能成為恆星的放射出氘氣的天體)。這種矮星將會比主星變得更暗,但是仍然能夠在其面前過境,過境時所引起的恆星亮度變暗情況和我們所觀測到的行星的情況是一樣的。

為了排除掉第一種可能性,克卜勒需要對同樣量級和同一持續周期內的過境進行多次觀測。但是排出其他兩種可能性則需要獨立的方法。

圖片出處:歐洲南方天文臺

特別是,要弄清楚這一情況的最簡易方法是測量天體的質量,我們可以採取和已知的「恆星擺動法」不同的方法。行星並不知識簡單地環繞它們的母星運轉,行星也會對這些恆星施加一種相等的和相反的引力,從而使得恆星在其軌道中小範圍旋轉。當一顆恆星靠近我們的時候,它所發射出的光會輕微地變藍。相反,當恆星遠離我們的時候,它所發射出的光會輕微地變紅。通過探尋這種「紅-藍-紅-藍」模式,我們可以測量一顆星體的質量,並確定它是恆星,褐矮星還是僅僅是一顆巨大的行星。

圖片出處:歐洲南方天文臺/M. 科恩梅塞/尼克·基辛格

昨天,由亞歷山大·桑泰恩領導的國際小組發表了多項他們在天體物理與空間科學研究所觀測的結果,他們五年間在這裡測量了129顆由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相關天體。他們做了分光鏡分析,研究了來恆星發出的光的各自的波長,並預計假陽性率約為10%到20%,這是大多數科學家所估計的。

但是事實上他們發現這其中有超過一半以上(52%)是彼此遮蔽的雙子星,還有三顆是褐色矮星。

圖片來源:亞歷山大·桑泰恩等,2015

這確實很麻煩!當我們觀察我們的太陽系的時候,即使是最裡面的行星——微小的水星——也需要88天的時間來繞太陽運轉。但是有如此多的巨大的行星,或褐色矮星,甚至是恆星,他們到主星的距離幾乎是水星到太陽的距離的十倍!就像桑恩泰所說的:

在對想像木星一樣大的其他行星環繞他們的「太陽」進行了二十年的探索後,我們仍然有很多問題等待去解答。比如說:我們不知道像木星一樣大的行星的軌道周期卻只有幾天的物理機制是什麼。這就好比我們每年繞日的周期僅有幾天,在這種情況下想像你的年齡!

但是或許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被認為是行星的大多數根本不是行星!就其本身而言是巨大的恆星(或約等於恆星)。或許,像我們這樣在太陽系中只有一顆恆星才是怪事吧。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雨·蝶- Ethan Siegel Senior Contributor- forbes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除了地球2.0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還發現了什麼?
    方向明  克卜勒452b,是幾天前被確認的一顆迄今發現最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  它由一架太空望遠鏡的名字而命名。  這架耗資6億美元、2009年3月發射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如何發現地球2.0的呢?除此之外,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還有其他什麼令人類驚奇的發現呢?
  • 巨型麥哲倫望遠鏡開工建設 2021年開光
    ,建成後巨型麥哲倫望遠鏡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巨型麥哲倫望遠鏡擁有七面反射鏡,由亞利桑那大學主導研發,其聚焦能力是目前最大的光學望遠鏡能力的六倍以上,觀測清晰度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10倍左右。巨型麥哲倫望遠鏡能夠讓科學家更加深入觀測宇宙,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接近時間的起點。科學家認為巨型麥哲倫望遠鏡的主要觀測目標為系外行星、黑洞、遙遠恆星和星系的光線等。
  • 「初中物理一百問」無法觀察到的系外行星是怎麼被發現的?
    關注樂學一百 第一時間為您送達中小學教育 | 家庭教育 | 學習資料 | 免費課程目前人類已知的宇宙半徑約460億光年,這還是人類目前能夠觀測到的,考慮到無法觀測到的部分,宇宙一定更大。我們太封閉太渺小,以至於用最先進的太空望遠鏡觀察太陽系外的恆星時,也只能觀察到幾個像素點,而想要觀察到明亮的恆星旁邊是否存在不發光的渺小的行星,就像用肉眼觀察幾公裡外一粒漂浮的塵埃,根本無法看到…… 然而,人類的大腦足夠聰明,總是能夠突破各種障礙創造奇蹟。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就獎勵了這些聰明的大腦。
  • 自伽利略、克卜勒以來行星科學四百年
    動力學研究作為太陽系太空飛行器探測之補充a 此圖取自新天文學雜誌(1609年),克卜勒展示:地球和火星兩個行星都遵循橢圓軌道;從地球上觀察,火星的位置是如何變化的。出版是在伽利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觀測之前。克卜勒的書宣布了與伽利略齊名的革命性發現,即支配行星運動的兩個定律:行星沿橢圓(太陽是焦點)作軌道運動,運動中相等的時間間隔掃出相等的面積。
  • 超越韋伯:科學家構想未來超級空間望遠鏡
    按照一般概率估算,一臺4米口徑空間望遠鏡應該能夠找到大約6個與地球相近的系外行星世界,而如果這臺望遠鏡的口徑增加到8米,那麼它將有望找到25個與地球接近的系外行星世界,而如果是一臺口徑達到16米的空間望遠鏡,那麼我們將有可能找到多達100個與地球接近的系外行星世界。這些數字非常重要,因為並非每一個環境條件與地球相近的星球都能夠發展出生命。
  • 美媒盤點:2020年九大史詩級太空發現
    他們利用無線電波搜尋神秘信號,發現新星系,甚至搞清哪些系外恆星系統能夠探測到地球。來自太陽系外天體的無線電波太陽系行星會發射無線電波,特別是具有強大磁場的木星。但直到2020年,研究人員才首次探測到來自太陽系外行星的無線電波。當時他們在距離地球僅51光年的牧夫座τ星系統(內含一顆行星牧夫座τ星b)的巨大氣團中發現了無線電信號。
  • 黎明號為期11年的太空任務還剩下幾個月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黎明」號宇宙飛船即將完成為期11年的太空探索任務的最後幾個月。美國宇航局的太空探測器將繼續探索太陽系儘可能久,繼續收集數據和圖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專家估計,在今年8月到10月的某個時間裡,黎明將會耗盡燃料。當這種情況發生時,飛船的肼驅動發動機將會停止工作,黎明將會完全關閉。
  • 8月第五周最酷的太空照片
    土星是中國古代人根據五行學說結合肉眼觀測到的土星的顏色來命名的。TYC 8998-760-1: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多行星系統影像提供: ESO , A. Bohn et al.說明:其他類太陽恆星周圍也有行星嗎?先前的觀測說「的確是」,證據則主要來自行星繞行母星時,所造成的微小星光頻移。而近來更首次直接拍攝到,環拱在類太陽恆星周圍的2顆行星。
  • 星際穿越,一去不返的太空旅行者
    但你們也要有信心,迄今為止,我已經發現過光滑的鵝卵石,這或許證明火星上曾有河流,我還曾發現甲烷,這或許成為火星上曾有生命的證據。所以,再等等我,我會一直好奇下去的。【叄】克卜勒:重獲新生更加努力我是克卜勒,一位太空老人家。記得2009年我初上太空時,NASA給我的使命非常之艱巨——對天鵝座和天琴座中大約10萬個恆星的光度展開觀測。
  • 【科技日報】盤點天文望遠鏡的世界之最
    專家點評:TMT採用拼接鏡面主動光學、自適應光學以及精密控制等先導高科技技術,將把望遠鏡靈敏度和空間解析度等技術指標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並在揭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探測宇宙第一代天體、理解黑洞的形成與生長、探察地外行星等前沿科學領域做出重大突破性發現。
  • 巨型射電望遠鏡坍塌,中國天眼成世界唯一
    據海外網報導稱,美國波多黎各的一座巨型射電望遠鏡一夜之間坍塌,據了解,這座望遠鏡早就被判定為「危房」,所以這裡的工作人員已經被全部清退,此次望遠鏡坍塌並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工程師已經對這座望遠鏡的損壞情況進行評估,望遠鏡的支撐鋼纜已經完全斷裂,3個支撐塔也全部斷裂,重達900噸的接收平臺直接從上空墜落,這對美國來說不僅是一座望遠鏡坍塌那麼簡單,美國在天文探索領域領先世界半個世紀的優勢一夜崩塌,衰落或許已經成為定局。
  • 解讀南極冰穹A:地球最佳天文觀測點之一
    南極冰穹A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觀測地點之一  朱博士對這次選址建臺的理由如數家珍:南極冰穹A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觀測地點之一。這樣的站址對望遠鏡的觀測效率的提高有極大的好處。第一,觀測時間長。每年有135天,即4個半月連續全黑夜,而且晴天時間高達90%以上,很容易實現四個半月的連續觀測而且達到相應的科學目標,即探測系外行星和測星震等。第二,觀測的大氣環境可以與太空媲美。
  • 太空中的分子亞甲基,氰胺,乙烯醇和聚乙烯都有什麼共同點?
    注意太空中的分子,亞甲基,氰胺,乙烯醇和聚乙烯都有什麼共同點?它們都是在太空中檢測到的分子,並且都包含在我們最近對宇宙化學構成的普查中。在最近的出版物中,提供了觀測到的星際,星際,銀河外,原行星盤和系外行星分子的總體摘要。該出版物標誌著AAS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 活著的論文 」-隨著我們的觀測積累和對周圍宇宙的了解的增長,該論文將在未來幾年繼續更新。
  • 系外行星發出射電信號?脈衝來源仍存在不確定性
    科技日報北京12月17日電 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導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通過射電望遠鏡陣列監測宇宙,探測到了來自牧夫座的射電脈衝串。該信號可能是第一次從太陽系以外的行星上收集到的射電脈衝。研究成果16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 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發現「泡泡雲」
    美「斯皮策」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發現「泡泡雲」新華網  作者:譚晶晶  2019-10-06 美國航天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日前在宇宙中捕捉到由大量恆星噴射的恆星風及高能輻射所形成的「泡泡雲」,這有助於了解星系中恆...
  • NASA新太空望遠鏡SPHEREx將探秘「宇宙大爆炸」
    據外媒報導稱,宇宙大爆炸理論是一個宇宙學模型,描述了科學家們目前可觀測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設計了一臺太空望遠鏡,它將能夠探測宇宙,尋找那些最早時刻的證據。NASA還宣布,其望遠鏡建造計劃中的宇宙歷史分光光度計、再電離紀元和冰層探測器(SPHEREx)進展順利。目前,NASA將開始進行最後的設計工作,並開始建造望遠鏡,希望在2024年到2025年之間發射該望遠鏡。
  • 哈勃下一任繼承者:韋伯空間望遠鏡,開啟人類首次觀測宇宙邊界
    截止2020年,哈勃空間望遠鏡已經在太空運行了30年,直到今天它依然繼續探索著宇宙深處。不過目前哈勃空間望遠鏡,最遠可觀測到宇宙誕生後4.8億年的景象。哈勃空間望遠鏡 如果想要觀測嬰兒時期的宇宙模樣,我們就需要一臺大型的太空紅外望遠鏡。因此哈勃空間望遠鏡下一任繼承者,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便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