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到農貿市場買菜,被一種新奇的野菜吸引。

細細碎碎的葉子裝在一隻飯碗裡,擺放在一張老舊的椅子上。「這是什麼?」
「這是刺爺子,五元錢一碗,你買吧,我會多給你一些,都是我自己在農村大山裡一個一個摘下的,我賣得不貴,採這點玩意可不容易了,看我的手劃的!」她伸出手,手背上有道道傷痕,這時我才注意到,販賣的人是一位年長的農村大姐。
這位大姐面色黧黑,是經年在田地裡勞作留下的印記;留著短髮,鬢角花白。挨著一個小吃攤亭旁側,在簡易的棉墊子上席地而坐。前面放著一個乾淨的編織袋,口沿捲曲,裡面裝著她採集的山野菜「刺爺子」。大姐像寶貝一樣摟著,看得出她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很珍愛。我注意到她的身旁放著一棵長刺的小樹苗,大姐說是刺爺子樹,拿給誰栽的,小樹讓我覺得有幾分熟悉。

這種長刺的山野菜,我曾經在遼南東部山區見過,也學著當地農人親手採過。早春的樹枝上長出米粒大小的芽團,卻通身布滿利刺,摘了半天,滿手扎得刺痛,收穫只有一小捏,就給了當地人。那時看到的葉芽太小,還沒有展開,也不記得這種野菜的名稱。很奇怪,既不叫刺芽子,也不叫刺葉子,任性地叫作「刺爺子」,難道說它像老爺子一樣倔強威嚴不可冒犯嗎?
太陽馬上要落山,大姐的野菜還沒有開張。五元錢一碗,真是不貴。一種野菜一年之中可食用期也就是十幾天,吃點山珍野味,也算一種享受。我買過之後又有幾位顧客圍觀,詢問刺爺子的採摘,聽到大姐大嗓門的聲音:「我就住在蓋縣萬福最靠裡面的農村,緊挨著莊河,那旮瘩山溝裡多的是,你們要有時間就去採唄,可多啦!」』呵,這位大姐真實誠,毫無隱瞞地告知,而不是誘勸兜售,看她急切地描述唯恐對方不明白的表情,覺得好笑,又可敬。大姐提到的地方距離這裡鮁魚圈有將近100公裡的路程,目測她袋子裡的刺爺子野菜也就是二三十碗,為了在盡短的時間內,趁野菜新鮮度最佳,她是怎樣採好後,急忙碾轉來到鮁魚圈的?

依據樹葉的長相和樹枝的形態,百家號作者三農立評猜測:這種叫「刺爺子」的土叫法,學名應該是:刺榆。經過查詢比對,的確是刺榆,並且也不是我以為的只有我們當地才特產,北從內蒙南到廣西的海拔2000米以下的坡地次生林中都有生長分布。刺榆的作用是消臃腫。
按照大姐介紹的烹飪方法,晚飯就做「刺爺子」湯配大餅,據說當地農村正宗的吃法是「刺爺子」湯配玉米面大餅子。
配料:刺榆葉,雞蛋,泡好的黃豆或者青豆,水澱粉,蔥薑末,植物油,喜歡吃肉的加肉丁。(不用加味素哦!)
步驟如下:
一 植物油加熱燒開,放進蔥薑末爆鍋,喜歡辛辣口味的加兩粒幹辣椒,然後黃豆放進翻炒。
二 加水燒開,改小火慢燉,讓黃豆煮熟。

三 倒入泡好的水澱粉,輕輕攪動。
四 淋上攪好的雞蛋。
五 關火,趁熱放進刺榆葉,攪拌均勻即好。

小貼士:1 湯汁裡加入水澱粉變成湯羹,味道會更有層次。2 野菜刺榆葉是春天裡新長出的樹葉,很嫩,烹飪時要最後放,不要煮沸時間很長,燙一下即熟,可以保持野菜清香風味和清脆口感。
做出的湯羹味道如何?倆字:鮮美!

刺榆葉湯配大餅,太好吃了,全家人都喜歡。吃了一頓,還想下一頓。再去市場尋找那位大姐,一直沒有尋見,她可能回家種地去啦?現在正是春耕時節。去過附近若干個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年輕人基本都傾巢而出了,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在侍弄幾分薄田。
因為買了大姐的一些野菜,被她的純樸坦然感動,是一種熟悉的又久違的「農村」感覺。心裡對她會有幾分記掛,希望再去農貿市場的時候,偶然再看見她;也幻想著某天去他們那個山溝溝裡週遊的時候,能一下子遇見她。這位大姐,您現在很忙嗎?您賣的「刺爺子」野菜,還真好吃呢!(作者三農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