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專家發現金烏瓦當,它是甘泉宮遺物,還揭露了漢代的三個秘密

2021-01-08 歷史大解秘

「古陶文明博物館」是北京首批民辦博物館之一,它是一座以陶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但在這座博物館中,卻藏有一個「特殊」物件,它不僅是甘泉宮的遺物,還意外地揭露漢代的三個秘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小編下面就給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1990年,古陶文明博物館的魯館長去西安拜訪一位喜歡收藏的朋友。在交談的過程中朋友向魯館長透露,前幾日,他收來一件好寶貝。當朋友將「寶貝」拿出後,魯館長當時就愣住了,這件物品竟是塊瓦,但上面的花紋卻富有年代感。

魯館長在回去的路上,瓦片一直浮現在腦海中。其實魯館長早就對它「一見鍾情」了。但這件物品是朋友的心愛之物,他該如何讓朋友轉讓呢?

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他往返西安十二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魯館長用真誠感動朋友,獲得了這件寶貝。這件寶貝是「瓦」沒錯,但它僅僅是一件簡單的瓦片嗎?

魯館長拿到「寶貝」後,連忙趕到當地的文物研究所,讓著名專家進行鑑定。專家看到這件物品後,驚呼道:這不會是金烏瓦當吧!

在我國古代,瓦片是遮風擋雨重要的建築構件,而瓦當又叫瓦頭,它是覆蓋簷頭筒瓦最前端的遮擋。主要有防排水、保護木簷,以及美化宮殿建築等等的作用。通過專家進一步的調查研究,「金烏瓦當」被證明是漢朝時期的物品,專家將其命名為「漢金烏瓦當」。那麼這件「漢金烏瓦當」是哪座宮殿中的物品呢?想要破解這個謎題,我們還得從漢武帝說起。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正式登基,在位期間,他曾下令修建「甘泉宮」,這座宮殿不僅僅是避暑聖地,更是君臣議政的地方。甘泉宮在修建過程中,漢朝的工匠們製作了一批「漢金烏瓦當」,成為甘泉宮殿簷重要的飾品,隨著甘泉宮被敵人燒毀,而大批的「金烏瓦當」也都和光同塵,唯有這塊「漢金烏瓦當」剩了下來,根據小編的研究,這件物品身上還隱藏著三個秘密。

一、甘泉宮的瓦片顏色

公元154年,匈奴、烏恆等異族聯合入侵北疆,佔得先機後,他們竟一把火燒了甘泉宮。這件事兒震動大漢王朝,被稱為「凌辱之恨」。甘泉宮被毀後,後人只能通過相關資料記載去了解這座宮殿的真實面貌了。

「漢金烏瓦當」是甘泉宮的重要構件,而這件物品本身是金色,所以,專家通過這件物品,便能推斷出甘泉宮的宮頂的瓦片也是金色的,因為兩者要相互匹配。

二、甘泉宮的整體大小

根據專家在甘泉宮調查的遺址,我們可以知道,甘泉宮的西牆大約為890米,北牆為1950米,東牆為880米,南牆為1948米。通過牆的長度,大概能推斷出甘泉宮的佔地面積。而「漢金烏瓦當」也向我們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漢金烏瓦當」瓦體非常碩大。故此,與之配套的甘泉宮殿殿簷就粗碩……如果一路推斷下去,甘泉宮宮殿雄偉壯觀,而這片瓦當,就是最好的證據。

三、神秘的圖案

古人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在漢代,百姓們非常崇拜太陽,金烏更是先民的圖騰,當「漢金烏瓦當」上刻有金烏圖案後,它不僅具有最頂級的尊崇,也代表著甘泉宮是漢代最重要的宮殿。

如今,這件物品被存放在古陶文明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如果各位讀者感興趣,可以前去遊覽一番,近距離感受一下「漢金烏瓦當」的魅力。

相關焦點

  • 古陶博物館的金烏瓦當,為何是鎮館之寶,只因三個「難得」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發展,古陶文明博物館為了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展覽,比如"彩陶淵藪","瓦當大觀"和"古陶序列"等。另外,也為專家研究古陶器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不過其中最讓人驚奇的還是該館的「鎮館之寶」—西漢金烏瓦當。對於瓦當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屋簷上的部件,不僅能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還有一定的裝飾效果。
  • 這些青銅戈、陶量器、「千秋萬歲」瓦當見證瀋陽歷史巨變
    2008年5月,在大南街市婦嬰醫院建設工地,發現了戰國時期的兵器青銅戈。這件青銅戈弧刃的弧曲下延上半部有3個長方形穿(穿繩縛柄的孔)。它與河北義縣燕下都出土的燕戈在形制上基本相同。這些發現說明,戰國後期以燕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已廣泛傳播到這裡。1993年3月,在瀋陽故宮北牆外修建東亞商業廣場時發現了一段古城牆。城牆東西走向,殘留的城牆最高處在兩米左右。
  • 【我愛收藏】漢代文字瓦當(一)
    對漢代文字瓦當的斷代,主要依據瓦當製作、質地、當面布局和文字內容等四個方面來進行。 漢代文字瓦當的製法,以漢武帝中期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廣州「中心城區」層層掘出秦漢至明清時期瓦當
    李灶新說,「大家在廣東全省做了那麼多城鎮聚落遺址的考古,也只有確定是秦代以後的遺址,才有瓦和瓦當的發現。」而且,還不是所有的遺址裡都能發現瓦當,從廣西、廣東這幾年的挖掘情況來看,瓦當主要發現於縣級以上的城址中,「這應該是當時中央政權在嶺南地方實行有效統治的物化表現」。
  • 瓦當收藏 一瓦千金
    □ 本報記者 奚同發  去年12月2日在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上,一本漢瓦當拓本,估價高達1.5萬~2.4萬元。如果是瓦當實物,其價值可想而知!  據收藏家國喜先生介紹,瓦當是古建築的構件,其作用是保護木製飛簷和美化屋面輪廓。不同時期的瓦當,其紋飾、圖面等均顯出各自的特點,尤以秦漢時期的瓦當特色鮮明,其收藏價也最高。
  • 徐州漢代畫像石上發現雙頭鷲,專家經過研究,它背後的謎團不少
    由此可見,徐州確實擁有著最豐富的漢代文化遺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漢代文化遺存中,最能代表兩漢文化的有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其中尤以漢畫像石為妙,因為它所蘊含的奧秘是最多的。比如,在一些畫像石中,專家們發現了一種罕見的雙頭鷲,其詭異的形象讓人疑惑不解,究竟它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 帶你走進漢代文字瓦當,領略漢代建築文化之美
    前文我們介紹過「秦磚漢瓦」,有「漢代瓦當冠天下」之稱。我們今天主要介紹下漢代的文字瓦當,文字瓦當出現在漢景帝時期,其文字多為小篆書體,排列勻稱、布局講究,顯示出漢代質樸渾厚的藝術風格。文字瓦當在漢代瓦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內容豐富,文辭多為一些祈福的吉祥語,吉祥語瓦當在漢文字瓦當中數量最多,內容也最為豐富,如「千秋萬歲」、「長生無極」、「長樂未央」、"萬壽無疆"、「延年益壽」、「與華相宜」、"永受嘉福」等等。
  • 農民採石發現漢代大墓,規模比馬王堆墓大18倍,墓主身份十分顯赫
    提起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裡面有大量的歷史文物,包括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 房簷之上的陶製藝術,古代社會瓦當的起源於發展
    西周中晚期的陝西扶風召陳遺址中最早見到了瓦當實物,瓦當與板瓦、瓦釘等遺物共存,顯然是作為房屋建築的一部分。從西周時期一直到春秋時期我們所能見到的瓦當實物幾乎都是半圓形,之所以為半圓形,我們推測應該是當時的瓦當只具備原始的遮擋作用,而不具備更多的裝飾意義。這一時期的瓦當裝飾較為簡單,多為一些繩紋、重環紋等,顯示出人們對於瓦當功能性重視多於裝飾性的特點。
  • 「熊頭熊腦」的它 卻是「獨一份」的寶貝
    國家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察和論證,一致認為這是南越國宮署遺址的部分御苑遺蹟。1995和1997年的發掘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出土遺物以建築所用的磚、瓦、石出土量最大,當中就包括這種「熊飾空心磚」。  這種空心磚呈長條形,中空,兩端封閉。大多數朝上的一面模印幾何圖形,個別兩面施紋,紋飾與方磚相同;其餘三面拍印繩紋。兩端面為立體感很強的範制熊紋。
  • 吉林省圖們市磨盤村山城考古確認為金末東夏國南京故址
    除帶銘文遺物外,城內還發現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等建築構件,特別是紅褐色網格紋、繩紋板瓦的發現,說明城內除金東夏國遺存外,還存在更早的文化遺存,有學者推測應為渤海早期都城東牟山故址所在。房內有火炕,三條煙道,位於北、西、南三面。共發現灶坑3處,存在早晚使用及廢棄順序。室內地面南北長10.4米,東西寬3.9米,鋪設青磚。緊鄰基址外側有排水溝,南側較深,西側、北側較淺,最終向D1東南角排水。共發現柱洞27處,一般都分布在灶坑和門道兩側。出土遺物包括瓦當、滴水、磚瓦等建築構件,還發大量鐵器、少量瓷片、陶片和石器。這處建築在西側煙道處,打破了一處早期遺蹟,在北側打破一處小型房址。
  • 弓魚國墓挖出傳說中的「金烏」,距今3000多年,專家卻直呼不可能
    大家可知道金烏?金烏其實就是古代中國的神話動物,也被稱作是赤烏,而且還是三隻腳的,非常的奇特,在當年的馬王堆漢墓中出土過兩隻腳的二足金烏,那真正的三足金烏,我們考古過程中有沒有出現過呢,其實還真的是有,而且一度讓我們的考古專家都覺得不可能,這不可能存在的。
  • 盤點青島十大文化遺址 第十個地方你肯定去過
    經過3個多月發掘,共出土獸形瓦當、金簪子、官窯瓷器、陶石質紡線輪等珍貴文物達上百件,發現了規模宏大宋代多組建築基址以及有磚砌排水溝、庭院、水井、灶址、東西大道等遺蹟,出土了瓷器、陶器、銅器、鐵器、金器、琉璃器、骨器、石器、碑刻、建築構件等上千件文物。根據出土文物發現板橋鎮遺址歷經宋、元、明、清。「板橋鎮港為北宋時期我國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北方唯一的海關重鎮。」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記者在發布會上還獲悉,濟陽三官廟漢墓將被改建為博物館,將以其為中心擴建文旅項目。「五大新發現」刷新山東考古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為:山東考古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山東考古新發現不斷力證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助推經濟建設成效顯著;考古工作成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動力;山東考古服務社會的能力不斷加強。
  •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平糧臺、南海1號等入選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結束,從20個初評入選項目中選出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包括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廣東「南海1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入圍項目和其發掘意義進行了整理和介紹(資料來自中國文物報社)。
  •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大墓,發現90座墓葬,裡面竟然有一件「神燈」
    到90年代中期,文物部門對「王墳」、「娘娘墳」進行了考古勘探,認定這裡是一處漢墓群,因此這裡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當年為了修建日東高速的時候,為了不破壞古墓群,高速公路還專門拐了個彎。到了2002年修建同三高速時,同樣的問題又一次出現,同三高速和日東高速要修一座立交橋,如果繞開漢墓群需要將兩個村莊搬遷,但是考慮到村莊搬遷難度大。
  • 這個神奇的地下動物園揭露了墓主人哪些秘密?
    2018年12月,山東濟陽的三官廟村發現一座大墓,光清出來的拱形磚頂就有八個,整個墓葬佔地將近300平米。那每一個磚頂下面就是一個墓室,包括兩個前廳、兩個中堂、三個後室和一個耳室。專家開玩笑說,這應該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四室四廳」。這裡插一句。別的古墓有發現,那叫出土,但是這座墓不一樣,不叫出土,而叫出水。為什麼?因為本來這地方,是個很大的水塘。
  • 四川渠縣發現漢代大墓,出土15枚竹簡,專家:上面記載《倉頡篇》
    眾所周知,《倉頡篇》是我國一部啟蒙識字課本,最初是由三篇文字構成,分別是李斯《藏頡篇》、趙高《愛歷篇》和胡毋敬的《博學篇》,共計20章,是為「秦三蒼」。晉代的張軌將秦本《蒼頡篇》作為上篇,以揚雄所續《訓纂篇》34章為中篇,以班、賈二人所續《滂喜篇》34章為下篇,合稱《三蒼》,稱為「漢三蒼」。
  • 趙金:山東廣饒縣西十裡遺址發現龍山文化遺物
    1987年首次發現該遺址,年代定為戰國至漢代。多年來,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多次組織業務人員對該遺址進行勘查研究,尤其在最近的一次調查中意外發現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物,有夾砂紅陶、褐陶鼎足,夾砂紅褐陶鼎口沿,素麵磨光泥質黑陶器物耳,夾砂罐形鼎口沿,夾砂灰褐陶鬹足,夾砂灰陶罐底、盆底,蚌刀等。另外,通過調查還採集到一定數量的商周時期陶片。陶色以灰陶為主,褐陶次之,分夾砂和泥質陶。
  • 上宅遺址發現蟬猴,難住考古專家,最後民俗專家揭開了它的謎底!
    上宅遺址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塊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的範圍內,考古專家發現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原始人的生活遺址。在一座的墓葬裡,還出土了一個蟬猴合體的小石雕。但這個小石雕卻成了考古人員都無法解開的謎,直到找來民俗專家,才搞懂了它背後的秘密。這個小石雕是做什麼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