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法講究「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古今中外,無論哪一場戰爭,哪一方掌握的情報足夠充分、準確,往往都能關乎到戰局的成敗。1939年8月,雖然蘇聯、德國秘密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雙方心裡都很清楚,兩國之間必然有一場戰事。
史達林雖然一直對希特勒心存戒備,蘇聯情報部門也在時刻盯著德軍的動向以便做出及時的反應。然而,蘇聯恰逢「大清洗」運動剛剛結束,軍、政內部很多有能力的官員不是被流放西伯利亞,就是逮捕槍決。蘇聯情報局名存實亡,潛伏在德國的間諜發回的情報不是價值小的可憐,就是情報前後矛盾,直到德國人要打過來的前一日,蘇聯這才確切的獲知德國的具體進攻時間,但已經為時已晚。
在短短的10天內,德國就如入無人之境突進蘇聯600公裡。加上蘇聯西方面軍總司令巴甫洛夫有勇無謀,第一天的戰鬥中,蘇聯1000餘架飛機被摧毀,700餘架甚至還沒來得及起飛就已經被德國的炮彈擊中,制空權被德軍牢牢掌握。就連希特勒都興奮的嚷道:「三個月即可滅亡蘇聯。」
前線傷亡慘重,後方也不得安寧。史達林在德國安插間諜,希特勒當然也會在蘇聯密派間諜,這些德國間諜又是投毒、縱火,還秘密組建反蘇組織。二戰初期,蘇聯不僅常吃敗仗,後院還接連失火,這讓史達林頭疼不已。不僅如此,因為優秀人才的流失,很多經驗不足的蘇聯間諜被德軍抓獲處決,一些機密文件也被德軍截獲。
這樣尷尬的局面一直到1942年下半年以後才得以緩解,蘇聯的反間諜機構也逐漸完善,德國間諜猖獗的勢頭得以抑制。為了對付這些狡猾的德國間諜,蘇聯人也是費盡了心思。能在蘇聯潛伏的間諜,當然得會說俄語,不過這個看似最基本的技能,卻成了蘇聯智鬥間諜的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俄語「多若嘎 」 ( 音譯 )中的「多」是彈舌音,對於本國人而言發好這個音很簡單,可對德國人卻難上加難,發音遠不如本國人標準。這就好比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靠看腳趾區分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樣,雖然不會精確到百分百,但在各項設備不齊全、人員流動極大的戰爭年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不過,誰知道能當上間諜必然都是百裡挑一,一些兒時生活在蘇聯的德國人也可以做到準確發音。為了更好的區分德國人,克格勃(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又找到了另一種方案,不過這種方法只有克格勃小組成員才能掌握,屬於機密。
為防間諜滲入,蘇軍後方會經常設卡檢查,軍官證件一律交由克格勃的人員審查,往往在幾分鐘之內,他們就能分辨出證件真假。蘇聯人的如此高效的甄別手段讓德國人都大吃一驚,他們實在想不通是在哪個環節出了差錯。
直到二戰結束後,一些歷史文件被解密,德國這才知道其中的奧妙所在。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原來德國在偽造蘇聯證件時,忽略了一個細節。蘇聯人自己的證件都是用普通訂書針裝訂,而德國人偽造的用的是不鏽鋼訂書針,時間一長,真正證件上的訂書針往往會生鏽,而偽造的則不會。
德國人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嚴謹居然成了一個「致命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