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邁向美好生活】
掀開門帘,熱氣撲面而來,窯洞裡兩排木架上整齊地碼著上千個紙盒子。盒子裡飼養的黃粉蟲爬動時發出沙沙的響聲。屋裡熱,不透風,村民趙青紅時不時要到窯洞外透口氣。走出窯洞,眼前還是那熟悉的黃土高原和溝溝梁梁。趙青紅所在的季家莊村就在半山坡上。
季家莊村是山西汾西縣和平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黃土高原呂梁山腹地,地薄人稀,全村有214戶600多口人,村民們以種玉米、土豆、穀子為生,祖祖輩輩靠天吃飯。溝壑把出村的山路變得曲折難行,仍沒有阻止住趙青紅走出去。多年前,他把十多畝玉米地留給家人,外出打工。隨著更多有勞動能力的人外出務工,季家莊村也日漸蕭條,村裡常住人口只剩下六七十人。
2016年,山西省科技廳在汾西縣定點扶貧,為鄰近的和平村引進了優質蛋白飼料黃粉蟲。並投資50萬元與汾西縣康瑞萊生物科技貿易有限公司合作建設了年產300噸黃粉蟲幹蟲加工基地。今年年初,見到收益的和平村將黃粉蟲養殖作為「一村一品一主體」脫貧產業。目前已建成黃粉蟲養殖大棚5座,養殖規模5萬盒,帶動貧困戶30戶。鄉政府鼓勵村民利用閒置的窯洞飼養黃粉蟲,並為村民提供飼養技術培訓和種蟲,還給每戶貧困戶免費發放500個養殖紙盒。去年5月,趙青紅辭掉工作回到村裡。「投資了近3萬元,飼養了1000盤黃粉蟲。烘乾後以每斤16元的價格賣了3000來斤。」趙青紅說,不僅當年就收回了投資成本,還賺了近兩萬元。嘗到甜頭的趙青紅今年把飼養量增加到了2000盤。
從無到有,季家莊村終於有了一份可以人人都能參與的產業。黃粉蟲持續脫貧的作用立竿見影。有24戶貧困戶的季家莊村去年也實現了整村脫貧。季家莊村為鼓勵貧困戶養殖黃粉蟲,把村裡閒置的校舍借給他們,以擴大養殖規模。
進村的山路還是曲曲折折,眼前的家鄉依舊如故,但趙青紅覺得回來是對的。「每天8點給黃粉蟲澆水、餵麩皮、揀蛹,保持室內溫度在30攝氏度左右,忙活到11點多。下午從3點再忙到7點。活輕鬆不說,掙得比工地上還要多。」他說,種地的同時還兼顧了飼養,兩不誤。
政府提供養殖技術,企業負責收購銷售。村民們與康瑞萊公司籤訂有回收協議,不用擔心養得出賣不出。今年3月,這家公司成功實現了汾西縣黃粉蟲出口英國。年可加工黃粉蟲幹蟲300噸,年創匯100多萬美元。趙青紅和村民頭一次賺上了出口的錢。
趙青生2000盤、趙康1500盤……養殖黃粉蟲的村民一撥接一撥。季家莊村、和平村、回王村……黃粉蟲養殖在和平鎮以至汾西縣擴展開來。
「產量上去了,接著就要做產業鏈的文章,孵化培育深加工企業,研發黃粉蟲產品來提升附加值,讓村民有更大更多收益。」趙青紅憧憬著未來,看到了不斷發展的希望。黃粉蟲蛋白質含量很高,既可以做動物飼料,也能做成食品,市場很大。「把原料變成產品,這需要藉助科研和企業的力量來共同推動,和平鎮將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引資引智,推進脫貧。」趙青紅說。
(本報記者 李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