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是中秋節特有的習俗。
嫦娥奔月,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天上有十個太陽,百姓炎熱困苦不堪,造成莊稼枯萎,河流乾涸,水源枯竭,民間英雄后羿射落九個太陽。
西王母因為后羿的這個巨大貢獻,賜予不死神藥給后羿,后羿卻捨不得獨自成神,一日,后羿出去打獵,后羿弟子逢蒙垂涎不死藥已久,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的故事。
「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淮南子》等古書。
然而小編打開百科才發現,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這是為何呢?
為何嫦娥奔月的傳說上古就有,中國人過中秋節,卻始於唐朝初年?
任何一個節日習俗的傳播,與固定,都是有一定的文化作為支撐的。
唐代是詩歌盛行的年代,那時的文人望月懷遠,中秋賞月,並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李白的靜夜思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借月抒發詩人的思念,或思鄉之情,都是詠月的千古佳作。
也許這就是為何在唐朝初年,中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開始固定下來的原因吧。
其實百科也是現代人撰寫的,專業性不錯,當然也可能存在紕漏,小編狩獵尚淺,沒找到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時期中國人賞月過中秋的文獻,也許這些時候的人們就開始在過中秋節也說不定。
關於中國人普遍過中秋節是在唐朝初年,或者是更早的時候,朋友們,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