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傳說源於上古時期的開封

2021-01-08 騰訊網

中秋,是上古時期華夏先民創建的氣候、時節,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按照太極四象文化,我國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之說,而秋季有孟秋、仲秋、季秋3個月。仲秋之時晝夜等長,民間稱為「中秋」「秋夕」「八月節」「月夕」「月節」等。北宋時期的開封,中秋節已固定為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夜都要舉行祭月儀式。當晚,滿城居民不論貧富老少,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秋」一詞,在西周政治家姬公旦《周禮·禮記·月令》中有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中秋暮時祭拜月亮女神,即「祭月」。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韋昭注釋《國語·周語上》認為:「禮,天子搢大圭、執鎮圭,繅藉五採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東門之外,然則夕月在西門之外也。」這說明,早在西周時期,就有秋分時節在西門之外祭月、拜月的文化傳承了。

可是,中秋時節為何要祭祀月亮?月亮有何人文內涵?祭祀月亮為何要在西門外?這就要從我國上古華夏人文歷史說起。

「嫦娥奔月」,是華夏民族自古流傳與中秋、月神相關的美麗傳說。雖然民間關於「中秋拜月」的傳說和風俗很多,但多以「嫦娥奔月」為原型,經過加工而傳承後世。那麼,上古時期真的有嫦娥嗎?嫦娥文化形成於何時何地呢?

嫦娥,作為華夏民族神話傳說中掌管月亮的人,在民間有多種稱呼,如昌意、常儀、常羲、皇娥、恆娥等,並傳承於人文始祖伏羲、女媧文化。

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在開封創建了皇都「陳」和八卦、方位季節文化,是中國最早曆法的表現形式。據元代僧人念常編集《佛祖歷代通載》記載:「太昊伏羲氏木德都陳留在位。一百一十年。始畫八卦。」明初著名儒學大師趙撝謙《六書本義》中記載:「伏羲氏龍馬負之出於滎河,八卦所由以畫也。」「滎河」,是自鄭州滎陽「滎澤」流往開封的「滎水」,也稱「鄭水」「管水」。戰國魏國編撰的《穆天子傳》中記載:「甲寅,天子浮於滎水,乃奏《廣樂》是也。」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卷九》記載,鄭水「又東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注入黃雀溝,即今之黃池」。封丘黃池的東南部,為伏羲畫河圖的陳都,本是黃雀溝,即黃溝、汴河流經古陳留之地,陳留鎮至今仍有河圖莊地名為憑。

伏羲在八卦、八方、八節、九宮、九州、九數文化中,首次為華夏民族創造了陰陽(天地、日月、夫妻、男女)、四象(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季(春、夏、秋、冬)節氣和四方(東、西、南、北)、四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九(1~9)宮等人文概念,華夏先民從此有了母系氏族居住西方、陰儀、白虎、秋分、中秋、七(月)宮、月神、西陵等文化觀念。

於是,華夏民族有了女媧居崑崙山西方、白虎、七(月)宮、梁(弇)州、墉城、西陵的創世實踐和歷史傳承。中秋時節祭祀西(門)方月神的習俗,便是對伏羲文化存在的一種印證。

早在上古三皇時期,華夏先民就形成了觀測日月運行、制定曆法的天官部落,後稱羲和、常儀。五帝時期,羲和也稱重黎。據唐代著名史學家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記載:「黃帝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晉代著名文學家郭璞所注《山海經·大荒南經》也記載:「羲和蓋天地之始生,主日月者也。」可見,羲和氏、重黎氏都是華夏先民在伏羲陰陽八卦文化形成後,觀測日月運行規律,制定上古曆法的氏族名稱,且有「日月神」之譽。

古人認為,「羲」主陽,陽為日父、考父,象徵著東方、太陽、父系;「和」主陰,陰為月母、妣母,象徵著西方、月亮、母系。在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和、黎」,即常羲,負責觀測月亮,制定十二地支、十二個月等太陰曆法,又被稱為「女和月母」,是華夏民族早期的月神,因居住西方九宮的七(月)宮、九州的弇(梁)州之位,也稱「月亮女神」「西王母」「西天聖女」等。

常羲本是以黃帝、嫘祖次子昌意氏族女系命名的部落。古典記載黃帝有25個兒子,其中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為西陵氏嫘祖所生。清代《康熙字典》解釋「常儀」之「常」:「兌為常,西方之神也。」在伏羲八卦中,「兌」卦在西方、白虎之位,為八個節氣中的「秋分」,是女媧、西王母、月亮神居住地的象徵。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記》中指出:「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之女,謂之嫘祖氏。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江水」為上古時期「四瀆」之一,是流經崑崙山東部之水,古稱「東為江」,後稱鴻溝、獲水、汴水等;「若水」之「若」,由戰國莊周《莊子·秋水》中記載的北海神「若」而得名,為「四瀆」中的濟水、黑水。兩水均發源於崑崙山西部。

黃帝與元妃嫘祖生育玄囂、昌意之地,正在開封古大梁北部的「軒轅樓(丘)」。所以,唐代王鸛《廣黃帝本記》、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南宋無名氏《軒轅黃帝傳》、元代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均記載:「黃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說明「昌意」出生在開封有據可依。軒轅樓位於戰國時期魏國國都大梁鴻溝(古江水、姜水)、濟水(古若水、黑水)之間,至今全村村民仍以軒轅為姓,認為先祖自睢縣西部的炎帝空桑之地遷徙而來。

西陵氏嫘祖次子常儀的「儀」字,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儀」:「度也。度、法制也。」「度、法制」,就是上古時期度量日月運行規律的「曆法」。清代《康熙字典》解釋「儀」:「兩儀,天地也……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也。又象也,法也。」「兩儀」,除代表日月運行、曆法制度之外,也具有伏羲八卦中日月、天地、父母、夫妻等陰陽文化內涵。

由於軒轅氏稱帝於太極陰陽兩儀的「中央」之地,故稱中央帝;又由於中央帝居住太極五行的「黃、土」方位,又稱黃帝,有「土德」。故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記載,「軒轅氏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

「中央」之地,也稱「地之中」「天地之中」「天地人之中」,是華夏人文祖山「崑崙」的同義詞。漢代易學著作《河圖括地象》認為,「崑崙者,地之中也」,「地中央曰崑崙」。本是開封北部黃帝、嫘祖成婚和昌意出生的土阜高臺,在伏羲劃分九州的「冀州」。故唐代房玄齡《晉書·天文志》明確指出:「冀州於古,堯之都也。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並。其於天文,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開封),屬冀州。」

唐代天文學家一行(張遂)運用土圭測量日影之法證實:開封古大梁,即浚儀嶽臺,為崑崙山「地之中」。所以,北宋史學家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八》記載:「公元724年,唐開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橫野,中得浚儀之嶽臺,應南北弦,居地之中。」「浚儀之嶽臺」,就是黃帝出生的青丘和昌意出生的大梁,即崑崙山「地之中」,是黃帝、嫘祖次子昌意、常儀文化的發源地。

儀、羲、娥三字,古代同音。常儀、常羲,又名常娥、妲娥等。嫦娥是娵訾氏族女子,擅長佔月,世襲崑崙山帝王的天官。黃帝、玄囂裔孫帝嚳,命娵訾氏居崑崙山西部,觀測月亮升起後運行規律,制定太陰曆法。又娶娵訾氏族女子嫦娥為次妃,生下長子帝摯。故唐代著名學者張守節《史記正義》引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帝嚳「次妃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也」。

昌意女系部落的常儀,是帝嚳的妃子。據先秦古籍《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文中「帝俊」,即「帝嚳」,因其出生於上古時期開封北部的「夋(浚)水」之濱,也稱「帝夋」「帝俊」或「帝浚」。晉代史學家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帝嚳生而神異。自言其名曰夋。」

開封古稱浚儀。浚儀之「浚」,最早由開封浚儀渠即浚(夋)水而來。宋代學者吳曾《能改齋漫錄》認為:「昔衛之水有浚,浚之地有儀封人,掌儀地之封疆,鄭人得而城焉,以為開封。」此處鄭人的「啟封」,在今開封朱仙鎮古城之地。「儀地」「浚水」,即帝嚳出生之地;帝嚳次妃「常儀」之「儀」,春秋初期為鄭國「儀邑」之「儀」。春秋中期為衛國所有,因衛大夫封地在「儀邑」,故以封邑「儀」為氏,稱大夫儀或太叔儀。

常儀氏制定的十二個月曆法,是華夏民族以月亮運行規律作為「陰曆」的起始。

夏代大禹,為黃帝、昌意、顓頊裔孫。他在開封古陳留鳴條、蒼梧山(今封丘黃陵崗平街),為舜帝下葬、守靈3年。明代《長垣縣誌》記載:「鳴條亭,舜崩處,陳留郡平邱縣有鳴條亭。」後在開封南部的逢山、繁(範)臺(今開封禹王臺)稱王建都,直到太康時期。宋代學者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引戰國時期趙國史書「世本言,夏後(王)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陳留浚儀也」。唐初魏王李泰《括地誌》也記載:「自禹至太康,與唐虞皆不易都。」就是說,自堯、舜到禹、太康,帝王建都均在大梁而沒有大範圍遷徙。

夏禹時期,樂正官後夔,即封伯居住在開封北部、封丘南部封父之地。後夔封伯之妻,因生活在開封北部玄(黑、濟)水之濱而得名玄妻。據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昔有仍氏生女,鬢黑而甚美,光可以鑑,名曰玄妻。樂正後夔取之,生伯封。」封伯去世後,把封父之地傳給兒子伯封,夏啟稱王后建封父國。

夏王太康時期,因飲酒狩獵,不問國事,被想奪取夏王權力的有窮氏后羿趁機驅逐到河南太康,抑鬱而亡。封父國伯封極力擁立太康之弟仲康為王,引起后羿的怨恨,一怒之下起兵徵討封父國,殺害伯封,佔封父國,威逼仲康讓出帝位。

后羿還貪圖伯封母親玄妻美色,威逼成親。后羿原妻嫦娥嫉惡夫所為,自后羿「斟灌」(今封丘貫臺)返回崑崙山西部娘家常儀氏居住地。玄妻為給兒子伯封報仇,暗中聯繫懷有不軌之心的丞相寒浞和善射者逢蒙,殺死了后羿。玄妻後嫁給了寒浞。由於玄妻也是常儀氏母系同族,一些史典中也稱居住開封北部封父國的玄妻為姮娥、嫦娥,反映了玄妻為給兒子伯封報仇,聯合寒浞、逢蒙殺掉后羿,改嫁寒浞的歷史史實。

關於寒浞、逢蒙,山東壽光趙守祥、薛彥斌認為:「寒浞出於西部姜姓與夏后氏結盟的一支,原居今開封之蓬池,即蓬澤……寒浞出蓬氏之族。」寒浞因為非做歹,被逄伯陵氏族驅逐出逢國。南宋學者羅泌《路史·國名記甲》記載:「夏有逢蒙,《穆天子傳》逢公其後也。地今開封逢池,一曰逢澤。」這說明寒浞、逢蒙與逢伯陵、伯封、玄妻均居住開封逢池、封父國一帶。

玄妻改嫁寒浞後,為其生兩子,當生第三子時,因大出血而死。故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四年》記載:「浞因羿室(玄妻),生澆及豷。」夏王少康復國後,念玄妻兒子伯封對夏朝有捨生取義之功,讓伯封之子在封父國舊地重新建國,統領封人,承繼祖業。直到西周初期,封父國才被滅國,後人以封父、封為氏,稱作「封人」。

對此,北宋史學家宋祁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鉅為黃帝師,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為諸侯,其地汴州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失國,子孫為齊大夫,遂居渤海。」

春秋時期,周遊列國的孔子在衛國「儀」邑走訪時,有「儀封人請見」,就是居住「封父國」舊地的「儀」邑「封人」。今開封、封丘之「封」,均由此文化延續而來。

從黃帝、帝嚳母系陳氏和昌意女系常儀等歷史傳承可知,華夏民族父系伏羲、母系女媧繁衍炎黃子孫,於上古時期的開封古陳留之陳地,也是太極陰陽「兩儀」中央的開封嶽臺「天地之中」之地,更是華夏先民父系男性、母系女性氏族發源的崑崙山,即日月山、父母山、陰陽山、萬祖山。

開封崑崙山西方白虎、中秋、西陵之位,在太極陰陽「兩儀」的「陰」儀,是華夏母系氏族的最早居住地,也是月亮升起的方位,更是嫦娥回歸常儀氏、月亮神居住的崑崙山西陵。此地古有「妣(母)城」,即邲城。據明代《河南總志》記載:「邲城在鄭州東六裡,《左傳》晉荀林父帥師與楚子城於邲即此。」而開封崑崙山東方青龍、春分之位,在太極陰陽「兩儀」中為「陽」儀,是父系氏族居住地,也是太陽升起的崑崙山東明方位,更是青龍氏伏羲等考父氏族居住的考城方位。據民國年間《考城縣誌·卷八》記載:「考城,古之葵丘也。」

崑崙山陰陽「兩儀」,以開封為中心,相互對應,故開封古稱儀邑。「儀」具有鳳凰來儀,儀態優美的文化內涵,故稱浚儀,古字為「鵔鸃」,是鳳凰鳥類之一。

在歷史現實中,常儀氏、月亮神居住在開封西部的鄭州、中牟方位。三國魏時期,中牟有任城王臺。此臺為三層土臺,最早是常儀氏測量月亮運行的象儀臺。據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二十二》記載:「水出中牟縣故城北,城有層臺。按郭長公《世語》及幹寶《晉記》並言:中牟縣故魏任城王臺下池中,有漢時鐵錐,長六尺,入地三尺,頭西南指不可動,至月朔自正,以為晉氏中興之瑞。」「月朔自正」的任城王臺鐵錐,正是常儀氏嫦娥佔月之地。

在道教文化中,嫦娥為月神,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聖女神像。

「聖女」,也指母系始祖女媧。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女部》記載,「女媧,古之聖女,化萬物者也」。而中牟東北部,古有女媧居住的聖女淵、聖女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流經中牟澤的浪蕩渠水又東流而左會淵水,其水上承聖女陂,陂周二百餘步,水無耗竭,湛然清滿,而南流注於渠。渠水又東南而注大梁也」。南北朝時期史學家魏收《魏書·志七》也記載,開封古浚儀有「聖女淵,雉臺」,位於中牟東北一帶。

由此讓我們產生三點感悟:

一是按照伏羲八卦文化原理,上古時期華夏先民的母系氏族大酋長女媧、西王母、常儀氏、嫦娥等,居住在開封崑崙山「天地之中」的西方之位。這裡是月亮升起、陰精女神、九宮之七(月)宮、農曆八月中秋、白虎、西陵所在之位,也是華夏民族母系氏族的最早發源地。

二是開封崑崙山西部,為太極陰陽兩儀的「陰」儀,是西方月亮女神居住的月宮方位,也正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天官常儀氏嫦娥觀測月亮運行規律,制定太陰曆法,指導華夏先民勞作、生活、發展的象儀臺,直到漢代仍有觀測月亮運行規律的鐵錐遺存為憑。

三是農曆八月中秋節氣,在曆法中與西方月亮升起、華夏民族母系先祖女媧、西王母、常儀氏、嫦娥等居住的白虎、月宮、陰精同一方位。華夏民族每逢中秋佳節、敬奉月亮神文化的本質,是祭祀為中華民族產生、繁衍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母系先祖,以不忘母系先祖孕生、養育和教化華夏子孫的歷史功德。

可見,華夏民族中秋、拜月、「嫦娥奔月」傳說源於上古時期的開封,是有歷史文化作支撐的,值得深入發掘、傳承和弘揚。

作者:韓鵬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嫦娥奔月的傳說上古就有,為何中國人過中秋節,卻始於唐朝初年?
    嫦娥奔月,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天上有十個太陽,百姓炎熱困苦不堪,造成莊稼枯萎,河流乾涸,水源枯竭,民間英雄后羿射落九個太陽。西王母因為后羿的這個巨大貢獻,賜予不死神藥給后羿,后羿卻捨不得獨自成神,一日,后羿出去打獵,后羿弟子逢蒙垂涎不死藥已久,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的故事。「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淮南子》等古書。
  • 中秋傳說故事四:嫦娥奔月
    訂江西手機報:電信、聯通用戶發簡訊JX到10626655,移動用戶發簡訊JXP到10658000,3元/月   在我國的傳說中,嫦娥奔月是最為動人也影響最大的一個。中秋節要是沒有了月亮和嫦娥的傳說,將無法想像。
  •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月亮的這些傳說,背後的事情很不簡單
    嫦娥四號是月球探測器,而它名字的由來,自然來自中國古老神話嫦娥奔月,而新時代的科技,又為中華古老文化賦予了新的意義。但是,你知道嗎?嫦娥和月亮的故事,其實背後的事情並不是傳說那麼簡單。嫦娥奔月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早先天上有10個太陽,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勇士后羿善於射箭,為了替民除害,就登上西王母的崑崙山,一口氣射下了9個太陽。
  • 中秋節視頻:嫦娥奔月的故事
    中秋節: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兩粒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
  • 論「嫦娥奔月」神話從原始到成熟的演變
    說到與中秋節有關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傳說嫦娥、玉兔、吳剛都住在月亮上,吳剛沒完沒了地砍樹,玉兔則使勁搗藥。嫦娥好像沒事幹,估計整天自怨自艾。中秋佳節,我們仰望天空看月亮,也許是與上面單身多年的嫦娥對上了眼。這是一件多麼浪漫的事啊!但事實上,在早期的古代神話中,嫦娥其實是一個拋棄丈夫、變成癩蛤蟆的"渣女"。不是很顛覆嗎?再來說說"嫦娥奔月"的故事。
  • 奔月的嫦娥,和伐桂的吳剛,這兩人到底什麼關係?
    中秋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那時的人們崇拜天象,會在秋收季節的月圓之夜,進行盛大的「祭月」活動,之後漸漸演化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而與其他傳統節日相同,關於中秋節,也有著許多神話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桂」兩個故事。
  • 關於中秋節除了嫦娥奔月還有的幾則傳說
    說中秋節,就想到明月、嫦娥、吳剛和玉兔這些人物、角色,和他們傳世的故事。唐朝有一種精湛的「月宮鏡」,融合傳統中秋節日的民俗故事於工藝鑄造中,既實用又精美,代代傳說中秋故事。傳統故事傳說被鑄入銅鏡背面裝飾畫中,「月宮鏡」傳播著中秋月亮的故事。「月宮鏡」有著圓形或類似圓形的外型,光照似明月 ,造型大氣,充滿泱泱活力,文飾風格洋溢大唐盛世的風採,盛唐氣象萬千「溢於鏡表」。大家閨秀,「開匣見明月,持照如嫦娥」。
  • 嫦娥奔月的真相:中秋團圓不得不說的故事
    此次出土的秦簡僅存兩支殘簡,但卻記載了:「昔者恆我竊毋死之,奔月而攴佔。」這是迄今為止書面可查的「嫦娥奔月」最原始記載。這一記載也說明,嫦娥奔月這一神話相當古老,早在商代就已經為古人所熟知。在《歸藏》裡,嫦娥的原名叫「恆我」,也沒有提到老公后羿,能確定的是,她偷了藥,奔月。
  • 專家解讀「嫦娥奔月」神話由來
    新華網天津10月25日電 (記者周潤健、蔡玉高)今年最大最圓月26日將現身夜空,人們在賞月的同時,自然會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麼,「嫦娥」是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如何而來?有關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 「嫦娥奔月」,「唐明皇遊月宮」,這些神話傳說憑什麼膾炙人口?
    我們一談到中秋節,中繞不開那幾個神話傳說,對於中秋節的來源津津樂道,其中佔據主流地位的神話傳說就是「嫦娥奔月」,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嫦娥,因為偷吃了王母娘娘的靈藥,而飛到了月亮上去。當然這個故事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是都指向了同一個文化活動——中秋賞月。
  • 嫦娥奔月簡史:漢代以前,嫦娥叫姮娥
    漢代以前,嫦娥叫姮娥 嫦娥奔月簡史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並「挖土」帶回地球。標誌著中國人距離九天攬月的夢想更近一步。我們的先輩很早就對神秘宇宙充滿探知欲,羽人飛天,嫦娥奔月,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今天就來講一講嫦娥奔月史。商代 就有嫦娥奔月的記錄最早記錄嫦娥奔月事跡的是商代的巫卜書籍《歸藏》。
  • 關於中秋節的民間傳說,除了嫦娥奔月,還有這3個你應該了解!
    關於中秋節的民間傳說,除了嫦娥奔月,還有這3個你應該了解!文|少年的歷史故事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其中出現了許多的歷史人物以及事情,而在這裡邊就有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中秋節的民間傳說,而這其中除了嫦娥奔月以外,還有這3個你應該了解一下!
  • 嫦娥奔月史:嫦娥不叫嫦娥叫什麼?
    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並「挖土」帶回地球。標誌著中國人距離九天攬月的夢想更近一步。  我們的先輩很早就對神秘宇宙充滿探知欲,羽人飛天,嫦娥奔月,一直是中國人的夢想。  今天我們就講講嫦娥奔月史。
  • 中秋節的來歷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傳說
    關於中秋節來歷傳說有很多,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了。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獵戶登上崑崙山頂,用他的神力,拉開他的寶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因此,后羿受到百姓們的尊敬和愛戴,並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
  • 玉兔奔月是什麼意思 修仙神兔入住廣寒宮是什麼梗
    小時候聽完嫦娥奔月的故事後都會津津樂道,但是有關玉兔和嫦娥之間的故事卻了解的很少。悽美的廣寒宮中一人一兔有什麼有趣的傳說,小編找來一些資料來給大家講解一下,一起來文中看故事吧。   說法一:   傳說中月宮裡有一隻白色的玉兔,她就是嫦娥的化身。
  • 上古神話人物|嫦娥:奔月故事版本多 狗血程度直逼黃金八點檔
    那嫦娥的身份其實主要還是民間故事裡的「仙」,或者用古人的話說,是「月精」,而不是神。但嫦娥奔月的故事古老又深入人心,最重要她和月亮有莫大的關係,問一百個中國人,知道常羲的沒幾個,但一定都知道嫦娥。所以我們就把嫦娥放在常羲後面,和大家聊一聊。
  • 中秋節嫦娥奔月的傳說背後,是一段夏朝的隱秘往事!
    早在漢代文獻中,就有了「中秋」的說法,根據成書於兩漢之間的《周禮》(世傳為周公旦所著,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最起碼在西周時期,周王室在每年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
  • 嫦娥奔月:當時偷吃靈藥的嫦娥,是被逼無奈,還是另有隱情?
    嫦娥奔月是一個古老的,悽美的,生離死別的,兩個相愛的夫婦,再也無法相見的神話傳說。嫦娥,是中國神話中的月宮仙子。《山海經》中古天帝——大羿的妻子、帝俊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稱恆娥(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諱而改稱娥,又作常娥。也有稱其姓純狐,名嫄娥。神話中因服用帝俊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
  • 用年畫訴說古老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我國著名的神話故事,寒亭又是『嫦娥奔月』的地方,寒亭區已將『嫦娥奔月』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並正在申報省級非遺名錄。」近日,在寒亭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中心主任、畫家王乃雲向記者介紹道。
  • 中秋將至,除了「嫦娥奔月」,你還知道哪些中秋傳說
    傳說一:嫦娥奔月這是中秋最經典的神話傳說了,它講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藥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淮南子》等古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