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沈昌文:《讀書》雜誌創刊前後

2021-01-10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從出版人俞曉群獲悉,著名出版人沈昌文於今早去世,享年90歲。「今晨六時許,女兒發現,沈公睡去」。俞曉群說。

本文選自《知道:沈昌文口述自傳》,謹以此文紀念沈老先生。此文由沈昌文口述,張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本文有刪節。

沈昌文  來源:北京晚報

1978年底到1979年初,我們的文化領域中,思想是非常複雜的。在人民出版社來說,跟我比較談得來的是範用。他有個想法,打算辦一本《讀書》雜誌,要我來,並徵求我的意見,問我找誰。他已經想到的有史枚等老人,但是還要有具體幹活兒的人,那就是要董秀玉這樣的人。他知道我跟董秀玉比較熟,也想到了她。但有人反對,因為董秀玉在「文革」中比較積極地參加了一個造反派組織。我們去幹校勞動改造的時候,她沒有去,留在北京主持出版毛主席著作。她當時已經是人民出版社的出版部主任,非常的春風得意。到了審查「五一六」問題的時候,她倒黴了,也成了一個目標,被隔離反省了三個月。此時,她剛出來不久,主任職務也已經被撤了,要重新分配工作。範用想找她來,就問我的意見。據說董秀玉所屬的造反派的一大問題就是整過三聯的黑材料,而「文革」期間人民出版社的一大問題就是三聯問題。所謂三聯問題,主要是鄒韜奮被認為是個資本家,三聯書店是資本家的企業。儘管我和史枚編的「大事記」不這麼說,但是有人這麼認為。 

我是理解和支持董秀玉來參與《讀書》雜誌的。為什麼呢?大家在「文革」期間都做了很多應景的事情。她在「文革」中的作為不是由衷的,和惡意為之是兩碼事,你不能把這些都算到人家個人帳上。你也知道,當時大家看的都是中央指引的方向。如果中央說三聯是資本主義企業,我一定會擁護,一定要表態響應的。事實上中央還沒有表態到這個程度。當時爭來爭去,無非就是看中央的眼色了。偉大領袖指到哪兒,我們就打到哪兒,無所謂事實不事實。她只不過隨景參加過一些調查工作,如此而已。我了解她的人品。所以範用問我,我就表示贊成她來。範用採納了我的意見,所以董秀玉很快就到位了,到了範用身邊。 

《讀書》雜誌是個很古怪的結構。我在回憶文章中說,這是個巧妙的設計,是高人設計。高人是誰呢?講穿了就是範用。他要設計到什麼程度呢?這個刊物,說是在人民出版社裡邊,由他領導。可是,機構名義是屬於當時的國家出版局的。刊物主辦者是國家出版局研究室,把編輯部設在人民出版社。這樣,人民出版社就管不著了。很明顯,當時範用在一些問題上跟人民出版社的領導想法並不一致。主編呢?又是跟國家出版局研究室毫無關係的陳原。研究室的一位叫倪子明的,是範用的老同事,他來兼任《讀書》雜誌的副主編。這個單位就成了幾不管的了。範用做什麼事,就可以說是出版局的意思,或者說是陳翰伯的意思、陳原的意思。編輯呢?除了董秀玉一個人是三聯的,就是史枚。史枚是執行編輯,馮亦代是執行副主編,是從民盟請來的。然後又找了一些知識青年,吳彬就是那時候由吳祖光介紹來的,她當時還是個油漆工,完全不懂出版,年齡上也是個小毛孩子。曾彥修也介紹了人來,當時要找工作的知識青年特別多。 

我沒有參加《讀書》創刊前後那一段的工作。我當時是人民出版社資料室的主任,等於半賦閒的狀態。範用是碰到個別問題時來問我。他是人民出版社的副總編輯、黨委委員,分工管《讀書》雜誌的聯繫工作。表面上他不出面,實際上都是他指揮的,他安排的。當時的這些事兒,我在回憶文章裡不好寫。不好寫的事兒多著呢!以後會慢慢說。 

《讀書》創刊之初,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這個人物太重要了!就是研究室調來的包遵信先生。他是真正來當編輯的。那時候,吳彬他們連助理編輯都還不是,董秀玉才能當助理編輯。董秀玉上面是包遵信,包遵信上面是史枚,史枚上面是倪子明、陳原,再上面是陳翰伯。你看不出範用在哪裡,可是實際上他是靈魂,都是聽從他的指揮。他的作用「瀰漫」在整個編輯部裡。 

那時,我還沒去,我也沒想去。我跟範用說過,我想到商務。因為我喜歡搞外語,王子野一直鼓勵我學外語。另外我跟陳原比較熟,商務的一項主業就是外語。 

到了1980年初,《讀書》雜誌已經辦起來半年多了。我去「商務」的事情也差不多了,內部已經明確了,就差正式宣布了。範用來找我談,要我到《讀書》去。我問他原因,他語焉不詳,只說《讀書》現在缺少一個中層的骨.需要一個人來幫他擺平日常的局面。我說,我考慮一下。我所謂的考慮,就是去問陳原。陳原說,既然這樣,那你就去《讀書》。 

我記得,我編的第一期《讀書》,是1980年的5月號,3月發稿。我到了那裡才知道,的確是缺少一個調節關係、起潤滑作用的角色。當時鼓吹思想解放,史枚又是一個有個性的人,堅持自己的主張。他很大的一個功勞,就是《讀書》雜誌創刊號上的《讀書無禁區》。那篇文章的標題是他改的,作者原來的標題要軟一點,叫「讀書也要破除禁區」。他說要「破除禁區」,沒有說「無禁區」。史枚老先生一改,就成了「讀書無禁區」。他堅持這樣的想法、做法,誰都不能改變。可是辦雜誌的人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能改變,這樣辦不成呀!所以就需要一個能發揮潤滑劑作用的人。我以弟子身份伺候史枚老先生,比較談得來,跟陳原也比較熟,可能會好一些。我去之後,也確實做了一些調節工作。 

《讀書》創刊號除了《讀書無禁區》那篇影響很大,還有一篇,就是責備海關扣書太多的來信。批評文字總讓人家不高興,往往需要善後工作。所以,有這麼一個人,又是黨員,又好像主持工作,又善於作檢討,不斷到上級機關去作檢討。我正好屬於這樣一個身份。為批評海關的事兒,我也確實去國家出版局作了不少檢討。以後還不斷地出現被認為是有問題的文章,我就不斷地去作檢討。 

我記得,李荒蕪的文章就惹了點麻煩。這位先生是老共產黨員,據說是中國共產黨紐約支部的創立人,或是領導人,總之做過那裡的工作。解放以後就回來了,在外文局做工作,翻譯過很多東西,也喜歡寫舊體詩,筆名叫「荒蕪」。他寫的一首舊體詩在《讀書》發表後,一位朱元石先生注意到了。這位朱先生用「鄧辦」的名義發來一篇文章,批評荒蕪,說這詩是反黨的。這下子搞得非常緊張。朱先生的批評文章已經發表在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內參」上了,寄來的意思是要我們在《讀書》雜誌發表,而且是一定要我們發表。好在我們雜誌的幾個老頭兒,堅持不發表。這樣,就不斷因為一些文章出現矛盾,像顧準的文章,王若水的文章等等。我不斷去應付這種事情,去作檢討,講一點「兩面光」的話。這是外部。 

內部呢?也引起了一些矛盾。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喬木同志對《讀書》雜誌好像是特別地關照。我在回憶文章裡已經寫過我的這種感覺。究竟是為什麼這樣,我也弄不懂。

回過頭來說「內部」。《讀書》雜誌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內部也有分歧,有時候吵得很厲害。比如包遵信先生,動不動就說「要幹!」這老兄幹勁很大。當然也有反對他的意見。慢慢的,就在《讀書》內部形成了那麼一種局面:包遵信、史枚屬於要跟上面幹的人,你不準我說什麼我偏要說。陳原主張不這樣幹,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不要哪壺水不開提哪壺。意思是要避開鋒芒。陳原以外的領導口徑就截然不同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潤滑」難度越來越大。陳原知道我的苦心,我也知道他的意圖。就這樣,我跟其他領導人就越來越遠了。他們當然非常不滿,說我簡直是「背叛」。因為按系統說,我不是陳原的人。我當秘書多年,最大的擅長就是能體會領導意圖。但現在,偏偏我不能「革命」到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程度。於是,從這個時候起有的領導就不斷批評我是機會主義。他們認為,對陳原,你沈昌文即使不公開頂,也完全可以暗中操作。可是,我是比較忠實於陳原的。從我的個性說,我也比較喜歡陳原這樣的。於是,矛盾越來越大。 

1984年,史枚去世。史枚去世應該說是《讀書》雜誌跟上邊的鬥爭很尖銳的一個表現。他在去世的那天下午,同我說了不少,主要是主張為布哈林平反,尤其是布的「發財吧」口號。他知道我很關心我國革命史,尤其是做過「灰皮書」,看過不少內部材料,又懂俄語,能讀原著。史枚常同我討論俄共的黨爭史。這以前,有人已向我透露過,說史公惹了大禍,給中央領導寫了信,提出為布哈林平反。人民出版社黨委陳書記十分關心這事。史枚那天上午同我說了不少,說完很氣憤地夾起書走了。想不到當天晚上,就高血壓病發作,導致腦溢血,第二天就去世了。 

在《讀書》編輯部,史枚等人,包括範用,論道德,都是很高尚的。我在回憶文章裡說他是焦大,就是這個道理。可是,光靠這個辦刊物是不行的。我說不行,也許冒昧了,他們一聽會勃然大怒。可是你不能否認這樣會犯忌。必須要有另外的辦法,就是類似陳原教我的辦法。他教我的辦法很簡單,說穿了,一句話,就是引而不發。我們光提供材料,不作結論。《讀書》雜誌的讀者,都是理解力很好的知識分子,他們看了以後,自然會作出結論。 

如果有這樣的讀者作了結論,來找我問。我就會說,這結論是你作的啊,不是我作的。我可沒這樣說呀!我說的可能還是馬克思的話、毛澤東的話呢。當時還沒有出現《歷史的先聲》。就是這樣的奧妙呀!我學到的就是這個辦法。我告訴你的,就是馬克思的話,恩格斯的話,英國、美國的歷史,法國的歷史。我們的讀者真是聰明,看了之後,馬上給《讀書》編輯部寫信來說哎呀!講到我的心坎上啦!如何如何。

我在《讀書》的時候,最喜歡的讀者就是那些在窮鄉僻壤的中學教師,極有見地。若是他們看到了,再有個二十來歲的,血氣方剛,就要行動起來了。所謂《讀書》的影響,今天看起來,恐怕大部分就是思想上的影響吧。 

為了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當年想了不少辦法,比如「《讀書》服務日」等等。為了做得好一點,也很注意聯絡知識分子。因為我們資源不夠啊。這些老先生都有資源,於是就引出了不少材料。這樣做,也有利於把我的角色扮演好,就是始終不要讓矛盾過於尖銳。當時有句名言,是一位小姐講出來的,《讀書》雜誌內部也有一些老先生贊成。這位小提出一個論點:辦成一個刊物並且光榮犧牲,就是它的歷程。意思是,辦刊物的人應當已經意識到,這個刊物很可能犧牲,儘管這樣,刊物還要辦。

不管怎麼樣,我在《讀書》這一段,基本做法大概就是這樣子的。產生的一大後果,就是我跟陳原更熟了,他的許多事情都是我幫他辦的。我知道,在共產黨的領導同志那裡,評判人有個「三步曲」,我在不少別的老同志心目中已經到了第三步了。所謂「三步曲」,第一步就是水平太低;第二步,叫做路線不對;第三步,品質不好。在陳原以外的老同志眼裡,我大概已經是品質出問題了,很難挽救了。這就不去管它。但不管怎樣,我還是要承認,那些老人家始終是幫助我、引領我走向出版事業的。特別是在1957年,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很可能被劃為「右派」。他們給我通了消息,讓我寫了大字報,不僅沒有被劃「右派」,而且還立了一功。以後他們也是不斷地幫助我。 

這裡就要說在改革開放時期恢復三聯書店了。「文革」時期不是說三聯是資產階級企業、韜奮是資本家嗎?到了1982年,不再這麼看了,胡繩等人給中央寫了一封信,好像是寫給鄧力群同志的。到了1983年、1984年的時候,成立了一個小組,專門做這個事情。組長是範用,副組長是許覺民。許覺民是範用的親家,林昭的舅舅。組員有我和董秀玉等人。 

我從來愛做具體工作,範用管大事。我喜歡只拉車,不看路,整個局面上的事情不大知道。到了1985年快年底的時候,三聯書店恢復在望,討論的事情已經很具體了。有一天,在東四一帶的馬路上,我碰到了一位新聞出版署的領導,他對我說:老沈哪,你們三聯書店快要恢復了,現在想讓你當頭頭。我就問:怎麼讓我當頭頭?老範他們不是忙了很長時間了嗎?這位領導沒有講更多,我們就聊別的了。 

後來我就打聽。直到現在,打聽到的事情,都沒有文字證實。據說一些老頭兒在三聯書店快要恢復的時候提了一個方案,主要意思是三聯書店自治。 

上面採取了一個斷然措施,讓老幹部們立即退休,讓同老三聯的老頭們有一定關係而他們又認為比較安全的人接任。此人不知怎的變成是沈昌文。1986年1月1號,我接任三聯書店總經理的職務。我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可以說是倉促上任。我想聘請範用為顧問委員會的主任,上面都不同意。當時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才約略知道了原因。 

這樣,到我上任之前的三聯書店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去世,曾長期執掌《讀書》雜誌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從知名出版人俞曉群先生處獲悉,著名出版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前總經理沈昌文先生10日晨在北京家中離世,享年90歲。
  •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離世,出版界人士紛紛哀悼紀念
    他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長期執掌著名思想文化評論雜誌《讀書》,並有著作《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知道》《八十溯往》《最後的晚餐》《也無風雨也無晴》等。消息傳來,出版界人士紛紛哀慟悼念。記者聯繫採訪數位媒體、出版界人士,他們眼中,沈昌文從銀樓小學徒,到出版社校對員,再到編輯部主任、副總編、總經理的傳奇一生,也因他獨具風範的言行而難忘。
  •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去世,曾執掌《讀書》雜誌多年
    沈昌文生於1931年,上海人。著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最後的晚餐》、《知道》《也無風雨也無晴》,譯作有《控訴法西斯》、《列寧對全世界婦女的遺教》、《阿多拉茨基選集》(部分)等。他曾主編多年的《讀書》雜誌,是中國讀書類雜誌的範例。1979年4月,《讀書》創刊,發表《讀書無禁區》一文,引發了巨大震動。
  • 紀念沈昌文|美術館東街22號:沈公來見「付小姐」
    刷過健康碼,測過體溫,讀者便可置身書的海洋——只是從這天開始,那位身形佝僂,總是背著個雙肩包,一年四季穿著運動鞋,夏季雨天還會趿拉著一雙藍色洞洞鞋的長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原《讀書》雜誌主編沈昌文,再也不會溜溜達達,出現在店內的讀者身邊了。
  • 出版人沈昌文走了,他用一部部書一本本雜誌激蕩幾代人的靈魂
    8年前,著名出版人沈昌文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他最大心願是「無疾而終」,1月10日早晨6時許,他被女兒發現在睡夢中睡去,在安詳中告別了人世,享年90歲。他將最大理想投注到了三聯書店「他的一生太豐富,幾句話很難說清楚。」沈昌文生前多位老友、同事都如此說道。沈昌文浸淫圖書、雜誌出版界50年。
  • 紀念|與沈昌文三十年師徒情誼,俞曉群回憶師傅的幽默豁達與通透
    今日,沈昌文的去世,引發了出版界無數後輩的悼念。我們特地採訪了國內知名出版人俞曉群,追憶傑出出版人沈昌文的塵封往事。沈昌文、俞曉群師徒(俞曉群提供)【他是愛熱鬧的老人】兩人本約定參加2021年上海書展的新書發布會「沈公永遠是我們的師傅!」俞曉群與沈昌文有三十多年的師徒情誼。幾天前,兩人還一起約定,等疫情結束後,要參加2021年的上海書展,發布沈昌文新書《書信集》。「沒想到,這一次的發布會,沈公不能赴約了。」
  • 著名出版人沈昌文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年90歲 沈昌文個人資料
    1986年主事《讀書》後,沈昌文要廣開言路,達成「通識」,為知識分子創造一個精神家園。他最怕的是不允許各種觀點並存。世界太複雜了,他希望兼容並蓄,才是完滿。一、編《讀書》雜誌  當時,出版社的領導陳原告訴沈昌文:「要和作者推心置腹地聊天,最重要的是要裝著什麼都不懂。」
  • 沈昌文:我的夢就四個字——無疾而終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沈昌文生前曾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後發起創辦《萬象》,退休後一直活躍於出版界。他的離去對於出版界而言無疑乃一大損失,眾多編輯、作者都難忘與他熱烈討論選題之後拐進胡同巷尾的蒼蠅館子飽餐一頓,或是更早之前他在臨時編輯部用電砂鍋燉的私房紅燒肉。沈昌文為當下的出版事業留下了怎樣的精神遺產?
  •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今晨安詳離世,他說「我的初心在上海」
    圖說:出版家沈昌文今天清晨離世 資料圖著名出版家、文化學者、前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沈昌文今天(1月10日)清晨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年90歲。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曆任人民出版社校對員、秘書、編輯、主任、副總編輯,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兼《讀書》雜誌主編。主事《讀書》後,沈昌文要廣開言路,達成「通識」,為知識分子創造一個精神家園。他最怕的是不允許各種觀點並存。世界太複雜了,他希望兼容並蓄,才是完滿。
  • 女性文化雜誌GIRLS CONTINUE創刊,首期特輯為內田雄馬專題
    女性文化雜誌GIRLS CONTINUE創刊,首期特輯為內田雄馬專題 動漫 178動漫原創 ▪ 2020-01-16 13:10:18
  • 南京鼓樓醫院第一本英文雜誌創刊
    2016年5月28日,我院歷史上第一本英文雜誌《Annals of Joint》(AOJ)正式創刊,院長韓光曙、骨科蔣青教授、日本骨科專家Shiro Ikegawa教授、Takashi Miyamoto教授等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骨科史冬泉副教授主持啟動儀式。
  • 著名出版家、文化學者沈昌文睡夢中安詳離世——「破老頭」再見
    他以文會友,引領讀書兼容並蓄;他豁達樂觀,誠懇中不乏雅痞風致;他激情似火,晚年依舊享盡生活百味。20個字的一生沈公生前用20個字概括了他的一生:「吃喝玩樂」、「談情說愛」、「貪汙盜竊」、「出賣情報」、坐以待「幣」。「吃喝玩樂」隨著年齡增長,外加早年動過手術,沈公不得不放棄永久牌自行車,而是坐地鐵四處溜達。
  • 紀念|胡洪俠:說不完的沈公讀不完的書
    於是,電腦上輸入「沈昌文」三字,搜我舊文中可資參考的段落。先就讀到2004年我主編《文化廣場》時所寫「眉批一二三」中的一段:《讀書》雜誌的編輯我也佩服。前年冬天,朋友替我約了《讀書》的老主編沈昌文在北京韜奮圖書中心二樓咖啡館見面。我和朋友先到了,挑了中間一個位置落座,立刻就給咖啡香和書香包圍了。
  • 《南風窗》創刊20年 新聞類雜誌漸趨成熟
    近日,新聞類雜誌中發行量一直穩居高位的《南風窗》喜迎創刊20周年。作為當下在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新聞類雜誌之一,《南風窗》所獲得的成功和業績,已被業界認為是此類雜誌日趨成熟的一個標誌。  《南風窗》1985年4月創刊,20年前,《南風窗》誕生於中國經濟建設的改革開放正在探索中啟步前行之際,當時,一方面中國的新聞媒體尚未改革,大部分報刊仍處於「板著臉孔的文件式報導」,另一方面,地攤式文學的武俠小說和愛情小說泛濫,到處是「拳頭十枕頭」。
  • 創刊38年的科普雜誌《飛碟探索》將休刊一年,復刊安排待定
    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讀者傳媒」)主管、主辦,至今已有38年歷史的科普雜誌《飛碟探索》在2019年迎來休刊。1月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飛碟探索》雜誌社獲悉,2019年開始,《飛碟探索》雜誌將休刊一年。雜誌2020年將會復刊,但目前安排還不明確,具體情況下半年將在《飛碟探索》雜誌的官方公眾號上公布。接受採訪的《飛碟探索》雜誌社工作人員表示,「休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編輯部的決定。」
  • 經典動漫人物齊聚 《JUMP》推50周年紀念手遊
    《龍珠》、《聖鬥士》、《城市獵人》、《北鬥神拳》、《灌籃高手》、《幽遊白書》、《浪客劍心》、《海賊王》、《火影忍者》、《棋魂》、《死神》、《銀魂》……這一個個名字但凡日本動漫愛好者,就沒有不熟悉的,而它們都來自同一本雜誌連載,《周刊少年
  • 《民報》創刊時間考
    《民報》創刊時間考 2019年07月16日 08: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敏榮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雜誌貓推薦2021年公司訂雜誌,企業訂閱雜誌排行榜
    每期128頁全彩印刷,每月1日、15日出版,屬於時事生活類雜誌。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歷經十餘年發展,已成為中國社會變遷敏銳的觀察者與記錄者。《新周刊》始終保持對社會潮流動態的高度敏感,彰揚無情解構的犀利風格,並開創多種全新傳媒報導模式,「中國最新銳的時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國期刊市場上最具代表性和輿論影響力的雜誌之一。同時,《新周刊》享有傳媒界「話題發源地」的美譽。
  • 澳大利亞又一家中文報紙《澳大利亞新報》創刊
    澳大利亞報業集團坎培拉分社社長郭燕在創刊儀式上致辭。 賴海隆 攝   中新網坎培拉3月18日電 (記者 陶社蘭 賴海隆)澳大利亞又一家中文報紙《澳大利亞新報》18日在坎培拉創刊。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新聞參贊曹賽先致辭。
  • 2021年雜誌貓旅遊雜誌訂閱排行榜-雜誌折扣訂閱網
    那麼在旅遊前,做一個充足的準備,旅遊雜誌就變得尤為重要。最新發布的2018年的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單...《中國國家旅遊》、《旅行家》、《時尚旅遊》、《孤獨星球》等一些旅遊雜誌。級旅遊月刊,雜誌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國家旅遊局副局長杜一力擔任雜誌顧問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