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慢也是病!中老年人走路鍛鍊要點大全

2020-12-05 環球健康

秋高氣爽的時節,選擇戶外運動的人越來越多。與夏天相比,秋天進行戶外運動對體力造成的負擔更小。走路作為一項運動,不僅不受場所和時間的限制,還對腰部和關節的健康有幫助。

走路不僅能夠增加脊椎的骨密度,還能強化腰部、膝蓋和大腿部分的肌肉。但是,正確的走路姿勢是起到效果的關鍵。不正確的走路姿勢,或者過量的運動都會給腰部帶來負擔,誘發腰部和關節疼痛,甚至使疼痛加劇。

走路前

在運動之前,應該進行10到20分鐘的伸展運動,以提高全身柔軟度,防止運動過程中受傷。

走路時

走路時,用肚子發力,腰部處於一個相對放鬆的狀態,微微抬起下巴,視線看向前方15-20米處。雙手微微握拳並前後擺動,雙腳保持平衡。

為了保持正確的姿勢,腰部和腿部的肌肉會保持一種緊張的狀態,這樣可以減少椎間盤的壓力,強化脊椎周邊的肌肉群。

平地時,腳後跟先落地。相反,在上臺階時,應該腳尖先落地。上坡路時,應該保持上身直立,後腿彎曲保持身體的平衡。

不同年齡段,走路方法不同

隨著年齡和個人運動能力的不同,走路的方法和強度也應該有差別。

二三十歲的人群:過分相信自己的體力進行過量的運動,從而導致膝蓋軟骨破裂,肩膀脫臼等運動損傷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應該格外注意。

四五十歲的情況:為了保持並提高心臟和心肺機能,以及骨頭和肌肉的機能,快步走或是騎自行車等運動效果更好。進行登山等戶外運動時,尤其需要注意不給脊椎和關節帶來傷害。

對於老年人來說:與進行高強度的運動相比,每天1小時左右的低強度運動更好,因此最好選擇散步。

Tips:平時運動量不足或者是腰部有微弱痛症的話,不應該長時間的進行走路運動。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逐漸增加運動強度更加有利於防止運動過程中受傷情況的發生。

走路速度影響健康

英國科學家研究表明, 人走得越慢,其因心臟病死亡的風險就越高。

此項研究對42萬年齡在39歲至74歲的英國人進行了持續6年的觀察,參與者需要事先將自己平時走路速度的快慢告知研究人員。

在研究開始階段,沒有任何人患心臟病,而在研究期間,共有8598位參與者去世,其中1654人死於心臟病。

在參與研究的人中,步行速度慢者的死亡風險比速度快者高 80% 到 140% 。且體重輕,飲食量少或者肌肉組織嚴重受損的老年人在慢走時所面臨的死亡風險最高。

研究人員同時還對他們還進行了一系列確定體能水平的測試。結果顯示, 人的體能也與步行速度緊密相關,步行速度慢的人的體能指標比速度快的人要低。

來源:環球網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請關注我們的微信號「環球健康」

相關焦點

  • 老年人壽命,和走路快慢有關嗎?長壽的老人走路都有三個特點
    走路是一項再普通不過的運動,它幾乎適合所有人,但是最近網上關於走路速度能決定人壽命的話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走路速度到底跟壽命有多大關係?它真的能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嗎?一、走路快慢跟壽命有關嗎?美國匹茨堡大學研究人員對3.4萬名65歲以上老人的研究發現,走路速度在每秒0.8米或更快的老人,實際壽命往往比平均預期壽命長。走路這個動作看似很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全身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等多方面配合才能夠順利完成。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走路速度也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活力。
  • 夫妻倆每天堅持走路鍛鍊,為什麼10年後身體反而變差了?
    走路鍛鍊,可以說是時下最熱門的一種鍛鍊方法了。為了爭得朋友圈的第一,很多人每天都要走夠一萬步才肯罷休。但是最近64歲的路女士和她的丈夫,卻因為這個堅持10年的好習慣,而雙雙膝蓋壞掉。這其中的原因,就是跟走路有關,採用了不正確的姿勢和方法,進而導致了膝關節損傷。
  • 為什麼老人走路越走越慢?怎麼做到人老腿不老?請記住養腿要趁早
    走路是我們最基本的一項技能。自從我們從嬰幼兒的時期學會走路以後,走路就要我們相伴一生。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走路的速度會越來越慢。當然,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各項生理機能會慢慢減退,身體上的各種組織器官都在不同程度的慢慢退化。
  • 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最好的運動是走路,科學走路八步法,值得學習
    科學走路八法1、快步走適宜人群:所有人群動作要領:沒有時間運動的人,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走班族」)、購物的路上、甚至工作間歇的任何時間去走路健身。一般健身走每次在30-60分鐘為宜,實在沒有大段的時間去鍛鍊的,也可以每次走10分鐘,每天加起來至少30分鐘的走路運動。
  • 走路慢的老人易患痴呆症
    文/曹淑芬  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國老年學會》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稱,走路速度較慢的老年人易患老年痴呆症
  • 同樣是走路,有的人越走越長壽,有的人卻走出一身病!原因在這
    大多數人覺得: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由於身體變差、肌肉老化、血液循環越來越糟糕,當身體出現損傷時難以恢復,應該以休息為主,減少或避免出門運動。所以人到了遲暮之年,真的應該少鍛鍊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無論在哪個年齡段,我們都需要運動。
  • 走路好處多,但60歲後的人,每天走路不宜超過此數,還需注意3點
    研究發現,對中老年人來說,適當的走路能有效地延長壽命,還能減少多種疾病的發生。走路是一種每天都會進行的運動,它能促進人體血液的循環,提高骨骼的強度,讓身體更加健康。生活中很多的老人因為身體的素質每況愈下,能做的運動不多,很多人就會選擇走路這項比較簡單的運動。雖然走路沒有什麼技巧,但是如果走的時間不夠,步數過多或者過少都不會起到太好的鍛鍊效果。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指出,對於體能較弱的人來說,每天走5400步是最合適的,如果體能較好的話,可以走7900步左右。
  • 穿「船形鞋」健走,綠城中老年人喜獲「鍛鍊新寵」!
    最近,綠城的中老年人中又流行了一種新的健身方式,每天早晚穿一種船形鞋,用昂首闊步的姿勢健走鍛鍊,據說運動效果是穿普通鞋的3倍。什麼是健走?「健走」比跑步安全,比散步有效,它是在穿上專業的健走鞋後,掌握平衡技巧並配合四肢、腰部的擺動,快步運動的方法。走路時抬頭挺胸、擺臂快走,能迅速帶動全身三大骨骼肌肉群,效果出奇,被大家稱為「健走」。
  • 鍛鍊雖好,但注意了,這8個動作不適合中老年人做!
    人到中年,時常鍛鍊是好事,但時間、強度、次數跟年輕人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動作對於年輕人是鍛鍊但對於中老年人來講卻是運動傷害,那麼哪些運動不適合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呢?
  • 走路的好處這麼多!3個小技巧讓效果翻倍
    走路,老少皆宜,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行走時速度可快可慢,頗受人們歡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打開正確的走路方式吧~堅持走路讓你受益頗多1、利心臟臨床經驗表明,堅持走路有利於慢性病的穩定與康復,它能提高心率,促進血液循環,強化心臟。尤其是對病情穩定的冠心病、心絞痛等患者,有利於建立側支循環,促進血液的流通。
  • 走路快,身體好,老的慢,活得長,是真的嗎?
    步速快,說明身體機能狀態好,老的慢;步速慢,說明機能狀態不好,老的快,甚至死得早。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我們簡單介紹幾項。走得慢,死得早2017年一項基於英國生物銀行2006年至2010年間超過40萬人的大型研究發現,在6.3年的隨訪中,共有8598人死亡,1654人死於心血管疾病,4850人死於癌症。經過分析發現,走路慢的人死於心臟病的危險是走路快的人的2倍。
  • 走路慢的人,老得快
    核磁共振成像掃描結果顯示,中年時期走路速度慢的人大腦總容量低,大腦皮質平均厚度薄,大腦表面積小,與腦血管相關的病變較多。具體來說,45歲成年人的步行速度,尤其是他們在非跑步狀態下的最快步行速度,可以作為其大腦和身體老化的標誌。其中,走路相對較慢的參試者從面相上看也比同齡人顯老。研究結論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網絡公開版》上。
  • 壽命長短從走路能看出來?研究發現:正確走路,或能多活15年
    美國的一則報告指出,壽命長短和走路有一定的關係,引起了大眾討論的熱潮,壽命的長短真的可以通過走路看出來?研究發現:正確走路,或能多活15年。美國的研究發現,走路的快慢能夠預測壽命的長短。長達9年的跟蹤調查最終得到結論:走路速度快的人,死亡率在27%,走路速度慢的人死亡率達到了77%。
  • 牽著寶寶學走路,不僅費力對寶寶還不好,想正確學走路這點很重要
    文|小豆芽育兒記寶寶學習走路是很重要的環節,很多寶媽希望寶寶更好學習走路,可謂是煞費苦心,然而錯誤地學習走路,不但寶媽自己很累,還會對寶寶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正確學習走路真的很重要。寶媽讓寶寶練習走路之前,一定要確保寶寶可以站得很穩,剛開始可以扶著東西站立,到最後可以獨自站立。等寶寶可站得很穩之後,寶媽在讓寶寶扶著東西邁步,比如扶著沙發,沿著沙發邊緣向前邁步,也可以扶著小椅子,讓寶寶推著椅子向前邁步,也就是扶走。寶寶鍛鍊一陣陣扶走之後,寶媽可以開始讓寶寶開始獨行走,我們可以給遞給寶寶喜歡的玩具和食物,讓寶寶鬆開雙手,然後向前走。
  • 八個月寶寶會走路是「天才」?寶寶學走路的六大誤區,爸媽該知曉
    較真要點:寶寶自己學會站立和走路的時間跨度其實挺大的,從10個月到14、15個月都屬於正常範圍,而一些父母所謂的越早走越好,除了攀比基本上沒有任何的依據。
  • 這樣走路鍛鍊等於白走!
    走走停停:效果差有些人覺得廁所走幾步,上下樓走幾步,辦公室裡走幾步,這也算走路鍛鍊了。雖然這樣走有利於身體血液循環,比久坐強。但不是連續走的話,其實沒有健身價值。推薦正確的走路方式走路時段避免空腹長時間走路鍛鍊,防止出現低血糖等問題引發意外。走路鍛鍊建議至少在飯後30分鐘以後進行,以免影響食物消化及引起其他問題。
  • 壽命比較長的人,走路時一般會有「共性」,佔得多,說明身體不錯
    走路是每個人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這件事非常的普通,但是對人體卻有很多的作用。他不僅能有助於幫人體進行某種活動,還能通過行走鍛鍊人的身體,保證人體的健康。更是有研究發現,通過走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態,人體越健康,走路的狀態也會顯得更好。
  • 走路腳後跟疼,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或與4種因素有關,看看不吃虧
    走路腳後跟疼,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或與4種因素有關,看看不吃虧生活中,有不少人的腳後跟會莫名其妙的疼痛,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常見。這種足後跟疼往往不會時時刻刻都會出現,有時候坐下來休息一下或者睡一覺就會緩解很多,或者沒有了疼痛感覺。
  • 為啥有的寶寶走路時間晚?孩子學習走路階段,家長們要做好這4點
    ,會哭,所以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從來都不敢撒手。 太早讓孩子學習走路,會讓孩子的骨骼受到影響。這樣反而容易讓孩子沒那麼容易學會走路。一般寶寶學習走路的最佳時間應該是10-11個月左右。
  • 走路腳後跟疼是怎麼回事?元兇就是它!
    各地的公園也逐漸喧囂起來,這裡絕對是中老年人放飛自我的地方,大爺大媽們又打開了每天戴星而出、召集同伴、公園鍛鍊的日常。隨著鍛鍊人群的增多,有這麼一波大爺大媽經常無奈的來到我的門診,訴說自己在公園裡快走了幾圈,越走越覺得腳後跟尖銳的痛,時間長了,路都沒法好好走了。我告訴他們,這是一種病—足底筋膜炎,得治!什麼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痛最常見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