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古同「祥」,代表著吉祥的意思。
羊,不僅是人類馴養最早的動物之一,在古人心目中,也是一種神聖的動物,是上天賜予他們的。羊既是人們的日常食物,也是古代祭祀的犧牲之一。我們最喜歡的「美」字,也是由「羊大」組合而成的。
成語「三陽開泰」出自《周易》,是說「三個陽爻」組成的卦為「泰卦」。泰卦代表正月,「一陽生,二陽長,三陽開泰」,冬去春來,含有勃勃生機之意。「羊」與「陽」諧音,人們也常借寫作「三羊開泰」,用來稱頌歲首或寓意吉祥,如果大家在什麼地方看到了「三羊開泰」,不要去說人沒文化,而要送上更多的祝願。
說了這麼多,只是為了引出我今天要介紹的這件國之重器—收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它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尊高58.3釐米,尊口每邊邊長52.4 釐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有一隻巨大的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據考古專家分析,這件國寶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第一步先單個地鑄好羊角和龍頭,再把它們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運用塊範鑄法進行整體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這麼一件國寶,它北京的故事很有戲劇性。
1938年4月的一個早晨,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姜景舒兄弟早早就出了門,他們肩上扛著鋤頭,要到離家不遠的轉耳侖山腰上種紅薯。可沒刨幾下,就聽到「當」地一聲,鋤頭碰到了硬物,姜景舒的手臂也震得發麻。他還以為鋤到石頭了,就用鋤頭把周邊的土扒拉開,一個黑乎乎的東西出現在他面前。他趕快叫來弟弟,哥倆費了很大功夫才把這個大傢伙挖出來。倆人圍著這個怪模怪樣的東西轉了好幾圈,肯定這是個寶貝,但有什麼用他們也不知道。活也不幹了,哥倆用繩子把它捆好,抬回了家。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開了,每天都有很多鄉親們來看、來摸這件寶貝。1938年5月,黃材鎮萬利山貨號的老闆、古董商張萬利以400塊光洋買走了四羊方尊。但這400塊光洋實際上到了姜景舒手裡的只有248塊,當地保長、甲長和鄉紳等利用各種名目拿起了其餘部分。
張萬利又以1萬塊大洋的價錢,轉手賣給了怡豐祥牛皮商號的老闆趙佑湘,賺了25倍。
趙佑湘想再以20萬塊轉賣的消息,很快被長沙縣政府知道了。他們「沒收」了這件寶貝並上交給了當時的湖南省政府。張治中將軍一度將它擺在自己的辦公桌上,欣賞和研究。
1938年11月,日軍南下,長沙危在旦夕。省政府將四羊方尊交湖南省銀行遷往沅陵。撤退的隊伍受到日軍飛機的轟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碎片,雖然工作人員並沒有將它們丟棄,但也被人們遺忘在廢品倉庫的一角。
1952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注下,四羊方尊的碎片被找出,並交由文物修復大師張欣如負責修復。經過近一年的時間,這件寶物終於修復成功,再現3000年前的瑰麗身影。
1954年,湖南省博物館成立;1956年,湖南省文管會將四羊方尊移交省博物館收藏;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時,四羊方尊調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並移交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組建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再移交國家博物館收藏,並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展出。
這是我近期在國博看到和拍到的圖片。在所有的青銅器中,四羊方尊周圍的觀眾是最多的。
還是那句話,要想真正領略它的美,還是請您到現場去看、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