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佛門淨地,花朵幾乎無處不在。比如大雄寶殿內,佛陀端坐在蓮花臺上,眉眼低垂,慈眉善目。此外,寺院內的牆壁欄杆、幡蓋拜墊、香案桌圍,蓮花的圖案更是隨處可見,實際上我們也常見到善男信女,手捧各式各樣的鮮花禮佛。佛前的香案上,經常花團錦簇,諸佛菩薩宛如在花叢中微笑,顯得極為清淨、莊嚴。那麼,是不是佛菩薩跟凡夫一樣,也貪戀嬌豔美麗的花朵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佛菩薩是出世間的聖人,以慈悲心平等加持世間一切眾生,並不會因為誰上供鮮花,就對誰格外偏愛。其實,這樣的想法,更多的是自己心中的妄想顛倒。佛前供花,下面四條「禁忌」,千萬要注意。
其一,發心要清淨。
佛前供花,屬於供養法門,意為將鮮花盛於器皿內,擺放於佛前,是佛門中極為常見的儀軌。此外,香、燈、果、塗等等世間美好之物,也經常被用來供養佛菩薩。實際上,不管哪種方式供佛,都是佛菩薩以無量慈悲,用種種方便善巧,啟發我們。
佛前供花,最為首要的是發心要清淨。花表法的是「因」,通過佛前供花的方式,提醒大眾播下成佛之因,才能收穫圓滿佛果。《華嚴經》中「花」代表了十波羅蜜,是通往菩提涅槃的究竟之路。心地越清淨,在修行上越精進,那麼收穫的法益也就越大,這就是所謂佛法的「加持力」。所以,鮮花不是給諸佛受用的,佛也不貪戀世人的供養,萬不可有用供品作為「籌碼」,與佛菩薩做交易的發心。
其二,枯萎的花不要供佛。
佛言世間諸行無常,滄海桑田、海枯石爛,在佛眼看來可能就在轉瞬之間。當然,花朵的盛放和枯萎,也是世事無常,難以逆轉、改變的。經常有善信留言,提問能否用乾花供佛,目的是不用經常替換,而且方便打理。
不過,這樣做並不如法,首先乾花在這裡有向道之心乾枯、退轉的寓意。其次,佛經中講,鮮花供佛得妙相莊嚴之報。譬如,昔日玉琳國師為救他人,自身受傷,後來他以鮮花供養藥師佛,而後得妙相莊嚴,人天共贊,一時傳為佛門美談。但是乾花供佛的典故,佛經中並無開示。
其三,供花要勤清理。
鮮花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莊嚴道場。當你看到花朵吐露芬芳、展現美好姿容,進而心生歡喜時,那是因為它具有布施的精神,提醒世人布施者得福,被世人讚嘆、景仰。就如回向偈中所說,所謂布施者,必得其利益;若為安樂施,後必得安樂。
所以,當鮮花凋謝、枯萎,或者沾染灰塵時,要及時清理。這種精進心,就如同一朵花,不論花期長短,都在不遺餘力地向外散發芬芳。即便凋零落地,也是「化作春泥更護花」,花的境界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參究。
其四,不用氣味過濃的花供佛。
那麼,是不是一切鮮花都能供佛呢?也不盡然。鮮花靜謐地開放,於無聲處吐露幽香,這種寧靜安詳的氣質,實際是一種「禪定」的氣質。《楞嚴經》云:「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安住一顆妄想紛飛的心,禪定方得自在。
故而,氣味過於濃鬱,容易擾亂心神,甚至讓人起嗔念,生厭離心的花朵,就不適宜供佛。應當知道,通過供花令眾生歡喜,乃至對佛法一念生信,都有無量功德。同樣的道理,若令眾生對佛法生厭離心,斷人善根、慧命,同樣損福報無量。
佛家常講「花開見佛」,所謂花開,即指代智慧開啟的境界。希望大家牢記以花供佛時的禁忌,發菩提心,清淨供養,那麼佛性亦將顯現。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