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徵祥,他是中國第一代職業的外交家,他師從欽差大臣許景澄,在駐俄使館任翻譯。
1912年,他出任袁世凱政府國務總理和外交大臣,後又多次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長。
陸徵祥的一生,即充滿了甜蜜,也充滿了無奈,更多的卻是懺悔。
陸徵祥,作為一個外交官,聽從上面的命令,是要執行的。
在他的外交的生涯中,讓他一直痛心的,並且一輩子都在懺悔的,就是他籤署了「二十一條」。這可以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
陸徵祥知道籤這份條約的分量,他實在是不情願,但是外有日本人的武力相逼,內有袁世凱的強行的命令,他也不得為之。
在籤字的前夕,他知道「二十一條」分量,他身不由己,他動情的對袁世凱說:「從此我陸徵祥千秋萬代被人唾罵!」
但當「二十一條」被披露後,陸徵祥並沒有處在風口浪尖上,相反的卻是外交次長曹汝霖和當時的駐日公使陸宗輿。
其實當時的社會很多的人,也是明白陸徵祥是被迫籤字的。
另外還有一個事情,也是讓他痛心疾首的。
那就是一戰之結束以後,中國是戰勝國之一,陸徵祥帶領中共代表團赴巴黎參加和會。按照常理,在盟國的幫助之下,完全是可以收回德國佔領的山東半島。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列強竟然沆瀣一氣,把山東當成禮物,送給了日本。
陸徵祥和代表們,氣憤填膺,他們的信條就死,寧可辭職,也不賣國。這次,他們頂住了北洋政府的壓力,硬是沒有籤字。
回國以後,雖然陸徵祥仍然擔任外交總長,但是巴黎和會讓他外交報國的理想破滅了。他深深得感覺到「強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
當他看到在1920年,國內的南北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直皖之間又大動幹戈,國家劇烈的動蕩,讓他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根本就沒有外交可言,於是他毅然的辭去外交總長的職務。
其實,陸徵祥讓人稱道的在他進入聖安德隱修院。
那他為什麼要進入聖安德隱修院修行呢?
主要源於他籤署「二十一條」後,產生的罪惡感,再就是對北洋政府的失望,還有就是他比利時的妻子的去世,給他帶來的打擊。
所以,他選擇放棄塵世,出家清修。
雖然他在聖安德隱修院修行,但他的心還是掛念祖國的。
他主編了《益世報海外通訊》,他用「木蘭」作為自己的筆名,來撰寫文章,他矢志不渝的向歐洲介紹中國人民浴血反抗侵略者的情況,並且揭露日本人的暴行,呼籲世界的人民支持中國抗戰。
1940年5月,德國納粹佔領了比利時,由於陸徵祥頻繁的進行納粹宣傳,被蓋世太保盯上了,派人將他抓起來,並且警告他,說是不許公開集會,否則將被視為破壞分子送往波蘭。
但獲釋後的陸徵祥沒有退縮,卻更加積極的以自己的獨特的方式防抗侵略者。
這樣反抗的結果,最終被蓋世太保列入了黑名單,最終險些送入波蘭的死亡的集中營。
1949年1月15日,陸徵祥病逝,在他臨死的時候,當隱修院院長到醫院看望他時,他勉強的伸出了三個手指頭,他在向在場的人說明,中國已經佔去了他四分之三的心。當隱修院院長明白他的意思,並且說出來的時候,他疲倦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