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JACS一篇Angew!南開大學資偉偉課題組研究新進展

2021-01-10 冰弓玄箭

資偉偉課題組JACS:基於雙功能氫鍵膦配體的氧烯丙基鈀反電子需求不對稱(3+2)環加成

氧烯丙基正離子(Oxyallyl cations)是一類同時含有帶正電荷的烯丙基部分和帶負電荷的氧原子活性中間體,文獻報導其具有很強的親電性。在已報導研究工作中,相關環化反應局限於富電子烯烴參與的(4+3)或(3+2)反應,同時也僅實現了呋喃化合物參與的不對稱環加成反應,而在改變氧烯丙基正離子的反應性,使其具有親核性,實現缺電子烯烴參與的不對稱環加成反應仍沒有得到解決(圖1)。

圖1:氧烯丙基正離子及相關物種的環加成反應的背景介紹

面對以上問題,資偉偉課題組設計了一類新穎的合成子亞甲基乙烯基亞乙基碳酸酯(VMCCs),經鈀催化脫羧產生氧烯丙基鈀中間體A,其中乙烯基的引入可以穩定正離子,形成中間體B,增強其親核性,達到調節氧烯丙基反應性的目的(圖1e)。為了驗證該極性反轉思路的可行性,他們首先通過DFT計算考察了各種氧烯丙基正離子物種基於福井函數的簡併雙描述符的性質。他們發現取代基的確可以很大程度的改變氧烯丙基正離子的親電/親核屬性,尤其是對於圖1B中的物種B,他們發現通過引入金屬鈀後,氧烯丙基正離子的α-位碳由原來的高度親電性變成了中等親核性(圖2)。

圖2:氧烯丙基正離子相關物種的雙描述符等值面示意圖

在計算結果的支撐下,作者首先嘗試了VMCCs 1a與硝基乙烯2a的反電子需求(3+2)環加成反應。雖然反應能夠順利的進行,然而嘗試了許多常規手性配體均不能得到較滿意的對映選擇性。考慮到體系中包含氧負離子有可能可以通過氫鍵的形式引入手性誘導因素,作者因此設計了一類新型的雙功能氫鍵膦配體(FeUrPhos),利用氫鍵弱相互作用,來提高反應活性和控制立體選擇性(圖3)。

圖3:雙功能氫鍵膦配體(FeUrPhos)的設計與合成

最終,他們發現苯甘氨醇衍生的(S,Sp)-Ph-FeUrPhos這一優勢配體,首次實現了氧烯丙基鈀正離子與缺電子烯烴不對稱(3+2)反應,以中等收率(up to 89% yield)和優異的立體選擇性(up to 99% ee, >20:1 dr),構建了一系列含連續手性中心環戊酮化合物(圖4)。

圖4:不對稱(3+2)環加成反應

相關成果發表於J. Am. Chem. Soc.。課題組博士生鄭印(已畢業)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博士生秦天柱參與了大量的配體設計、合成和反應條件的篩選工作,為本文的第二作者。

資偉偉課題組Angew:雙金屬協同催化的烷氧聯烯與醛亞胺酯的立體多樣性偶聯

β-氨基醇骨架存在於超過30萬種化合物中,包括2000種天然產物,80種FDA批准的藥物和100多個候選藥物。β-氨基醇也可作為重要的砌塊用於手性配體和輔基的合成。儘管該砌塊常見的合成策略是由α-胺基酸衍生物的多步轉化或烯烴的立體選擇性羥胺化來實現的,但是通過Csp3-Csp3催化偶聯反應來製備該砌塊無論是在原子經濟性上還是步驟經濟性上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時,目前文獻報導的合成包含鄰二手性中心β-氨基醇骨架,往往都只能選擇性的合成其中syn型的或者anti型,因為syn-和anti-β-氨基醇在有機合成中都是重要的砌塊,如何通過立體發散的策略獲得β-氨基醇的所有立體異構體是有機合成方法學中的一個巨大挑戰。

資偉偉課題組長期致力於PdH相關的不對稱偶聯反應的研究,近期他們通過PdH與Cu催化以及PdH與Ag催化的相結合的雙金屬協同催化模式,實現了烷氧基聯烯和醛亞胺酯的立體發散合成偶聯反應。該體系可以用來高度立體選擇性合成包含鄰二手性中心的syn-或者anti-β-氨基醇(圖1)。更進一步,通過雙金屬體系及手性配體的合理搭配,同一個β-氨基醇的四個異構體(R,R),(R,S),(S,R) (S,S)都可以以非常高的對映選擇性、非對映選擇性獲得(圖2)。

圖1:PdH/Cu和PdH/Ag雙金屬體系構建β-氨基醇

圖2:立體發散的合成β-氨基醇的四個立體異構體

值得注意的是,當底物中包含一個固有的手性中心時該催化體系仍舊可以通過催化劑本身的手性誘導能力完全控制新生成的兩個手性中心的構型。因此結合底物的原有手性和該體系的立體發散性偶聯策略,可以用來製備包含三個手性中心的β-氨基醇的全部八個立體異構體(圖3)。

圖3:立體發散的合成包含三個手性中心的β-氨基醇的八個立體異構體

圖4:天然產物mycestericins F和G

最後,作者還利用該策略高效合成了兩個β-氨基醇骨架的天然產物mycestericins F和G(圖4)。該論文發表於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2014510),課題組博士生朱明輝和博士後張慶龍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資偉偉課題組JACS:鈀催化的1,3-二烯與亞磺酸的區域及對映選擇性氫碸化的反應

手性碸存在於許多藥物和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中。由於碸基與羰基具有電子等排性,同時碸基團可以與生物靶標形成強氫鍵的能力使其用於提高藥效和功效,因此手性碸已廣泛用於現代藥物化學中。目前烯手性烯丙基碸的合成主要通過鈀、銥催化的烯丙基取代反應製備,或者通過聯烯、1,3-二烯與硫醇化合物的氫硫醚化及後續氧化來合成。如何通過原子、步驟經濟性的偶聯反應,同時避免使用有毒及惡臭的低價硫試劑來製備手性烯丙基碸化合物仍舊是一個挑戰(圖1)。

圖1:手性烯丙基碸的合成

最近,資偉偉課題組報導了一種(R)-DTBM-Segphos / Pd催化的1,3-二烯與亞磺酸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氫碸化的反應,該反應可實現原子經濟和步驟經濟性地合成1,3-二取代手性烯丙基碸化合物。該反應條件溫和,並且具有廣泛的底物適用性。

圖2: 鈀催化的1,3-的氫碸化反應製備手性烯丙基碸

結合實驗和DTF計算研究表明,該反應並沒有涉及到PdH物種參與的轉化。而是通過配體到配體的氫轉移(LLHT)引發,隨後經歷六元過渡態的C-S鍵還原消除來實現。計算中發現LLHT是該反應對映選擇性的控制步驟,無論是 (Z,E)-還是 (E,E)-構型的1,3-二烯在LLHT步驟中形成目標產物(S)-3aa過渡態能量均低於形成(R)-3aa產物的過渡態能量。同時作者進一步分析過渡態的結構發現,底物的烯烴C-H與(R)-DTBM-Segphos的叔丁基之間的立體排斥是手性控制的關鍵因素(圖3)。

圖3:DFT計算對立體選擇性的解釋

該研究成果以全文的方式發表在J. Am. Chem. Soc.2020, 142, 15860-15869。課題組博士後張慶龍為本文的第一作者。

相關焦點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潘雷霆)細胞骨架主要包括微管、微絲及中間纖維,與細胞內的遺傳系統、生物膜系統並稱「細胞內的三大系統」,共同維持和保證細胞內部結構和功能有序性。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 北京大學羅佗平課題組JACS:箭毒蛙毒素類似物的不對稱全合成
    同時,它也在研究一些疾病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因此,它的合成引起了無數化學家的興趣。最近,北京大學化學院的羅佗平課題組在JACS上報導了有關箭毒蛙毒素類似物( )-Batrachotoxinin A的不對稱全合成,文章DOI:10.1021/jacs.9b12882。
  • 南開大學課題組實現二氧化碳分級可控還原
    原標題:南大課題組實現二氧化碳分級可控還原   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綠色化學成為大勢所趨。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同時也是儲量豐富、安全可靠的可再生資源,通過化學轉化可對其進行資源化利用,實現「變廢為寶」。
  • 南開大學2021年新年賀詞
    告別極不平凡的2020年,我們將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節,我們謹代表南開大學黨委和行政,向全校廣大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同志、海內外校友,向長期關心、支持南開大學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深深的祝福!祝大家暢泰安康,闔家幸福,新年新氣象!
  • 南開大學一級重點學科名單,南開大學5大王牌學科介紹
    你知道南開大學一級學科有哪些嗎?下面提供南開大學一級重點學科一覽,你覺得哪個學科專業就業率最好?1、理論經濟學 南開大學經濟學科是中國綜合性大學中最早建立的學科之一。1919年南開大學創建時,就設有商科,這是南開大學經濟學科的前身。
  • 南開大學、吉林大學領導班子調整
    近日,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公布教育部黨組對學校領導班子成員的任免職決定。南開大學1月9日,南開大學官方發布消息:日前,我校黨委接中共教育部黨組通知,經與中共天津市委商得一致,2020年12月22日研究決定:楊克欣同志任中共南開大學委員會常務副書記(正局級),曲凱同志任中共南開大學委員會常委、副書記,梁琪同志任中共南開大學委員會副書記。
  • 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超快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羅毅教授團隊葉樹集研究員小組在生物膜界面蛋白質錯誤摺疊及振動能量轉移超快動力學研究兩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小組揭示了與二型糖尿病相關的胰島澱粉樣多肽(hIAPP)在生物膜上錯誤摺疊過程的結構演變機制,以及界面蛋白質與水分子間的共振能量傳遞捷徑,研究成果分別以Misfolding of Human Islet Amyloid
  • 南開大學團隊解析小鼠單倍體幹細胞二倍化新機制
    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的建立為遺傳篩選研究、製備基因編輯動物模型提供了新的手段,是極具價值的遺傳學研究工具。然而,其在日常培養和分化過程中,常常發生的二倍化現象,嚴重影響其發揮「基因篩選利器」的功能。如何抑制二倍化,高效獲得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成為幹細胞研究界的重要課題。
  • 南開大學盧彪獲評第十五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人民網天津1月7日電 日前,第十五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推選展示活動評選結果公布,時為南開大學人工智慧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的盧彪獲評本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博士畢業後,盧彪留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現為南開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青年教師。
  • 「變局與未來」-第九屆南開大學商學院新年論壇(北京)成功召開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大背景下,商學院新年論壇以「變局與未來」為主題,旨在通過交流與探討,為廣大校友紓解困擾,助力學院與校友發展。出席論壇的嘉賓有南開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白長虹,商學院副院長程鐵民,南開大學EMBA校友會創始會長文飈及校友代表近百人,論壇在南開大學校歌中拉開帷幕。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聚焦HIV病毒庫研究新進展!
    當潛伏感染的細胞受到一定的刺激後就會轉化為活躍的病毒庫細胞,進而源源不斷的產生新的HIV,這些活躍的和潛伏的病毒庫共同構成了HIV的病毒儲存庫。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科學家們在HIV病毒庫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
  • 上海交通大學第一篇《Science》
    顏德嶽,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座教授,高分子科學家。比較系統地發展了聚合反應動力學的非穩態理論,在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合成、超分子自組裝和抗腫瘤新藥研製方面取得了原創性成果。已經發表論文500餘篇,連續多年被Elsevier評為中國高被引學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項,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教學成果獎一項。
  • 南開大學硬核:中國最早招收女生的大學之一!坐擁15位院士等
    溫公頤葛墨林今年,南開人也在積極"打工",用實力發出南開聲音,體現南開擔當,成就南開貢獻。在學科建設方面,材料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篇均被引次數29.74(2020年3月數據),位列國內高校第3;數學學科迎來100歲生日,專業門類齊全、研究實力雄厚、文化底蘊深厚,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數學學科、中國數學自主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 中國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哪個更好?怎麼選擇?看各項數據對比!
    專注云南本土志願填報以就業和職業規劃為核心易知己志願規劃課堂今天我們給大家對比的兩所全國知名的院校,中國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雖然都是綜合性大學,不過兩所學校的優勢各有不同。綜合比較下來:人大在人文社科領域號稱全國第一,南開則是理科經管專業全國頂尖;人大的學科水平、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重大項目與成果方面強於南開;在辦學資源、服務社會、高端人才、國際競爭力方面,則是南開比人大強。
  • 上海交通大學薛紅衛課題組與合作者發現低磷脅迫下根毛髮育調控的...
    根毛是植物吸收磷的重要器官,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同因子特別是生長素在根毛髮育調控中至關重要,但相關分子機制並不清楚。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所薛紅衛課題組和河南農業大學鄭文明課題組合作在低磷脅迫調控根毛髮育的分子機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 「Phospholipase D-derived phosphatidic acid promotes root hair development under phosphorus deficiency by suppressing vacuolar degradation
  • 四足動物起源研究取得新進展
    內鼻孔的起源就是其中爭論激烈的一個問題,在11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博士和瑞典科學家阿爾伯格博士通過合作研究給出了一個解答。他們通過對在我國雲南曲靖發現的一種名為「肯氏魚」化石的研究,證實了內鼻孔從外鼻孔「漂移」而來,並確立了內鼻孔和後外鼻孔之間的同源關係。同期配發的評述文章稱,「這是一個已爭論了上百年的問題,新的資料實際上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 這位南開學子,當選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
    他立志科研報國,已發表高水平論文23篇,獲3項發明專利授權。他作為核心成員,跟隨導師研發的智控項目榮獲我國人工智慧領域最高獎併入選「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他有志於打造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智能化控制系統,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天津港合作啟動……他就是時為南開大學人工智慧學院直博生盧彪。
  • 研究進展|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新型伊波拉疫苗和狂犬病疫苗研究...
    2018年8月至今,在剛果(金)爆發的新一輪疫情造成2500多名感染者,近1700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此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伊波拉病毒的流行成為全世界高度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周東明課題組經過多年努力,成功研製一種新型、高效的伊波拉疫苗。
  • 新突破!新進展!中國科學院大學最新科研動態有這些
    02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與宿主親和力計算獲進展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位於病毒表面,介導病毒與宿主細胞ACE2受體的結合,從而幫助病毒入侵和感染宿主,並因此成為許多疫苗和抗體藥物的靶點。
  • 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位阻烯烴的分子馬達在外界光熱刺激下能夠進行360°單向可控旋轉的獨特性能已廣泛應用於離子識別、不對稱催化、手性調控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