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十年探索 《漢語拼音方案》誕生始末

2021-01-09 中國網

1949年8月25日,吳玉章寫信給毛澤東主席,請示當前文字改革工作指導原則:根據文字應當力求科學化、國際化、大眾化的原則,中國文字應改成拼音文字,並以改成羅馬字的,也就是拉丁化的拼音為好,不要注音字母式拼音與日本假名式拼音。

1949年10月10日,經毛澤東主席批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正式成立,立即著手進行漢語拼音方案的研究。

1950年到1955年,全國各地工農兵、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和海外華僑共633人寄來了655個漢語拼音文字方案,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從中選擇了264種,編印成《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彙編》兩冊,作為制定漢語拼音方案的重要參考資料。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制定拼音方案的工作正式排上日程。

1952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下設的拼音方案組召開會議,通過一個漢語拼音字母表,其中聲母24個,韻母37個。

1953年初,毛澤東主席審閱了拼音方案組擬定的漢語拼音字母表。他認為這套拼音字母在拼音的方法上雖然簡單了,但筆畫還是太繁,有些比注音字母更難寫。

1954年7月1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召開第四次全體委員會議,拼音方案提出了五個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草案。

1954年10月,周恩來提議設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並指示:拼音方案可以採用拉丁化,但是要能標出四聲。

1954年12月23日,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吳玉章提出工作任務,這就是做好三項準備工作:1.制定《漢字簡化方案》2.制定《漢語拼音方案》3.研究和推行標準音(普通話)的教學。

1955年2月,文改會成立拼音方案委員會。

1955年5月6日,劉少奇聽取匯報後,提出三點意見:1.為了減少社會震動,簡化字要分期分批進行,原來的繁體字要保留一個時期,不要馬上廢除。2.漢民族要有統一的語言,學校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可以考慮做出這樣的規定:老師在一定時期內學會普通話,今後凡是不會講普通話的,不能當教師。3.拼音方案制定後,要用來作試驗,可以試譯《毛澤東選集》。

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提出用「普通話」代替「國語」這個名稱,並確定了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語音標準,從而解決了《漢語拼音方案》的語音標準問題。中國文改會秘書長葉籟士匯報了幾年來研製漢語拼音方案的工作情況,同時提出六種漢語拼音方案的初稿,徵求到會代表的意見。

1956年一、二月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即《漢語拼音方案》的第一個草案(後來人們把這個草案稱為「原草案」);同時還發表了《關於擬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幾點說明》。

1956年1月20日,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在會上作了關於文字改革的發言。然後毛澤東主席發表講話,他指出:「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了。……拉丁字母出在羅馬那個地方,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採用,我們用一下,是否就大有賣國嫌疑呢?我看不見得。凡是外國的好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學,就是要統統拿過來,並且加以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在會議總結髮言時周恩來總理說:「中央政治局決定:『首先簡化漢字,推行書報橫排,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公布後用在小學課本上,代替注音字母』。」 

1956年2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和《關於擬訂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幾點說明》,向全國人民徵求意見。 1956年3月,吳玉章在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上作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報告。吳玉章的這個報告,闡述了一九五五年以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拼音方案委員會研製的漢語拼音方案的性質和作用。

1956年3月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擴大)討論《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當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發出《關於組織討論〈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通知》。

1956年9月26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於中國文字改革問題》的發言。發言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羅馬字母,這是確定了的。因為拉丁字母是現代大多數的民族語言中所公用的字母,並且是為我國知識界所已經熟悉的一種字母。……拼音方案,在目前主要的用途,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和用作教學普通話的工具。

1956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成立了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任命郭沫若為主任,張奚若、胡喬木為副主任,委員有16人。審訂委員會成立以後,召開五次會議,多次商討,並邀請在京的語言、教育、文藝、新聞、出版、科技、翻譯各界以及部隊和人民團體的代表178人舉行座談,同時向京外39個城市的100位語文工作者書面徵求意見。

1957年10月,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提出《漢語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0月25日,政協全國常委會擴大會議同意這一《修正草案》。

1957年11月1日,國務院全國會議第六十次會議通過《關於公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決議》。決議指出,《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提出後,兩年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各地方政協委員會組織了廣泛的討論,並且由國務院組織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加以審核修改,最後又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加以審議,現在由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準備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下次會議討論和批准,並且決定登報公布,讓全國人民事先知道。

1957年11月29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於討論壯文方案和少數民族文字方案中設計字母的幾項原則的報告》上報國務院。報告中說:這個壯文方案(草案)在字母的用法上跟漢語拼音方案基本上一致,而且能表達壯語的語音特點,在試用推行過程中受到壯族群眾的普遍歡迎。同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十三次會議討論通過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關於討論壯文方案和少數民族文字方案中設計字母的幾項原則的報告》,並作了批覆:……同意關於少數民族文字中設計字母的五項原則,今後少數民族設計文字方案的時候,都應該按照這些原則辦理。

1957年12月6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十四次會議批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宣傳工作計劃要點》,擬定從1957年12月11日至1958年1月11日為漢語拼音方案宣傳月。

1957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和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1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舉行報告會,周恩來總理作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重要報告。報告規定了我國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並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胡喬木同志也作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幾點說明》的報告。會後,政協全國委員會派出六個宣傳組,分別到華東、西北、中南、西南、東北、京津的15個大城市宣傳《漢語拼音方案》。

1958年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決定:一、批准漢語拼音方案。二、……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應該首先在師範、中、小學校進行教學,積累教學經驗,同時在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且在實踐過程中繼續求得方案的進一步完善。

至此,經過十年的探索,《漢語拼音方案》最終得以頒布。語竹

相關焦點

  • 漢語拼音是怎樣誕生的?
    1958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一個採用國際性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就是他主要負責制訂的。 當今天用漢語拼音拼寫人名和地名,已經在全世界推廣使用時,當讀書、識字、上電腦、打手機都離不開漢語拼音時,我們也愈發懷念周老為《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 《漢語拼音方案》制訂始末(圖)
    核心提示:今年2月11日,《漢語拼音方案》公布整整50年。漢語拼音與我們的生活聯繫得越來越緊密。然而,50年前專家們為制訂《漢語拼音方案》付出的心血、經歷的波折卻鮮為人知。當年,山西省萬榮縣在街頭巷口都設有「認字崗」和「測驗站」考核路人,以此督促人們學習漢語拼音。
  • 「《漢語拼音方案》是最佳方案」
    400多年前,隨著西學東漸,許多種外國人為學習漢語而制定的拼音方案陸續問世。其中義大利人利瑪竇的《西字奇蹟》和法國人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是最早的兩種。近100多年來應用範圍甚廣的是英國人制定的威妥瑪式拼音和主要用於地名拼寫的郵政式拼音。但是這些拼音方案都是為外國人服務的,既沒有統一的語音標準,也不求與漢語漢字讀音對應的準確性。
  • 漢語拼音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語言論壇】    值此《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我們需要作一簡要回顧,同時展望漢語拼音在未來的作用,特別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作用。    《漢語拼音方案》的研製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 今天仍要強調拼音的「漢語本位」
    但事實上,從當年漢語拼音方案確定歷程的史料來看,其誕生是經歷了全國範圍的方案收集與反覆討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稱周先生為「貢獻者之一」恐怕比「父」更為妥當。  也正因為如此,討論漢語拼音的功能需要有歷史感,這並非是指它不可以有變化,而是說它的變化要具有與歷史對話的能力。
  • 史達林為啥提議,要用俄文字母取代漢語拼音?
    如今,孩子剛上學就要從漢語拼音開始,之後才能一步步的學習漢字。然而,在漢語拼音改革的過程中,史達林曾經建議中國使用俄文字母。(古人讀書)今天,我們遇到不認識的字,大多查字典,根據漢語拼音,就知道這個字讀啥了。但是,古代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們那時沒有漢語拼音。
  • 教育部2008年第1次例行新聞發布會(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50...
    而在這110多部法律法規裡,就有一部是《漢語拼音方案》,截止到目前,《漢語拼音方案》已經通過50年了,我還了解到,有時候人們生活當中很常見的一些現象,其實是與漢語拼音方案要求相悖的。   比如說我們常常走在馬路上,常常看到這種標識,比如「王府井Street」都是漢語拼音和英語拼讀,還有到衛生間的時候,常常有一個「MAN」的標識,這是一個英文的標識等等。
  • 推普ing | 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
    早期的羅馬字母拼音方案羅明堅和利瑪竇合編《葡漢辭典》中的羅馬字注漢字音,是漢語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後世一切漢語拼音方案的鼻祖。1892年,一個名叫盧戇章的福建青年,用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編成拼音課本《一目了然初階》,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制訂的漢語拼音方案。1900年,王照採取漢字偏旁或字體的一部分,創製了一種漢字拼音方案《官話合聲字母》,這是中國第一套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方案。
  • 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在小學第一課上朗讀「a,o,e」,造句本裡歪斜的漢字中夾雜著幾個拼音,或許是很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發送微信,內容檢索,深夜「碼字」,每日工作生活中漢語拼音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走過一甲子,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 漢字注音字母誕生 在中國通用40多年後終被漢語拼音取代
    1913年2月15日,由讀音統一會制訂的中國第一套法定的注音字母誕生了。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在國內公布。拼音字母由24個聲母符號,16個韻母符號組成。它的特點是字母全部都以筆畫簡單的古漢字。音節的拼寫採用聲、介、韻3拼法,聲調則另加標記。注音字母顯然優於傳統的反切法注音。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前,注音字母是中國40多年中一直通行的漢字注音符號,它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普通話、普及拼音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
  • 漢語拼音正詞法亟須普及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頒布30周年。正詞法的「年紀」正好是方案的一半。方案普及得很好,但是正詞法普及得不理想,社會發展亟須普及正詞法。
  • 漢語拼音60年|烏魯木齊、拉薩、呼和浩特的地名拼音
    「音譯轉寫法限用《漢語拼音方案》中的26個字母,兩個有附加符號的字母和一個隔音符號,為了使轉寫和記音比較準確,音節結構可以不受漢語普通話音節形式的限制,隔音符號可以在各種容易混淆的場合應用,記音的時候附加符號可以加在特定的字母上面代表特殊語音。少數民族文字用拉丁字母的,音譯轉寫以其文字為依據。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以漢語拼音方案為例,確定何種形式的拼音字母是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前提條件,但學界對為何選擇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字母的問題卻鮮有研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字改革工作者的主觀意願來看,研究和擬制漢語拼音方案不僅是為了給漢字注音及用作普通話教學的工具,同時也用以進行拼音文字的試驗工作。所以,文字改革工作者不僅從漢字注音角度,同時也是從創製新文字角度來討論拼音字母的選擇問題。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採用拉丁字母?
    東漢初,佛教傳入,梵文的佛經需要翻譯,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發生碰撞,「反切法」應運而生。「反切法」採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例如「貢」——古送切;取「古」的聲母「g」,取「送」的韻母和聲調「òng」,然後得到「貢」的讀音「gòng」。從這個時候開始,漢字的注音方法才有了「拼音」的味道。
  • 發明漢語拼音的周有光,從金融跨界到語言學,半百之年研究拼音
    1991年,北京市語文現代化研究會在其發出的《紀念語文現代化運動100周年倡議書》中寫道:1892年,福建學者盧章創造了「切音新字」,這是中國人自己為漢語設計的第一套拼音方案。原來,素有「拼音之父」之稱的盧曾在廈門首創「切音新字」,並著有《一目了然初階》一書,專門闡述此種識字新法。
  • 挑戰拼音我最棒——鄭梁梅小學舉行一年級漢語拼音驗收
    挑戰拼音我最棒——鄭梁梅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驗收漢語拼音是識字教學的基本途徑和主要手段,是幫助學生識字、閱讀、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為檢驗學生漢語拼音學習和運用情況,了解拼音教學的效果,11月12日,漣水縣鄭梁梅小學組織了一年級全體學生漢語拼音過關檢測。鄭梁梅小學對本次驗收工作十分重視,制定了科學的驗收工作實施方案,對驗收工作提出了嚴格而詳實的要求,做出了科學而合理的安排。驗收採取統一內容、交叉驗收的方式進行,共分筆試和口試兩部分。
  • 漢語拼音之父已112歲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
    他叫周有光,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2015年,周有光迎來了110歲大壽。在旁人眼中,老人依然在「與時俱進」。文化批評家解璽璋在接受採訪時稱讚周老「心態很好」。他表示,老人雖然處於高齡但卻天天上網,喜歡接觸電腦,對外面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是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
  • 海外華人的尷尬 (X)是漢語拼音的軟肋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制定漢語拼音方案,其間曾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畫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字形式。國務院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與國際接軌。但是既然要接軌,就有一個接誰的軌的問題。
  • 揭秘中國臺灣「拼音大戰」的歷史 兩岸拼音為何不同
    而通用拼音方案最早在1997年提出,1998年率先在陳水扁擔任市長的臺北市使用。2002年,臺灣教育部通過「華語拼音系統為通用拼音」,用通用拼音取代了漢語拼音。說實話,國語羅馬字和通用拼音看起來和漢語拼音差不多,都使用拉丁字母,只是在某些問題的處理方面有差別,比如說某些發音到底用哪個字母表示,要不要增添附加符號,怎麼表示漢語聲調等。
  • 近代奇人周有光:活了112歲,創造漢語拼音,曾與愛因斯坦聊過天
    語言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我們在牙牙學語時,父母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讓我們開口說話,進了幼兒園,我們開始接觸漢語拼音,通過學習漢語拼音,我們的詞庫開始不斷的強大起來。不過很少有人知道,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這位近代奇人——周有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