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鐘錶大致經歷了大型鐘—小型鐘—袋錶—腕錶的發展階段,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繩索懸掛的報時鐘,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製發條,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鐘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鐘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鐘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鐘。1675年,他又用遊絲取代了原始的鐘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遊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鐘,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鐘錶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中國的鐘表歷史由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三部分組成。三千多年前,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製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鑑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臺,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鐘錶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鐘表大師、古鐘錶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鐘錶史」的觀點。
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製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準確。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鐘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鐘,屏風式樣,鐘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準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此後常年戰亂,1949年前,我國僅在山東煙臺有一些小型鐘的製造業,根本就沒有手錶製造業。
1954年底,天津公私合營華威鐘錶廠(現天津手錶廠)決定自行研製生產手錶。廠裡找來了江正銀等四位有經驗的老師傅,一邊研究一邊製作,花了整整4個月的時間,於1955年3月24日試製出我國第一塊手錶。這是一隻15鑽的機械錶,全部用手工製作,錶盤上鍍有「中國製造」三個金字和五顆金星,被定名為「五星」牌, 1957年手錶易名為「五一」牌。1958年手錶生產列入國家計劃,由輕工業部統籌規劃發展。在這一時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南昌、西安、青島相繼興建起有一定規模的工廠,湧現出「上海」牌「鑽石」牌「寶石」牌「雙菱」牌「蝴蝶」牌「紅旗」牌等產品。隨後又出現無鑽的經濟手錶「紫金山」牌。1968年,上海手錶廠年產手錶突破100萬隻大關,我國手錶開始擺脫以進口為主的歷史。此時手錶的產量直線上升,但是手錶的款式單一沒有女表。直至進入70年代天津手錶廠又推出「海鷗」女表,填補了女表的空白。由於手錶豐厚利潤及國民的需求,全國各地又陸續出現不少手錶廠。如石家莊,重慶、丹東等。到1980年,包括地方獨立建設的工廠在內,共有68家手錶廠,年產量達2200萬塊。
上世紀80年代處於商品短缺時期,人們結婚都講究家裡要有「三大件」:手錶、縫紉機和自行車,手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當時的手錶不是隨便誰都可以買到,找關係求人走後門,真可謂是「千金易得,一表難求」,國家也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用統一機芯的生產方式儘快讓所有中國人都戴得上手錶、修得好手錶。好的願望卻帶來負面的效果:統一機芯後,全國手錶廠生產出來的手錶款式基本一樣,這樣就潛伏著危機。只有天津海鷗表廠由輕工業部特批,沒有進行統一機芯的改制。這為海鷗後來的復興留下了生機。
到80年代後期,日本石英表技術對以生產機械錶為主的中國表廠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石英電子表由於採用了頻率穩定的石英晶體為振蕩器,有電路簡單、走時精度高、不用上弦等優點,再加之造價低、外觀時尚,成為當時人們買表的首選。從此,中國制表業進入了比較困難的調整期,經歷了十幾年的低潮。全國38家表廠,在經過市場的洗牌之後,僅存十幾家,眾多小廠家被拖垮,有實力的大廠也掙扎在生存的邊緣。
其實電子鐘錶在國際鐘錶領域很早就研究開發。其過程是擺輪遊絲電子手錶——音叉式電子手錶——指針式石英手錶及數字顯示石英手錶(液晶為主)。其中音叉式電子手錶作為美國阿波羅12號登月球的計時器。展示了電子鐘錶的優勢及未來的前途。我國自六十年代從擊落美國U-2飛機上發現了其座艙計時器是音叉式電子手錶後,正式揭開我國電子手錶研製的序幕。由津滬兩地專業人員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著手音叉電子手錶的研製,首先由天津拿出了樣機。但該產品還處在研製階段。出於歷史的原因,六十年代中期停頓,六十年代末轉入重新的研製階段,七十年代初進入批量試生產階段,終因工藝複雜難度大,其關鍵零件齒輪壽命短,當時電池質量不好等諸因素,結束了它的暫短生命。全國電子手錶研製工作一度停滯,僅在天津第二手錶廠的在連續不停地工作,七十年代中期轉入研製指針式石英電子手錶,開始了我國石英手錶生產階段。電子石英表的大規模投產,對當時瑞士高檔機械錶也形成衝擊,但瑞士高檔表有質量、有品牌、有文化、有營銷經驗,他們的很快復甦,也帶動了國際上對機械錶的需求。
2000年前後,由於製作簡單的石英表技術日趨成熟且產量大幅增加,市場價格迅速下滑,利潤日趨微薄,繼續發展的空間十分狹小,因而人們再次將目光轉回到功能持久不衰的機械錶上來,使得機械錶、尤其是具有自動功能的高檔機械錶重新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倖存的中國表廠在環境回暖的情況下也慢慢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