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技術 | 劉璐、李紅、王靜
作者 | 牛曉飛
單位 | 開封市兒童醫院檢驗科
近日,我們接到一例新生兒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申請。患兒:男性,4天,其靜脈血CBC部分結果如下:
註:新生兒HGB參考下限值為145g/L[1]
標本是EDTA-K2抗凝靜脈血,塗片,瑞氏-姬姆薩染色。高倍鏡掃片,油鏡觀察可見:白細胞數減低,中性粒細胞比值增高且核左移,其胞漿內顆粒增多增粗。成熟紅細胞大小不等,色素充盈尚可,可見嗜多色性紅細胞,分類100個白細胞見有核紅細胞5個。血小板可見。
但令人不解的是,油鏡下,我們發現在部分中性粒細胞內(約30%)散在數量不等的橙黃色結晶,小片狀,反光均勻,見圖1、圖2。
圖1 油鏡下全圖和局部放大圖(100*10倍)
圖2 EDTA-K2抗凝血細胞內橙黃色結晶(100*10倍)
這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它是什麼呢?查找了手邊的細胞學圖譜,未見記載。區別於鏡下細胞和結晶的圖像重疊,廣泛掃片,胞間並無此結晶存在。
仔細觀察,這些結晶存在於中性粒細胞的胞質中,僅有的出胞結晶均在裸核邊緣,應是細胞破裂所致,見圖3。
圖3 裸核邊的橙黃色結晶(100*10倍)
恰巧,此患兒有枸櫞酸鈉抗凝靜脈血標本。為排除由於抗凝劑影響產生結晶的可能,我們同時塗片,瑞氏-姬姆薩染色檢查,發現中性粒細胞內亦有此橙黃色結晶,見圖4。
圖4 枸櫞酸鈉抗凝血細胞內橙黃色結晶(100*10倍)
由於不能確定這種橙黃色結晶的來源和性質,我們調取了患兒的其他相關血液學檢驗,結果如下:
患兒的膽紅素三項結果異常高,蛋白數值減低,初步判斷這是一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溶血三項的實驗結果提示新生兒溶血可能是其膽紅素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
患兒入院次日死亡,我們無法對其動態觀察獲取更多資料。通過查詢,綜合現有資料,我們初步判斷此橙黃色結晶可能是膽紅素結晶。
膽紅素結晶的形成是由於新生兒溶血,大量紅細胞破壞,產生高濃度非結合膽紅素,超過其自身的代謝能力,而後,非結合膽紅素通過細胞膜進入胞內所致[2]。胞內膽紅素晶體形成機理以及此結晶與病程的相關性不詳。
遺憾的是由於實驗室條件所限,我們無法對此結晶定性。(註:膽紅素結晶溶於氫氧化鈉溶液,遇硝酸可顯綠色。)
經關鍵信息檢索,我們發現有病理狀態下患者引流液出現膽紅素結晶的零星報導。但是,靜脈血細胞中出現膽紅素結晶的相關文獻和圖片未發現。所以,作為一例少見的外周血現象,我們撰寫此文與同道探討。
【參考文獻】
[1]王衛平.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19-127.
[2]張麗霞,陳金寶.實驗診斷學彩色圖譜.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7.
END
說明:本文為原創投稿,不代表檢驗醫學新媒體觀點。轉載時請註明來源及原創作者姓名和單位。
編輯:徐少卿 審校:而 東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