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複製的汪曾祺: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一百年前的今天,恰好是農曆正月十五。就在元宵節的燈火即將點亮的時分,江蘇高郵一戶姓汪的人家降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曾祺。

19歲時,這個叫汪曾祺的青年考進了西南聯大的中文系,並遇到了在此任教的恩師沈從文。此後,他的一生也都與文學相伴。

當代文學史上,像汪曾祺這樣的作家不多,他寫小說、寫散文、寫詩,還寫京劇——包括革命京劇。即使同樣多面的大有人在,卻都不及得上他的那種雅俗共賞。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最後一個士大夫,這話或許有些過於浪漫化,但他不在了,這般味道的人確實再也不見了。

汪曾祺的文字不宏大,也少有沉重,質樸自然,恬淡和暖。如今的審美趣味和閱讀需求,如此品相更是以一種錯位的契合而備受歡迎,所以比起生前,汪老的身後名恐怕更大幾分。但小清新的時代,大多不會也無法體味這些淡然文字背後的起落人生與冷暖世道。因此,想學汪曾祺幾乎是不可能的,學得了溫情脈脈,卻學不了看透人間,學得了平易從容,卻學不了榮辱不驚。

所以汪曾祺的獨特在於他的人生是無以複製的,縱使能夠原版拷貝也毫無可能塑造出一模一樣的性情與心境。所謂「文如其人」,汪曾祺的好在於他人品與文品的同樣淡泊,在於他對自己始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汪曾祺先生在虎坊橋居所自己的畫前

認識到的和沒有認識的自己

汪曾祺

作家需要評論家。作家需要認識自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是一個作家對自己為什麼寫,寫了什麼,怎麼寫的,往往不是那麼自覺的。經過評論家的點破,才會更清楚。作家認識自己,有幾宗好處。一是可以增加自信,我還是寫了一點東西的。二是可以比較清醒,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可以心平氣和,安分守己,不去和人搶行情,爭座位。更重要的,認識自己是為了超越自己,開拓自己,突破自己。我應該還能搞出一點新東西,不能就是這樣,磨道裡的驢,老圍著一個圈子轉。認識自己,是為了尋找還沒有認識的自己。

我大概算是一個現實主義的作家。我寫的小說的人和事大都是有一點影子的。有的小說,熟人看了,知道這寫的是誰。當然不會一點不走樣,總得有些想像和虛構。沒有想像和虛構,不成其為文學。紀曉嵐是反對小說中加入想像和虛構的。他以為小說裡所寫的必須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小說既述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

他很不贊成蒲松齡,他說:

今燕暱之詞,狎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見之。

蒲松齡的確喜歡寫狎之態,而且寫得很細微曲折,寫多了,令人生厭。但是把這些燕暱之詞、狎之態都去了,《聊齋》就剩不下多少東西了。這位紀老先生真是一個迂夫子,那樣的忠於見聞,還有什麼小說呢?因此他的《閱微草堂筆記》實在沒有多大看頭。不知道魯迅為什麼對此書評價甚高,以為「敘述復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想像和虛構的來源,還是生活。一是生活的積累,二是長時期的對生活的思考。接觸生活,具有偶然性。我寫作的題材幾乎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個作家發現生活裡的某種現象,有所觸動,感到其中的某種意義,便會儲存在記憶裡,可以作為想像的種子。我很同意一位法國心理學家的話:所謂想像,其實不過是記憶的重現與複合。完全沒有見過的東西,是無從憑空想像的。其次,更重要的是對生活的思索,長期的,斷斷續續的思索。井淘三遍吃好水。生活的意義不是一次淘得清的。我有些作品在記憶裡存放三四十年。好幾篇作品都是一再重寫過的。《求雨》的孩子是我在昆明街頭親見的,當時就很感動。他們敲著小鑼小鼓所唱的求雨歌:

小小兒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烏風暴雨一起來。

這不是任何一個作家所能編造得出來的。我曾經寫過一篇很短的東西,一篇散文詩,記錄了我的感受。前幾年我把它改寫成一篇小說,加了一個人物,望兒。這樣就更具體地表現了中國農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稼穡的艱難,他們用小小的心參與了農田作務,休戚相關。中國的農民從小就是農民,小農民。《職業》原來只寫了一個賣椒鹽餅子西洋糕的,這個孩子我是非常熟悉的。我改寫了幾次,始終不滿意。到第四次,我才想起先寫了文林街上六七種叫賣聲音,把「椒鹽餅子西洋糕」放在這樣背景前面,這樣就更蒼涼地使人感到人世多苦辛,而對這個孩子過早的失去自由,被職業所固定,感到更大的不平。思索,不是抽象的思索,而是帶著對生活的全部感悟,對生活的一角隅、一片段反覆審視,從而發現更深邃,更廣闊的意義。思索,始終離不開生活。

汪曾祺畫作

我是一個極其平常的人。我沒有什麼深奧獨特的思想。年輕時讀書很雜。大學時讀過尼採、叔本華。我比較喜歡叔本華。後來讀過一點薩特,趕時髦而已。我讀過一點子部書,有一陣對莊子很迷。但是我感興趣的是其文章,不是他的思想。我讀書總是這樣,隨意瀏覽,對於文章,較易吸收;對於內容,不大理會。

我大概受儒家思想影響比較大。一個中國人或多或少,總會接受一點儒家的影響。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的人,從《論語》裡可以看到一個很有性格的活生生的人。孔子編選了一部《詩經》(刪詩),究竟是為了什麼?我不認為「國風」和治國平天下有什麼關係。編選了這樣一部民歌總集,為後代留下這樣多的優美的抒情詩,是非常值得感謝的。「國風」到現在依然存在很大的影響,包括它的真純的感情和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形式。《詩經》對許多中國人的性格,產生很廣泛的、潛在的作用。「溫柔敦厚,詩之教也。」我就是在這樣的詩教裡長大的。我很奇怪,為什麼論孔子的學者從來不把孔子和《詩經》聯繫起來。

我的小說寫的都是普通人,平常事。因為我對這些人事熟悉。

頓覺眼前生意滿,

須知世上苦人多。

我對筆下的人物是充滿同情的。我的小說有一些是寫市民層的,我從小生活在一條街道上,接觸的便是這些小人物。但是我並不鄙薄他們,我從他們身上發現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於是我寫了淡泊一生的釣魚的醫生,「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的歲寒三友。我寫的人物,有一些是可笑的,但是連這些可笑處也是值得同情的,我對他們的嘲笑不能過於尖刻。我的小說大都帶有一點抒情色彩,因此,我曾自稱是一個通俗抒情詩人,稱我的現實主義為抒情現實主義。我的小說有一些優美的東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溫暖,但是我的小說沒有什麼深刻的東西。

現實主義在歷史上是和浪漫主義相對峙而言的。現代的現實主義的對立面是現代主義。在中國,所謂現代主義,沒有自己的東西,只是摹仿西方的現代主義。這沒有什麼不好。

我年輕時受過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也可以說是摹仿。後來不再摹仿了,因為摹仿不了。文化可以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但是一種文化就是一種文化,沒有辦法使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完全一樣。我在美國幾個博物館看了非洲雕塑,驚奇得不得了。都很怪,可是沒有一座不精美。我這才明白為什麼有人說法國現代藝術受了非洲藝術很大的影響。我又發現非洲人搞的那些奇怪的雕塑,在他們看來一點也不奇怪。他們以為雕塑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只能是這樣,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就是這樣。他們並沒有先有一個對事物的理智的、現實的認識,然後再去「變形」、扭曲、誇大、壓扁、拉長……

他們從對事物的認識到對事物的表現是一次完成的。他們表現的,就是他們所認識的。因此,我覺得法國的一些摹仿非洲的現代派藝術也是「假」的。法國人不是非洲人。我在幾個博物館看了一些西洋名畫的原作,也看了芝加哥、波士頓藝術館一些中國名畫,比如相傳宋徽宗摹張萱的搗練圖。我深深感到東方的——主要是中國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絕對不是一回事。

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審美意識完全不同。中國人插花有許多講究,瓶與花要配稱,橫斜欹側,得花之態。有時只有一截幹枝,開一朵鐵骨紅梅。這種趣味,西方人完全不懂。他們只是用一個玻璃瓶,亂鬨鬨地插了一大把顏色鮮麗的花。中國畫裡的折枝花卉,西方是沒有的。更不用說墨繪的蘭竹。畢卡索認為中國的書法是偉大的藝術,但是要叫他分別一下王羲之和王獻之,他一定說不出所以然。中國文學要全盤西化,搞出「真」現代派,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是中國人,你生活在中國文化的傳統裡,而這種傳統是那樣的悠久,那樣的無往而不在。你要擺脫它,是辦不到的。而且,為什麼要擺脫呢?

最最無法擺脫的是語言。一個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東西是語言。漢字和漢語不是一回事。中國的識字的人,與其說是用漢語思維,不如說用漢字思維。漢字是象形字。形聲字的形還是起很大作用。從木的和從水的字會產生不同的圖像。漢字又有平上去入,這是西方文字所沒有的。中國作家便是用這種古怪的文字寫作的,中國作家對於文字的感覺和西方作家很不相同。中國文字有一些十分獨特的東西,比如對仗、聲調。對仗,是隨時會遇到的。有人說某人用這個字,不用另一個意義相同的字,是「為聲俊耳」。聲「俊」不「俊」,外國人很難體會,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作家是不能不注意的。

上來就說:「首先我要問你一個你自己很難回答的問題:你認為你在中國文學裡的位置是什麼?」我想了一想,說:「我大概是一個文體家。」「文體家」原本不是一個褒詞。偉大的作家都不是文體家。這個概念近些年有些變化。現代小說多半很注重文體。過去把文體和內容是分開的,現在很多人認為是一回事。我是較早地意識到二者的一致性的。文體的基礎是語言。一個作家應該對語言充滿興趣,對語言很敏感,喜歡聽人說話。

蘇州有個老道士,在人家做道場,斜眼看見桌子下面有一雙釘靴,他不動聲色,在誦念的經文中加了幾句,念給小道士聽:

臺子底下,

有雙釘靴。

拿俚轉去,

落雨著著,

也是好格。

這種有板有眼,整整齊齊的語言,聽起來非常好笑。如果用平常的散文說出來,就毫無意思。我們應該留意:一句話這樣說就很有意思,那樣說就沒有意思。其次要讀一點古文。「熟讀唐詩三百首」,還是學詩的好辦法。我們作文(寫小說式散文)的時候,在寫法上常常會受古人的某一篇或某幾篇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老舍的《火車》寫火車著火後的火勢,寫得那樣鋪張,沒有若干篇古文爛熟胸中,是辦不到的。我寫了一篇散文《天山行色》,開頭第一句:

所謂南山者,是一片塔松林。

我自己知道,這樣的突兀的句法是從龔定庵的《說居庸關》那裡來的。《說居庸關》的第一句是:

居庸關者,古之談守者之言也。

這樣的開頭,就決定這篇長達一萬七千字的散文,處處有點龔定庵的影子,這篇散文可以說是龔定庵體。文體的形成和一個作家的文化修養是有關係的。文學和其他文化現象是相通的。作家應該讀一點畫,懂得書法。中國的書法是純粹抽象的藝術,但絕對是藝術。書法有各種書體,有很多家,這些又是非常具體的,可以感覺的。中國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寫得很好的。李白的字不一定可靠。杜牧的字寫得很好。蘇軾、秦觀、陸遊、範成大的字都寫得很好。宋人文人裡字寫得差一點的只有司馬光,不過他寫的方方正正的楷書也另有一種味道,不俗氣。現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寫好毛筆字,但是要能欣賞書法。我雖不善書,「知書莫若我」,經常看看書法,尤其是行草,對於行文的內在氣韻,是很有好處的。

我是主張「回到民族傳統」的,但是並不拒絕外來的影響。我多少讀了一點翻譯作品,不能不受影響,包括思維、語言、文體。我的這篇發言的題目,是用漢字寫的,但實在不大像一句中國話。我找不到更恰當的語言表達我要說的意思。

我是沈從文先生的學生,有人問我究竟從沈先生那裡繼承了什麼。很難說是繼承,只能說我願意向沈先生學習什麼。沈先生逝世後,在他的告別讀者和親友的儀式上,有一位新華社記者問我對沈先生的看法。在那種場合下,不遑深思,我只說了兩點。一、沈先生是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二、他是我見到的真正淡泊的作家,這種淡泊不僅是一種「人」的品德,而且是一種「人」的境界。沈先生是愛中國的,愛得很深。我也是愛我們這個國的。「兒不嫌母醜,狗不厭家貧。」中國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它是我的國家。正如沈先生所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喪失信心。

我沒有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我並不反對荒謬感、失落感、孤獨感,但是我覺得我們這樣的社會,不具備產生這樣多的感的條件。如果為了贏得讀者,故意去表現本來沒有,或者有也不多的荒謬感、失落感和孤獨感,我以為不僅是不負責任,而且是不道德的。文學,應該使人獲得生活的信心。淡泊,是人品,也是文品。一個甘於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搶行情,爭座位;才能真誠地寫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那點生活,不耍花招,不欺騙讀者。至於文學上我從沈先生繼承了什麼,還是讓評論家去論說吧。我自己不好說,也說不好。

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六日

載一九八九年第一期《北京文學》

《人間草木》/汪曾祺/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7

相關焦點

  • 汪曾祺曾自創"塞餡回鍋油條" 自稱比炸春卷味道好
    汪曾祺是文學大師,也是美食大師。  汪曾祺生性淡泊,不慕虛榮,但卻對生活滿懷熱愛。寫字、畫畫、做飯是他的三大愛好。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特別的嗜好——愛逛菜市場。他慢慢地散著步走向菜市場,那些新鮮水嫩、挨挨擠擠的瓜果蔬菜,讓他感到一種「生之喜悅」。在他看來,買菜就像寫文章一樣,也需要構思。得先看看有什麼菜,才能決定如何配菜,如何做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來。
  • 第221本書|汪曾祺是熱愛生活的人,也是最高段位的生活家美食家
    汪曾祺先生《人間滋味》這本書,是對日常生活,特別是吃這一現象的高度縮影和藝術升華。我們的日子平凡而寧靜,唯有吃是頓頓少不了,天天離不開的。不過,怎麼吃?怎麼去寫?卻也是有學問的。大概因為生活所逼,鄉野村夫只想著趕緊把到嘴的食物吞咽下去,好早點轉化為力氣掙錢;而文化人,特別是熱愛生活的人卻不並著急,他們會把吃的過程拉長、攤平、揉碎,感受蔥花、酸甜、粗細、鮮美的滋味。
  • 我們怎麼編《汪曾祺全集》| 紀念汪曾祺誕辰一百周年
    © Meghan Boody原以為編輯《汪曾祺全集》很簡單。此前北師大版《汪曾祺全集》,主編鄧九平,也是很有名的編輯家,編了很多好書。我們出版社對品質、對《全集》怎麼出是有自己的一定之規,有傳承的,本著對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負責,也是對讀者負責,我們覺得重新來做。之前做的工作算是先摸底,之後開始重做。重做的話我們出版社肯定會有一些損失,之前工作白做不說,原來以為只是小修小補,現在變成重新編一套《汪曾祺全集》,工作量一下擴大好多倍,任務變得非常重。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他絕大部分小說,寫的都是故居周圍1公裡內人和事,這也是一個小孩子的主要活動範圍,因為他寫的都是記憶中的高郵。汪曾祺小說裡寫過,竺家巷口原本應該有兩家茶館。西邊是如意樓,東邊是得意樓。如今都已不復存在,得意樓已經拆除,而如意樓則變成了賣手抓餅的小店。舊日高郵城圖景 朱瑞庭 繪汪家在高郵城裡有兩家藥店,一家萬全堂在北大街,一家保全堂在東大街。
  • 被忽略的汪曾祺的一生
    汪朗從房間裡走出,他今年69歲,頭髮漸白,說話的時候,眉眼像極了他的父親汪曾祺。今年是汪曾祺的百年誕辰,他比以往更忙碌。我們見面的那個周六,他要趕往高郵,參加會議、拍紀錄片,沒有多少休息的時間。他像汪曾祺一樣溫和,不慍不怒,服從安排。汪曾祺紀念館開幕那天,輪到汪朗講話,他蹦著上臺,遇人就笑,很頑皮的笑容。
  • 汪曾祺:水母
    雖然河伯也是水神,他是男的,但他慣會興風作浪,時常跟人們搗亂,不是好神,可以另當別論。我在南方就很少看到過水母宮。南方多的是龍王廟。因為南方是水鄉,不缺水,倒是常常要大水為災,故多建龍王廟,讓龍王來把水「治」住。水母娘娘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女神。中國的女神的形象大都是一些貴婦人。神是人按照自己的樣子創造出來的。女神該是什麼樣子呢?
  • 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揭曉
    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的評選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旨在繼承和發揚汪曾祺的文學遺產,致力於短篇小說的文體探索,通過獎勵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學事業繁榮發展。
  • 汪曾祺趕上了昆明的戲劇高潮
    201 話劇是汪曾祺大學期間熱衷參加的文藝活動之一,他至少參加過兩個劇團。此時汪曾祺正在等待聯大錄取。 205 1942年6月,汪曾祺所屬的青年劇社也排演了《野玫瑰》,演出三天——這算是汪曾祺青年時期與富順(陳銓是富順人)的唯一交集?
  • 網友:人品太好!
    這兩點是原創寫手們最深惡痛絕,也是最無可奈何的。其中網絡盜版問題一直是屢禁不止,因為網文太容易被盜版了,就像吃飯喝水一樣。不過現在的網絡大環境比起很多年前要好上太多了,那時候不要提網絡上的盜版電子書,就連盜版實體書都可以在街頭巷尾的地攤上找到。這也直接導致有很多優秀的寫手沒能存活下來,寫出來的心血爛大街,一點兒收益都沒有,任誰也無法接受吧。
  • 清水混凝土案例—汪曾祺紀念館
    汪曾祺紀念館文化特色街區位於京杭大運河邊的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高郵市。使用現澆清水混凝土建材肌理,基地周邊的老街和巷弄,縱橫交錯,緻密甚至有些擁擠的尺度構成了中國傳統城市中樸實而鮮活的煙火氣息。現場保留材料細部清水混凝土樣板牆汪曾祺紀念館文化特色街區,從街區布局到紀念館設計,從空間構成到材料與細部表達,都試圖「貼近」汪曾祺,「貼近」高郵古城,用汪老的話說,「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於平淡,納外來於傳統,不今不古,不中不西。」這也是建築一般都使用清水混凝土材料的原因,它簡約質樸、自然莊重又不失大氣。
  • 《汪曾祺別集》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在京舉行
    汪曾祺別集》主編汪朗等與會,著名作家莫言、阿來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孫鬱等發來祝賀視頻。現場舉辦了簡短而隆重的揭幕儀式,鐵凝、李敬澤、鮑洪俊、汪朗為《汪曾祺別集》套裝揭開紅綢,首次向讀者展現了《汪曾祺別集》(全20卷)的完整面貌。圖:鐵凝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代表中國現代文學館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用「如同冬日正午的陽光那樣一種溫暖的愛」來形容幾代讀者對汪曾祺先生的愛。「我還不願意用熱愛這樣的詞,熱愛需要充分的熱度,像炎夏一樣的熱度才叫熱愛。
  • 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
    如果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是汪曾祺,那麼大多數人恐怕都會認為答案必定是「隨遇而安」。這四個字也是他膾炙人口的名篇《隨遇而安》的標題。誠然,這位「老頭兒」的形象已然在廣大讀者心目中定型。質樸平易的文字,猶如林蔭下靜靜的溪流般脈脈有情,仿佛筆端流淌出的不是墨汁,而是暖人肺腑的溫熱雞湯。
  • 8年12卷《汪曾祺全集》出版
    原標題:8年12卷《汪曾祺全集》出版汪曾祺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長期以來較為分散,給學術研究和讀者閱讀帶來不便。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歷時8年編輯的《汪曾祺全集》出版,彌補了這一缺憾。該全集收入迄今為止發現的汪曾祺全部文學作品以及書信、題跋等日常文書,共分12卷,包括小說3卷、散文3卷、戲劇2卷、談藝2卷、詩歌及雜著1卷、書信1卷,並附年表,共400餘萬字。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鬱認為:「魯迅之後,一個作家的作品可以反覆閱讀的並不多,有的作家只有一部兩部或者一篇兩篇能反覆讀,但是汪曾祺幾乎所有文字都可以反覆閱讀,所以在我心中《汪曾祺全集》的分量很重。
  • |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揭曉
    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終評會2019年12月29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和高郵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在高郵揭曉。本屆汪曾祺文學獎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作家出版社社長吳義勤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汪曾祺是中國當代文學具有標誌性的作家,他的很多小說,都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經典。舉辦汪曾祺文學獎,就是要把他的作品、他的風格,推介給更多的讀者,同時激發當代短篇小說的創新活力。另一方面,也吸引更多的中國當代作家關注高郵的文化建設,拓寬當地的文學和文化視野。
  • 汪曾祺筆下的美食,生動到肚餓!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老先生對現代文學的造詣可是如火純青,我很喜歡讀汪老寫的散文,生動形象,很有意思。(推薦朋友們可以看看汪老的《露水》)而且汪老對美食的見解也是非常的獨到,我摘抄整理了一下,給大家欣賞一下汪曾祺作家筆下的美食。馬鈴薯下午,畫馬鈴薯的葉子。
  • 書評| 讀汪曾祺的第七年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大概是大學一年級時第一次正兒八經接觸汪曾祺。所以,我很理解不愛汪曾祺小說的讀者。因為他的小說就是這樣,不迎合,不刻意,不勉強,各自持有各自的小樂趣,如此正好。胸中的種種不平皆能解開汪曾祺的小說用今天的話說起來,第一大觀感,可謂「淡定」。讀完他寫的故事了,總覺得胸中的種種不平,皆能解開。淡是他傳達出的味道,也是他看世事的方式。
  • 汪曾祺:直到餓死,奶奶都沒捨得吃一口玻璃瓶裡的黃油
    但是每個看過的人都會被汪曾祺寫下的那句「奶奶不是一下子餓死的,是一點點餓死的。」刺痛心角,一時難以呼吸。《黃油烙餅》蕭勝三歲時就回了老家,和奶奶生活,一直到8歲。他的奶奶就像最常見的鄉下婦人,有個大嗓門,喊起來半個田的人都能聽到。會幹活,不止是農活,還會製衣服,用一些碎布料拼在一起。所以蕭勝穿的衣服都是一道道的,五顏六色。
  • 汪曾祺:我的小說裡迴響著歸有光的餘韻
    汪曾祺的小說是散文化小說的代表。他一直認為短篇小說應該有一點散文詩的成分,堅信這兩種文體的「分界處只有一道籬笆,並無牆壁」。考察汪曾祺小說散文化傾向的成因,沈從文的影響自不必說,中國文學傳統特別是明代歸有光的影響很大。汪曾祺在其《小傳》裡明言:「中國的古代作家裡,我喜愛明代的歸有光。」
  • 汪曾祺:一個人要興旺發達,得有那麼一點精氣神
    汪曾祺便是後者,習慣深夜在圖書館讀書,一讀就是一宿。深夜讀汪曾祺的我,常常會有「晚上燈下讀書,不知身在何世」的穿越感。 老實說,我愛極了讀汪曾祺的這種感覺。作家凹凸也曾說:「我愛讀汪曾祺到了這般情形:長官不待見我的時候,讀兩頁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見不待見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時候,讀兩頁汪曾祺,便心地釋然,任性由他。」
  • 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揭曉,莫言、畢飛宇等獲獎
    現代快報訊(記者 鄭文靜)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近日在高郵揭曉。由國內著名評論家組成的終評委經過熱烈討論和現場投票,最終評選出莫言的《等待摩西》等 8 部作品獲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汪曾祺文學獎的評選旨在繼承和發揚汪曾祺的文學遺產,致力於短篇小說的文體探索,通過獎勵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的優秀作品,進一步推動中國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評選活動由江蘇省作家協會和高郵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於今年六月啟動,評選範圍為 2017 一 2018 年度國內公開發行的報刊所載短篇小說,經提名委員會提名,複評委員會評審,最後由終評會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