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收集的是四十年代後期,根據我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我當時在大學裡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接觸的機會,探索一些我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我借「鄉村社會學」這講臺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是一面探討一面講的,所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我敢於在講臺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盤託出在青年人面前,我並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而主要是引導學生敢於向未知的領域進軍。
當我們看到《鄉土中國》在雛形上是這樣一個存在會作何感想,想必在心靈上會受到很大觸動吧。因為費孝通這種開放式教學、他那「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以及因此而帶動起來的自由、活躍的課堂氣氛。
這樣的課堂當真令人嚮往。真希望在我們的大學裡能多些這樣的教授這樣的課堂,從而成就更多思維活躍、積極自主的青年人才。
那麼,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和學生們都探討了哪些內容,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又有哪些是我們所不熟知?且讓我們走進書中。
《鄉土中國》全書系當時的十四堂講義,分別是鄉土本色、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差序格局、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別、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
011、鄉下人的土氣:鄉土本色與文字下鄉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而土頭土腦的鄉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
在這裡,作者首先提到鄉下人的土氣: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有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的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方法。
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裡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下人,而在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遊牧的人逐水草而居,工人擇工作的單位而居,為農人的土地移動不得、莊稼移動不得,所以,種地的人像是黏著在土地上,更像是將半個身子插入了土裡一般。
並且,靠農業為生的人大多將土地一代代傳下去,幾代人不移動地方,不變更生產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穿用度幾乎全都來源於土地,過著完全自給自足的日子。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其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即便是在區域間人們的接觸也少,各自有保持孤立的社會圈子。這便是鄉土中國的本色。
除了土氣之外,還有「愚」同樣也是鄉下人的特點。鄉下人在城裡人眼裡是「愚」的,之所以「愚」排除了沒見過多少世面的因素外,便是沒有文化,也就是所謂的「文盲」。由此也就出現了「文字下鄉」。然,作者卻是從空間格局與時間格局兩方面論證了當時的鄉土中國沒有文字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