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更換新式火炮,李鴻章申請資金,戶部:知道了,不過沒錢
甲午海戰前,大清的海軍實力非常可觀,僅北洋艦隊的噸位就位列亞洲第一,還不包括南洋水師、福建水師的艦艇。但甲午一戰,噸位列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卻全軍覆沒,極大地影響力中國近代歷史進程。
其實,早在甲午海戰之前,清政府的內鬥就已經很激烈了,主要表現在以李鴻章、翁同龢為代表的「後黨」和「帝黨」之爭上。
1894年,中國農曆甲午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為表孝心,光緒責成內務府和禮部具體操辦,而此時光緒的老師翁同龢執掌戶部,自然責無旁貸。
就在翁同龢賣力地籌錢為慈禧辦生日慶典時,北洋大臣李鴻章提交了一份資金申請,目的是要為北洋艦隊更換新式火炮。
李鴻章的申請遞交後,僅獲得了戶部「知道了」的硃批,便無下文。北洋艦隊更換新式火炮的計劃落空了。後來,北洋艦隊及李鴻章多次申請購置新式武器,均被戶部搪塞或置之不理,艦隊武器的老化陳舊,為日後海戰失利埋下伏筆。
戶部屢次拒絕李鴻章的購置請求,並不是因為慈禧過壽花了北洋艦隊的銀子,而是因為翁同龢跟李鴻章之間有「恩怨」。於公,以李鴻章為代表的「太后集團」和以翁同龢為代表的「皇上集團」政見相左;於私,李鴻章參倒流放了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氣死其老父翁心存。所以,兩人的恩怨,於公於私,都沒有調解的可能。
為了徹底掃除擊敗政敵、掃除光緒親政的障礙、為父兄報仇,翁同龢找一切機會想扳倒李鴻章。
於是出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平時聲稱加強軍備的李鴻章主和,依靠列強外交調停;而不管軍務不懂兵的翁同龢堅決主戰。李鴻章主和,是因為知道清軍沒有戰鬥力,並無打勝仗的把握。
翁同龢之所以主戰,也並不是為了民族利益,其真正目的只是借開戰削弱對手李鴻章的實力,並且幫助光緒奪回朝廷大權。
從某種意義上講,甲午之敗並不是敗在戰場,而是敗在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