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清朝到底訓練了多少新式軍隊,不僅只有北洋新軍

2020-12-03 多邊形的歷史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這次戰爭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最後籤訂了《馬關條約》。戰爭結束後,朝野上下一片震動,沒有人想到清朝能被日本打敗。清朝也在這次戰爭中看到自己軍隊的不足,所以決定訓練新軍。我們熟知的北洋新軍就是在這之後訓練的。不過清朝當時訓練的軍隊遠遠不止北洋新軍,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超出我們想像。

定武軍

甲午戰爭剛剛失敗,李鴻章的淮軍要員胡燏棻就要求訓練新軍。在李鴻章和朝廷的支持下,1894年12月,清政府派胡燏棻到天津馬廠編練新軍,後移小站,共編十個營4700餘人,並聘請德國教官,名為定武軍。這支軍隊規模雖小而步、騎、炮、工俱全。軍隊人數為4750人,這些兵士都先後由天津、山東各地招募而來,用西法教練。這是清朝第一次用西方方式訓練陸軍。

1895年12月,袁世凱接管定武軍,改稱「新建陸軍」。這支軍隊開始歸袁世凱管轄了。北洋軍閥中的很多要員之前都是這支軍隊裡面的。比如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等都曾在此新軍中任職。

自強軍

在胡燏棻創辦定武軍的同時,南方的張之洞也在創辦新軍。其實,清朝當時的內政還是很有意思的。當年創辦北洋水師的時候,還同時創辦了南洋水師。現在創辦定武軍的同時,還創辦了自強軍,不知道是同時實驗,還是為了互相牽制。

1895年12月2日,張之洞向清廷遞上了《選募新軍創練洋操折》,將自強軍開辦情形專案具奏。自強軍悉仿德制,駐防江南,對開化社會風氣、加強防務起過積極作用,帶有濃厚的"禦侮"愛國色彩,是中國近代新式陸軍的開端。自強軍仿德國營制,設步隊八營、馬隊兩營、炮隊兩營、工程隊一營。步隊每營250人分為3哨,馬隊每營180騎分為3哨,炮隊每營200人分為4哨,工程隊1營100人,醫官、獸醫、槍匠、夥夫、馬夫等另備。全軍兵士額2860名,士兵挑選十六歲以上,二十歲以下,身體健壯且無劣跡者,皆從江蘇、安徽兩省農村招募,年餉40餘萬兩。人數相對比較少。不過自強軍共聘德國軍官32人,不僅擔任訓練教官,且掌營、哨兩級指揮實權。可以說,全面仿製德國。

1896年2月劉坤一回兩江總督本任,張之洞調湖廣總督本任,自強軍由劉坤一接辦。1896年8月,全軍移駐吳淞,原吳淞駐軍移扎獅子林炮臺,騰出營地操場,供自強軍訓練。1901年9月清廷下旨命自強軍「將親兵一哨仍留下」外,「所有馬步炮各營借原領軍械等項」調往山東,「交袁世凱酌量分布和訓練」,併入袁世凱的武衛右軍。此時的自強軍也落入了袁世凱的手裡。

武衛右軍

「戊戌政變」後,清政府令榮祿節制各軍。11月,榮祿編成武衛軍,改袁世凱所部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第二年,袁世凱率武衛右軍7000人赴山東鎮壓義和團,將部隊主力部署在青州、濰縣一線。袁世凱就任山東巡撫後,將山東舊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進一步擴大了實力。

可以看出來,這支軍隊出現之後,幾乎一直都是袁世凱統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時候,這支軍隊又被袁世凱帶到了京城。

這是甲午戰後,清朝訓練的三支軍隊。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定武軍後來被袁世凱掌握了。武衛右軍在榮祿去世後也被袁世凱掌握了,這兩支軍隊是北洋軍的前身。而南方的自強軍,由於一直更換統帥,沒有後臺,最後也被袁世凱兼併了。清朝在當時訓練的主要新軍都被袁世凱掌握。也難怪袁世凱後來能掌握清朝大權,光是掌握軍權這一點,其他人也無法和他相比。

相關焦點

  • 袁世凱本是為清廷編練北洋新軍,北洋新軍為何成為效忠他的軍隊?
    這支軍隊便是北洋新軍,袁世凱本就是有野心之人,他利用訓練新軍之際,將北洋新軍變成自己軍隊,那他是如何讓北洋新軍成為自己私人部隊呢?袁世凱練兵原因:甲午戰爭期間,袁世凱前往遼東協辦後勤。期間,袁世凱見清軍潰敗慘狀,認為舊式軍隊必須淘汰,大清必須要建立新式陸軍,才能讓國家逐步富強起來。甲午戰爭結束後,袁世凱便給負責編練新軍李鴻藻、翁同龢、榮祿等人多加拜訪及上書,分析甲午兵敗原因,提出重新新式軍隊,李鴻藻、翁同龢、榮祿等人對他的建議很贊同,便將他推薦給朝廷。
  • 袁世凱的北洋六鎮有多少人,那些北洋軍閥的軍隊編制是怎麼回事?
    日本軍隊在編制上非常獨特,從上到下分為了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等等。在甲午戰爭和庚子戰爭中,清朝一敗塗地,那種傳統的綠營和滿洲八旗已經無法再作戰。近代崛起的湘軍和淮軍,也在戰爭中損失慘重。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清朝決定訓練新軍。
  • 袁世凱怎樣把北洋變成自己的工具,湖北新軍成清朝掘墓者
    「新軍」兩大勢力之北洋新軍袁世凱的「新軍」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主要是在政治上、對內戰影響上、軍事發展上的影響,他的「新軍」在西方武器的使用和德日訓練方式上的學習。綜合起來就是:武器新、訓練方法新。這些都對日後我國的軍事力量改革提供了借鑑。
  • 北洋軍下轄6鎮,戰鬥力強悍,一個鎮到底擁有多少軍隊?
    認真的說,這一階段的編制最複雜,因為與傳統的古代編制不一樣,與近現代軍隊的編制也不一樣。那麼,當時的北洋軍到底採用了什麼標準的編制,與西方各國軍隊的編制有什麼不同呢?認真的說,北洋軍的編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軍隊的編制,因此,兩支軍隊的編制很相似。
  • 舊時代的中國軍隊,北洋軍閥時期,到底採用了什麼編制?
    在各種反映舊時代的影視劇中,我國軍隊的編制比較混亂。例如出現了師長、旅長等常見的官職,但同時出現了標統、協統等不常見的官職。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從清朝末期到軍閥混戰時代,軍隊到底採用了什麼類型的編制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袁世凱被罷官,北洋新軍為何依舊誓死追隨?難道只因他是創立者?
    提起袁世凱,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竊取革命果實的大盜,殊不知如果當年袁世凱下令平亂,估計清朝還能再活幾年。作為當時最有權勢的人,袁世凱逼清帝退位,不流血就改朝換代,堪稱歷史第一人,如此何來竊取果實一說?由於攝政王忌憚袁世凱,所以上臺後就將其免去官職,然後趕回了老家。但是北洋新軍卻表示,要誓死效忠於袁世凱。這種部隊誓死效忠主帥的行為,在古代是大忌。不過如果沒有袁世凱,也就沒有這隻北洋新軍。八國聯軍侵華之後,袁世凱從山東巡撫升任為練兵大臣,在保定訓練新軍,這就是北洋新軍的前身。
  • 清政府最後的掙扎,創造了他自己的掘墓人——清末新軍
    甲午海戰之後,清政府大夢初醒,終於認識到只有新的軍隊才可以守住江山;不僅朝廷如此,各地的官僚也加緊訓練新兵,提升實力。在這之中,袁世凱代表的北洋新軍和張之洞代表的湖北新軍,在這一時期實力大增,已成為不可以忽視的力量。
  • 浙江軍閥控制2個省,兒子在上海非常狂,到底有多少兵力?
    那麼,盧永祥到底擁有多少軍隊做後盾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浙江軍閥的兵力問題?清朝的軍隊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屬於清朝軍隊的主力作戰力量,分為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八旗軍的總兵力有20多萬,駐紮在全國主要城市。但八旗軍的數量太少,在清朝入關以後,依靠區區20萬八旗軍,根本無法管理全國各省份。因此,又出現了綠營軍。綠營軍是清朝入關以後、明朝投降部隊組成的武裝力量,由於採用了綠色的軍旗,因此被稱為綠營軍。
  • 清朝為什麼控制不了新軍
    朝廷之所以控制不了新軍,一方面是制度的問題,清朝編練的新軍從編制到武器全部採用歐洲軍隊的標準,尤其是德國軍隊,但是清朝對新軍的管理仍然是傳統衙門,沒有相應的改造軍事指揮系統,對新軍的管理主要依靠統兵將領,這樣就會出現只知有將軍而不知有國家的局面,典型代表就是袁世凱的北洋軍,武昌起義時朝廷命令蔭昌帶北洋軍平叛,蔭昌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
  • 北洋新軍從起步到衰亡:大清國運與袁世凱稱帝的歷史縮影
    1905-1916年,北洋軍從起步到極盛時期北洋起家的老底子就是北洋六鎮(師),大約在1905年左右編制訓練完畢,六個鎮(師)共計約7萬人,是當時中國(清朝)最強大的軍隊,被清政府視為看家的底牌,這6個鎮中,袁世凱力量雖然最大,但是並不能一手遮天,比如第一鎮的統領(師長)是滿族人鳳山。
  • 大清朝編練的最後一支新軍,為何調轉槍頭指向自己?
    甲午之戰,清軍大敗,清朝傾全國之力建設的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清政府內外交困,亟需訓練一支強大的武裝,以維特自已統治。正是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走馬上任,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他選定天津以南七十裡的小站,利用原淮軍營房。
  • 北洋新軍:軍閥搖籃(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7)
    袁世凱把北洋新軍打造成了其「私人軍隊」是傳統觀點,近些年也有反對意見。下面咱們就簡單分析一下。首先,北洋新軍確實不同於以往的湘淮軍,這是確定無疑的。北洋新軍兵與兵、兵與將、將與帥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是省份、地域、鄉誼和宗親關係,其來源要廣泛複雜得多;北洋新軍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朝廷,而不是將帥在地方自行籌集。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建立的新軍為何失控,不是起義就是逼宮
    首先,此時的清朝統治階層人才凋零慈禧太后雖然是權力鬥爭的頂尖高手,但其治國理政的才能卻非常有限,加之過分關注個人權利、貪圖享樂,因此一向被各階層人民所詬病。其次,編練新軍的過程過於急躁。20世紀最初的10年,清政府對外連續遭遇對外戰爭的失敗,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被一向看不起的日本所擊敗,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毀於一旦;對內既有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發動的變法維新活動,又有孫中山等革命者接二連三發動武裝起義,早已風雨飄搖。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
  • 清朝滅亡前的新軍罕見上色照:穿現代軍裝留辮子,還有山西閻錫山
    進入20世紀苟延殘喘的滿清政府為了維持統治在半殖民地的背景下開始所謂莫清末新政,其中對後來中國歷史影響最為重要的清末改革就是清末軍隊改革,出現的清末新軍最後影響中國幾十年。圖為清末新軍。1905年當年清廷下旨,改變原來的綠營和南北洋海軍,建立新軍。其中以袁世凱練兵,造就了清末新軍主力,因為當時袁軍大本營在北洋大本營天津,因此這些新軍也被稱為北洋新軍,後來成為北洋軍閥。新軍改革最顯著特徵就是軍服改革,1905年頒定新軍服制是清末軍事改革的一個起點。
  • 新軍:清朝廷自養的掘墓人(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6)
    袁接手後,又派員去山東、河南、安徽及錦州、新民等地招募新兵2550人,將小站新軍擴編至7300人。1894年11月2日,湖廣總督張之洞調任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到任後,立即對轄地的軍隊和防務進行了巡閱。因此,必須徹底拋棄而編練新軍。新軍之所以為新,就必須採用「西法」訓練調教。聽說漢納根在天津閒住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把他調到南京幫助自己編練新軍。後考慮漢納根這個人好誇誇其談,且不聽約束而放棄。他的計劃是以德國陸軍為學習對象,聘請有經驗的德國軍事人才為教習。
  • 奉系軍閥下轄6個軍團,控制了10個省,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奉系軍閥的勢力這麼大,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分階段聊聊奉系軍閥的問題。首先,我們聊聊近現代歷史上軍閥混戰的局面。17世紀中期,東北崛起的清朝入關以後,在10多年的時間裡,逐步消滅了南明政權和農民軍勢力,確立了對各地區的統治。
  • 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朝,袁世凱如何把大清的新軍變成袁家軍
    因為北洋軍的實力,因為袁世凱是北洋軍的核心,袁世凱一共編練北洋六鎮75000人,佔到清廷所練新軍數量的44%,這支軍隊可以說是當時清廷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袁世凱正也是憑著手中的這六鎮兵力,才可以要挾大清和革命黨。袁世凱一出山北洋軍馮國璋就打下來武漢三鎮的兩鎮,武昌起義的革命軍岌岌可危。馮國璋太急躁,袁世凱又換上段祺瑞不緊不慢和革命軍和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