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飼養、繁育實踐知識,敬請大家關注!
不管是水產養殖、還是使用魚池、地缸、普通的魚缸來飼養觀賞魚,過濾問題一定是重中之重的,很多魚友會把魚缸的水循環多少次,作為過濾循環效果好壞的主要指標。
這個問題不能說不正確,至少我們也要有個基本的參考值,比如說每小時水體循環五六次,尤其是飼養中大型或者密度較大的觀賞魚。
但是,如果我們不去考慮物理過濾的有效性,以及濾材的多少,它們能不能夠徹底阻擋雜質和生成有益菌,那麼,魚缸的水流循環次數再多,那不還是怎麼上去、怎麼下來?
這樣又有什麼作用呢?只是能夠幫助魚缸增加點含氧量罷了,已經就失去了過濾的意義。
循環過濾,或者說過濾循環,主要強調的是二者缺一不可,不是說只有循環不要過濾,那就是一個合格的魚缸循環過濾系統的。
經常會看到一些魚友的魚缸,比如說一個陶瓷缸,我們飼養的金魚甚至於錦鯉,飼養的密度已經很大,為了絕對的美觀效果,我們會採用一個小竹筒,裡面有的加點濾棉,有的乾脆就是為了好看,裡面啥也沒有,也能美其名曰:魚缸過濾系統。
很多的新魚友,總是以為所謂的過濾,不就是讓魚缸的水流動起來嗎,那就算是過濾了?
這種情況其實有很多,特別是一些造型別致的異性魚缸、小型魚缸、球型魚缸,就是一種單純的水循環,在魚缸的假山背後、安裝一個水泵完事,還有那種流沙過濾,給人一種純粹瀑布流水的感覺,確實是欣賞效果極佳,但是過濾效果呢?
過濾系統又在哪裡?魚缸的糞便和雜質,既不能有效排除,又不能有效分解,那麼,即使在循環著,我們的所謂水泵流量,選擇多少倍、多少倍的,它的作用何在呢?
魚缸的過濾系統一定是既要清除又要培菌的,也就是所謂的物理和生化過濾同在,這是最好的一種設計模式。
在此基礎之上,相對應我們的飼養密度和投餵量,以及水體大小,還有我們的時間和精力,也就是換水量,再去把上述的過濾系統予以刪減或者添加。
有機物不除,魚缸裡的各種垃圾就會不斷沉積,最後各種有毒物質根本無法代謝出來,之後觀賞魚就會患病或者中毒,這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兩點基本要求。
其實,哪怕是幾個簡單的整理箱摞起來,加上適當的濾棉和濾材,讓水流自上而下的緩慢流動,最終也能及其有效的阻擋住魚缸的雜物,這是最為簡單而又實用的過濾形式。
目前來看,滴流過濾的效果相當不錯,在某些情況下,遠遠優於其他過濾形式,甚至於會優於某些調理不好的下濾系統。
就是因為滴流過濾的水流方向是自上而下,而且又是多層相結合,魚缸的水流不管如何流動,必定要全部經過濾棉和濾材,所有的雜質都可以被有效攔截,不會有一丁點的浪費。
因此來說,這個過濾效果首先就提升上來了,之後還要很多的生化濾材作為培菌使用,只是在美觀程度上,可能不太漂亮,但是,對於新手來說卻很好,至少不必過於調理,如果濾棉溢流,很快我們就能發現,必須去整改。
其實呢,除了滴流以外,其他的任何一種過濾形式都會有其優缺點的,利用好了都是一樣的使用效果。
但是,有些魚友根本不去善於觀察,以為流量擺在那裡,濾棉濾材也有,就是萬事大吉。
近期發現,很多魚友下濾魚缸的濾材根本沒有填滿,濾棉同時又溢流嚴重,之後的水流順著濾材的上部直接流走,在流速極大的情況下,可以有效沉澱在濾材上的雜質也很少,所以說,魚缸的水質永遠也不會好,這就是最終的原因所在。
還有一些魚友使用的陶瓷環,都是袋裝的,就是一袋袋的在濾槽中簡單摞起來,根本沒有達到一定的水位高,這個過濾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肯定不會好的。
我一直強調,由於下濾魚缸的水流過快,很多情況下我們無法去有效調整,因此在濾棉後方的過濾倉,最好是添置比較細密的濾材,比如陶瓷環、珊瑚沙之類的,雖然雜亂無章,但是細密度足夠,可以有效阻擋雜質,為後方的細菌屋澄清水質,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培菌。
之後的水泵倉才有可能根本看不到任何的雜物,進入魚缸的水質才可以得到有效地保證。
魚缸的過濾系統無論如何變化,一定是萬變不離其中,正如我的一個普通小外掛,裡面的濾棉已經潰爛,那就換上生化棉又能如何?
主要目的,阻擋雜質做到了,也就可以了,而且使用時間還可以相對延長,怎麼用它不是用呢?
非要去分清個白棉、生化棉還有生化濾材,非要去把每一種濾材研究的多麼透徹,其實完全沒有這個必要,有些情況下,是因為過濾形式的不同,飼養密度的不同,需要分層次鋪設和清理,因此才會使用到白棉、生化棉以及其他濾材。
有些時候,飼養點小型觀賞魚,密度也不大,完全可以直接生化棉的,還有什麼兩樣嗎?
由於時間關係,不可能把這些情況一一詳細說明各種細微區別,這些東西全靠我們自己的個人實踐和感悟。
其實一句話就應該把此問題了結,那就是水流呼嘯著和濾棉、濾材擦肩而過,什麼魚缸水質也不會好的。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