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讓展覽更有意思的職業,許多人為理想而來,因現實而離開

2021-01-08 界面新聞

在展覽持續了半年了之後,直到11月30日的展期最後一天,深圳歡樂海岸的「teamLab:花舞森林與未來遊樂園」門前排隊等候入場的觀眾仍然繞滿了整個等候區。這個由日本的teamLab團隊用聲光多媒體營造的聲光世界已經在上海和北京先後展出,最新一站則是杭州。對於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說,teamLab帶來的體驗是新鮮的,奇幻的視覺效果讓這場展覽頻繁出現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裡。

「去看個展」已經和「去喝個下午茶」、「去看個電影」一樣,在人們的生活裡顯得越來越重要。人們開始主動去獲取和展覽有關的信息,而在展覽中起關鍵作用的「策展人」角色,也逐漸被人們所認知。

teamLab深圳站

策展人是份什麼工作?

「策展人(Curator)」作為職業,最早指的是16世紀以來隨著私人博物館的興起而出現的在館內負責藏品研究、保管和陳列的專職人員。如今策展人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策劃展覽,將它們實現出來,並寫作文章進行闡述,就像好奇心保管員一樣,為觀眾打開了解世界的盒子。

西方經濟在二戰後開始復甦,尤其在1960年代後,開始新建了大批藝術博物館、美術館、藝術中心等展覽空間。已經相當成熟的基金會制度和社會贊助制度等為各藝術機構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對於常設策展人的需求開始加大。但由於常設策展人數量和精力的局限,無法策劃足夠數量和質量的藝術展覽,有精深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獨立策展人便應運而出。

同時,為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刺激旅遊觀光,許多北美和歐洲城市競相舉辦雙年展、三年展、文獻展之類的大型當代藝術活動,這些展覽也吸引了眾多獨立策展人參與。根據2016年AMMA(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與Larry’s List聯合發表的一份《國際私立美術館調查報告》顯示,近20年裡,目前全球的三百多家私人美術館中有71%建於2000年以後,展覽、美術館也作為不少城市建設時的名片被先後開設。

中國目前也處於類似的經濟高速發展期,很多私人藏家成立自己的民營美術館、畫廊,各城市、城鎮的精神建設層面也對文化藝術的需求逐漸增加。

其實早在從1985年開始的「八五美術新潮」裡,一批關注現當代藝術的批評家、藝術家就開始以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價值標準著手策劃了多次現代意義上的藝術展覽。此後國內不斷湧現大量藝術展、獨立策展人,到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官方美術館也開始很正式地確立使用國際流行的策展人模式。

在這樣的行業繁榮背景之下,策展人的工作機會在相應增加。

想入行,問題不少

策展工作可以培養從業者行政管理、撰稿、會計、廣告策劃、融資、談判等多方面能力。豐富的工作內容,光鮮的藝術行業氛圍,對學術的自由探索和對於思想的表達欲望……策展人工作本身具有的各項優勢,吸引著年輕人加入策展行業。但要成為一名職業策展人,至少在中國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

穆拓一年前決定了碩士要讀策展專業,目前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就學,不過現在畢業在即,她已經決定改行。而且,她身邊的中國同學也大多如此。

「國內的院校中缺乏對於策展工作的專業培養,但出國留學費用十分高昂。我在英國讀研究生的各項費用總數大概在30-40萬人民幣,美國因為學制多一年,資金和時間成本就要雙倍,」穆拓說道,「新人受限於學識、經驗,很難成為展覽機構的策展人。而獨立策展人屬於自由職業,在國外很難拿到工作籤證。回國發展的話,新人的待遇和高昂的留學費用相對,也實在不成比例。」

更讓新人為難的是策展人行業難以捉摸的「門檻」。作為一個非標準化行業,策展人並沒有社會化的招聘及培養機制。儘管目前在國內,只要策划過一次展覽就可以給自己冠上策展人的頭銜,但新人仍然沒有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去大平臺、藝術機構中發聲。

崔燦燦是國內年輕策展人裡比較活躍的一位,早在2012年成都雙年展的時候,25歲的他就被畫家周春芽稱為「全世界最年輕的雙年展策展人」,他的入行經歷可以提供新人們一些借鑑。

在南京藝術學院念本科時,崔燦燦就攛掇同學和老師與他一起在學校裡做展覽,從此開始獨立策展生涯。剛畢業時他在藝術學校做過老師,此後又到《畫刊》擔任了一名雜誌編輯。2010年時,23歲的崔燦燦辭掉工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策展人。

「最開始,你是新人,新人很少有能在大平臺做策展的機會。他們不帶你玩,你可以自己做個平臺。我還在10多平米的廁所裡做過展。」崔燦燦分享起自己的經歷。

找不到門檻進門的時候,自己做一個門檻邁過去就好了。

1983年出生的策展人王宗孚(Victor Wang),畢業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當代藝術策展碩士學位,如今主要在倫敦和上海全職展開策展工作,與徐震、Katja Novitskova等不少國內外知名藝術家有過合作。

華裔的身份讓他同時具有西方和東方的思維方式,這種開闊的視野形成了他的優勢。不過他回憶起23歲在倫敦開始策劃展覽的經歷,期間獨立工作、獨立開拓資源、找贊助商的過程,還是經歷過不少艱難。他作為新人時是作為策展人的助理入行,跟著一位老師邊工作邊學習,這也算是策展這個非標準化行業中相對主流的成長方式。

但策展人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被行業認可,說法不一而足。一些藝術從業者認為,只有策划過雙年展才有資格被稱為策展人,但這個定義並不被廣泛認可。

藝術機構的經營者們給出的答案會更具體些。王津元是復星基金會、復星藝術中心主席,同時也會在復星藝術中心的展覽中擔任一部分的策展工作。她認為符合藝術機構標準的策展人不僅要有較高的藝術造詣,還應具有跨學科的學術背景,尤其要對社會經濟環境有所體察。比如復星藝術中心,無論是收藏體系還是展覽內核,都是希望向大眾輸出可以引發人們對於環境、文化產生發想的藝術思維。策展人的工作要能滿足這一點,做出的展覽才會和大眾形成聯繫,而不是行業內的「自嗨」。

成都麓湖A4美術館館長孫莉也認為藝術展覽作為公眾美育平臺,要和周圍的環境、觀眾形成聯繫,策展人就是維繫這份聯繫的紐帶。因此很多獨立策展人本身即從事學術研究、教師、甚至音樂經紀人等文化藝術相關工作。

培養成本昂貴、初期薪酬低、專業素質要求高,這些困難為想進入這個行業的新人澆了一盆冷水。

總之不像你想的那麼有錢

2015米蘭世博會當中,主策展人傑曼諾·塞蘭特(Germano Celant)的酬勞高達75萬歐元(約合人民幣585萬人民幣)——但他已經是這個行業裡的極端個例。

中國的策展人們有一個有趣的共性,一旦談起收入情況,就會變的閃爍其詞,很少有策展人願意告訴你他一年的收入情況。著名策展人小漢斯在其著作的《策展簡史》中,也提到策展人的一大傾向是極少談論到資金問題。

藝術從業者「聞松V」曾在微博中稱:「年輕策展人如此熱衷於策展,一般的每年至少10個左右,多的達到20個,據說主要是為了獲取策展費。一些貌似乖巧的年輕策展人策展頻頻,按每展2萬-3萬元策展費計算,一般年收入在20萬-50萬元不等。」

不過呂澎、朱其等策展人則認為大部分的年輕策展人並未如此頻繁地策展。「沒有那麼誇張,」在《成都商報》隨後的採訪中,策展人付曉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一年沒做多少個展覽,而且實際上很多公益類的展覽,有的不僅不拿錢,還倒搭錢。」

關於中國策展人們神秘的收入情況,我們曾經請一位匿名的美術館運營者做過計算:策展人在一場展覽中的報酬主要由展覽機構支付,其中大致分為策展費、展覽相關文章發表的稿費,一些機構還會視項目報銷掉一部分策展人的聯絡藝術家的交通、通訊費用。

儘管策展行業沒有明確的支付標準,但大型美術館通常把這些項目打包在一起支付,每場大型展覽以十幾至30萬人民幣之間為主流。策展人根據自己的時間周期安排工作,每年大概可完成1、2場展覽。視個人情況,也可能並行或在大展間隙完成一些小型展覽。

這家機構也表示策展人的工作每一個項目都非標準化,行業內並不透明,數據只可以做參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策展本身所帶來的收入,並不能算得上十分豐厚,即便是對於那些明星策展人來說。

前文提到,2015年米蘭世博會主策展人傑曼諾·塞蘭特拿到了75萬歐元「天價「酬勞。《藝術報(The Art Newpaper)》在之後採訪了40位國際策展人和雙年展負責人,調查的結果是:策展人的在雙年展上的平均收入,大約相當於塞蘭特此次收入的六分之一。

傑曼諾·塞蘭特

而有關塞蘭特的收入,米蘭世博會的發言人也表示說:塞蘭特先生為這次活動已經工作了三年,而付給他的錢也用於僱傭他的其他八個助手。」

像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這樣的頂級展覽,可以支付策展人行業內的最高收入: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的年收入為70萬人民幣(9萬歐元)左右,而韓國的光州雙年展策展人的年收入可以達到每年78到117萬人民幣(10萬到15萬歐元)。在英國,資歷尚淺的策展人而言,年收入大約在17到26萬人民幣之間(2到3萬英鎊),而根據智研諮詢的數據,2016年英國人均年總收入約為29萬人民幣。

總的來說,可見即使在成熟的藝術市場,新入行策展人的待遇水平都不算高。頂級策展人的收入尚佳,但遠達不到「天價「的水準。難怪頂級策展人之一的哈羅德·塞曼這樣總結:「有一點是肯定的,你永遠發不了財。」

「非標」背後的普遍問題

除了不能輕鬆入帳「天價」薪酬,國內外的策展行業現階段的策展行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

一是資本的介入會破壞藝術的獨立性;另一個是過於追求新意而與藝術和學術脫離。

目前策展人主要有三種,一是常設策展人,存在於體制內或商業機構內,有固定經濟來源;第二種是複合職業,屬於「半獨立策展人」;第三種是獨立策展人,不擔任任何公職。

儘管在成熟的藝術市場中,獨立策展人更像自僱型的打工者,可以靠寫文章,及歐美的優惠政策或者資金贊助裡面獲得生活來源。但因為策展人本身不具備經濟實力,他們主要以自己的思維體系去從機構、贊助方獲得展覽費用。所以無論是被機構資助的常設策展人,還是籌款壓力不小的獨立策展人,都難免會和資本產生勾連,獨立性仍然難保。

正如第一位獨立策展人賽曼的名展「當態度變成形式」得益於菸草公司的全力資助,無論對於機構或個人,預算幾乎永遠是展覽的核心問題。有時候資本的介入意味著自由部分的缺失,何況在一個策展人的職業生涯中,如同賽曼那樣的幸運經曆本身就少之又少。因此一些收入沒有那麼穩定的獨立策展人會嘗試進入畫廊工作。畫廊的商業展覽目的是為了銷售,因此策展人和藝術家容易產生一種商業需求鏈上的供求關係。

策展人的另一個問題,是為博眼球有時也會為追求與眾不同而「創新」。這樣一來很容易造成策展與藝術品的脫離,展覽內容玄乎其玄卻又缺乏學術內涵。

一切問題的核心在於「策展」概念的不明晰,缺乏展覽監督和行業規範評價標準。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日本,有一套推行了60多年的學藝員制度。將博物館(包含美術館、水族館等展館)的從業人員素質進行細化的規範,人們需要考試獲得這一資格後進入行業,這一制度也對成員的工作內容、水準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中國的機構也在培養自己的策展人,其中大量新增的的民營機構對於人才的培養有較為理想的培養機制。

以成都麓湖A4美術館為例,展館位於成都市的近郊——麓湖生態城,雖然處在不同的區域和城市地理位置,但也是當地的藝術文化「流量擔當」。從2017年4月16日新館開館至今,7個多月的時間裡,接待了三萬人次左右的參觀。

成都麓湖A4美術館

然而,成都本身沒有國美、央美這樣的一級美術院校,藝術在二線城市中又像所有行業一樣,存在著優秀人才流失的情況。因此為了培養館中的合格策展人,藝術機構就承擔起了推動當地藝術市場和培養程度策展人的行業責任。成都麓湖A4美術館一方面鼓勵策展人走進學校、生活區進行學術調研,然後策劃與在地文化相關的藝術展覽;另一方面也推出了藝術駐留項目,選派館內的策展人和日本等國家美術館中的工作人員交換交流。

這樣一來,國外的藝術理念、趨勢可以帶入成都,成都的藝術成績和聲音也能夠傳播到海外,館內的策展人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成長。同時,大量外國成熟展覽進入中國,也對中國的策展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2000年以後,以上海雙年展、北京國際雙年展帶頭的國內各大藝術展均宣布實行獨立策展人制。繼中國美術館後,國內各大省市級美術館也積極實行常設策展人制,以各大民營美術館為支柱的獨立策展人也開始參與策劃各種類型的藝術展覽。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為例,會採用館內策展團隊與邀請的策展人共同合作、策劃完成展覽,一方面可以加強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館內年輕團隊的專業水平。

本文開頭所講到的teamLab中國展,則是一個國內外策展團隊合作的案例。

「儘管teamLab運營團本身即有豐富的展覽經驗,在「策」的層面,似乎不需要中國團隊投入太多。但是,在「展」的層面,想呈現更佳的互動體驗,確實有很高的特殊要求,」 teamLab在青島和杭州站的合作方兼策展人劉延軍介紹道, 「即使像teamLab這樣有大量作品優秀的團隊,中國方的策展人仍然必須要具備能根據中國的參觀者喜好適當選題的能力。」

「所以,」劉延軍總結道,「藝術市場對同時具有學術專業性項目把控能力的策展人,缺口仍然不小。」

標題圖片:Getty Images

相關焦點

  • 當小說變展覽:如何超越「三室兩廳」,做「完整的人」
    ,從他的小說《三室兩廳》的文本出發,結合文字、繪畫、設計、影像與照片等空間媒介形式,輔以主題活動與日常互動,試圖探尋人文主義的夢想——「完整的人」在當下實現之可能。近日,澎湃新聞採訪了韓博與展覽策展人、上海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孫文倩,從他們的敘述中可以看到他們對於這一容納了不同媒介的藝術項目的想法。展覽現場「『三室兩廳』是20年前的年輕一代的理想,希望在大城市有一套這樣的房子。
  • 一個失敗的展覽:錯把時代理解為現實
    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我參觀了這個展覽。參觀完後,我認為,這是一個失敗的展覽。 我願為這些作品點讚,也願意相信展覽是個精品展。但作品是精品只能說明作品是成功的,不代表展出這些作品的展覽也是成功的。
  • 夏日炎炎也要排隊打卡,這幾個展覽讓你不虛此行
    上海的夏季總是有著100個理由能讓人把待在家裡這件事變得如此理所當然,以至於每一次出門,都得有充足的理由才行。如今的上海展覽市場發展得如火如荼,各種不同類型的展覽介紹幾乎每天都充斥著觀眾的感官,這麼熱的天,出個門尚且如此艱難,更何況還是看展?嚴選自己真正喜歡的展覽去參觀,以「不虛此行」為宗旨,才是今年夏天看展的正確方式。
  • 老總支招: 如何看待「記者」這個職業
    信息化與民主化浪潮疊加而來,大轉型的種種變局和變數,形成介入和觀察的「新聞窗口期」。所願所求者,守住記者的安身立命之本,守望社會航船和時代未來,煩得大氣些,煩得厚重些。沒有煩惱是假的,裝作沒事更難受。天天觸摸,主動接納,這是記者職業的天職和宿命。底線和邊界在於,如何能煩而不惱,惱而不怒,怒而不吼?
  • 為美好而來,用優質貼心服務創建湖畔新都孔雀城
    為美好而來,湖畔新都孔雀城配備了360度全天安保系統,二十四小時小區無死角監控,為每一位業主家人的安全保駕護航。綠蔭婆娑,綠植搖曳,小橋流水,恍若住在山水之間,與清風明月為伴,花鳥為友。生活中的煩惱瑣事都拋在了九霄雲外,喝一杯茶,看一本書,一切都完美的讓人心醉。全心全意為業主服務每一天的清晨,湖畔新都孔雀城物業人都會開啟新一輪的服務工作。
  • 別錯過這十個精彩的全球線上展覽!
    下面這十個線上展覽皆是世界各大博物館精心策劃呈現的,展期從2020年跨越2021年,不容錯過。01 倫勃朗:夜巡倫勃朗的名作《夜巡》首次以超高解析度呈現在了公眾的屏幕上,人們可以仔細放大觀察這位荷蘭大師畫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每一處裂縫和飛濺的顏料。尋找倫勃朗的籤名、藏在畫作中的自畫像、腰帶上懸掛的小雞以及其他神秘元素成了人們觀賞這幅畫的一大樂趣。
  • 現實和理想總如蝴蝶的雙翼,只有一起撲騰才能飛
    古典老師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一書中說,職業生涯有三個階段:生存期,發展期,自我實現期。反觀小月的成長之路,當小月在第一個公司工作時,就是自己職業的生存期,她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先找到一份工作養活自己。等到有了一定積蓄後,對職業的選擇有了一定的方向,她開始向自己的夢想出發,學習美妝。
  • 2021開年全國最值得打卡的30個展覽
    也更體現了展覽主題的名字:綿延。本次展覽「自然可解」主題名稱來自於法律術語中的「不可抗力」一詞,指的是自然災害或有礙社會、經濟運行的突發事件,也表達了作者對於當代生活的一種思考,他認為藝術家的關鍵職責就是捕捉和表達當下的生活,人們身處的「現實」是否真實,亦或何為「現實」?
  • 七龍珠:為什麼說鶴仙人是一位正直充滿理想的人,卻被現實擊潰
    七龍珠:為什麼說鶴仙人是一位正直充滿理想的人,卻被現實擊潰說起《七龍珠》這部漫畫,想必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說是倒背如流,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龍珠現如今也與過去相去甚遠,孫悟空也從當初的那個毛頭小子成長為英雄,因此許多過去的人和事,也因為劇情的推進而一去不復返,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鶴仙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從《自由作家》看三種職業心態:找到工作「事業線」,註定不平庸
    3.女主愛林:工作是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做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愛林剛到學校時,不過是個萌新教師,一腔熱血,結果被現實得澆透心涼。孩子們翹課、挑釁老師、打架滋事。愛林受到了打擊:「這跟我想像的差太遠了。」她的父親建議她做好本職工作,把工作當作積累經驗的跳板,做滿一年就跳槽。可愛林並不這麼看,「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全力以赴為孩子著想。
  • 國際知名展覽中心有哪些?國際10大知名展覽中心簡介
    同新建的直線型的1至6展廳相反,於2002年末建起的南大門為半圓形,帶有3500平方米的大型玻璃外牆。從1822年起,這裡即開辦有商業及汽車展覽會。1914年埋下了今日展覽中心的第一塊基石。至今,這片建築得到了不斷擴大和更新。現代化的國際會議中心(ICC)是如今歐洲最大的多功能會議場所。
  • 熊出沒:光頭強也有過純真理想,現實卻讓他不得不再見理想
    《熊出沒》裡面的光頭強,給人的感覺是一個比較悲劇的人,年齡不小了還沒成家,工資也經常拿不到,生活十分潦倒。不過你是否知道,光頭強也是一個曾經有理想的人,只是現實太過殘忍,讓光頭強不得不與自己的理想再見了。光頭強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小紅。
  • 心不為形役?2020年必看展覽,我揣包唯潔雅紙巾代大家去看一看
    乘坐地鐵七號線在龍華中路站下車,來到位於龍騰大道3398號的龍美術館(西岸館),花掉60塊錢來看《心不為形役——從孤舟草堂到桃源江南》的展覽,這次展覽遴選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王薇夫婦的私人藏品近30件。
  • 消費與文化雜食時代,屠夫、髮型師和調酒師才是最理想職業?
    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書評36個後工業時代的職業選擇,不再以高學歷和優越工作環境作為基本標準,在調酒師、釀酒師和屠夫當中,也能出現高收入的社會精英。更可慶幸的是,對於這些手藝人而言,工作不再是一種責任,而是快樂的源泉。
  • 非洲女子因身材特殊,被關動物園,去世後遺體仍被展覽近200年
    有些人因為一些特殊的才能被人們所注意,也依靠這些注意飛黃騰達,人生走向新高峰。而有些人則因為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被人嘲笑,甚至被人所利用,人生陷入低谷。 人生在世,不同的遭遇會帶來不同的影響,有時一些人們的選擇也會使一個人的命運徹底改變。
  • 麵包和理想哪個更重要?看這些大師是怎麼做的,成名之路各不同
    麵包和理想哪個更重要?17世紀的大多數荷蘭人都選了麵包。那個時候是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全世界3/4的商船都是荷蘭製造,比英,法,德等國船隻的總數還多。荷蘭人是個非常愛做生意的民族,甚至在博物館內的畫作上都能時時能感受到當時的氣息。17世紀荷蘭的黃金時代推動了本地繪畫藝術作為一種商業行為加速發展,平民集體眾籌肖像畫盛行。
  • 蔡國強:我的遠行從未離開,歸來人在路上
    2.為了能讓觀眾更深入的了解蔡國強的作品背景,文中灰色文字部分為編者補充;3.補充部分作品圖、視頻片段並非此次展覽展出作品)2008年我在中國美術館做了一場個展「我想要相信」,很多朋友也是在那一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始了解我。
  • 科學認識和忠實踐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也有人在談及這些話語時,不是從心底裡去理解這一共產主義話語體系,不是用心體悟共產黨人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跡,而是以功利的眼光來看待共產主義的信仰和理想,不能做到在思想上信仰共產主義這一初心,在行動上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將共產主義「庸俗化」。
  • 影帝去世,漫威黑豹的主演因患癌離開,從此漫威再無黑豹
    黑豹對於喜歡看漫威的夥伴們並不陌生,他是漫威宇宙當中的一名超級英雄,給許多影迷們留下過深刻的印象,影迷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神奇四俠當中,雖然在漫威宇宙當中,黑豹並不是其中最厲害的,再說漫威英雄當中他只不過是普通的一位,但他卻是美國漫畫當中第一名出現了黑人英雄,對於美國這是白種人來講,很少會有黑人去出現在主流漫畫當中
  • 似乎是理想和現實的衝突
    魯迅的小說集《彷徨》裡有一篇《幸福的家庭》,似乎並不很著名,或者並沒許多人讀過,或者乾脆並不知曉,大概是意義不很深刻的緣故吧,似乎既沒直接地抨擊社會,也沒痛批禮教,就是寫了一出現實中的生活情景。但我覺得,這樣的生活狀態,便是在現當今也還是多多存在的,讀一讀,也很有些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