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好古籍的前提下,研究人員曾經對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全部冊頁進行過小心、仔細的查看,沒有發現當年使用過這部書的主人留下的墨跡。
省圖書館的「文道——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獻展」展廳。
古籍中最早的收藏印跡為「梅溪精舍」「玉蘭堂」「江左」「翠竹齋」「辛夷館印」,它們都是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文徵明的藏書印。隨之,明代書法家王寵在這部古籍上留下了「鐵研齋」「古吳王氏」鑑藏印跡。此後,文徵明將這部古籍留給侄子文伯仁,那枚「五峰樵客」便屬於他。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展出的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第一卷。
研究人員在古籍上還查到了「桃花源裡人家」「敬美甫」「王印世懋」「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御史之章」「季振宜讀書」「揚州季氏」「滄葦」「振宜之印」「三晉提刑」「臣筠」等印文,這些印文的主人分別為明代著名收藏家、鑑賞家項元汴,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的弟弟、著述頗富的王世懋,明末清初著名的藏書家、版本學家、校勘家季振宜,清代藏書家宋筠,清代著名學者朱筠。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的古籍展櫃。
省圖書館古籍文獻中心主任、副研究館員劉冰說:「宋朝是我國古代雕版印刷發展的一個高峰,經過宋末以後的戰爭,傳世日漸稀少,到了明代便有了『一頁宋版一兩金』說法,這就不難理解這部古籍上面沒有留下任何墨跡的原因了。」
就是說這部古籍早就特別珍貴了,沒有哪位主人捨得在書頁上面寫寫畫畫。
清代中期,這部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入藏清內府。清嘉慶二年(1797年),紫禁城昭仁殿所藏429部典籍因失火全部焚毀,當時身為太上皇的乾隆詔令重建昭仁殿「天祿琳琅」,「天祿琳琅」重匯善本664部。這部古籍上面包括乾隆三璽在內的全套「天祿琳琅」藏印反映了這一段轉藏經歷。
1922年,溥儀以賞賜為名,將其由溥傑攜帶出宮,並一路帶到長春偽宮。日本戰敗投降後,古籍中的一冊散失民間,後由國家圖書館收藏,其餘則由遼寧省圖書館前身東北圖書館接收。
劉冰研究了國內外相關古籍鑑賞文獻,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的其他存世同版殘卷已經不足十卷,省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合璧的這部完整古籍已經是這一刻本的孤本。
當然,聽起來「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好像有點兒誇張,但是今天看來,這個說法已經不足表達宋版書的珍貴程度了。
2003年7月13日,一頁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蒙古刻《玄都寶藏·雲芨七箋》,還沒有毛巾大,竟以49500元成交。按當時的黃金價格,一頁價值大約是16兩黃金。
宋版書為後人所珍視,年代久遠,經過戰亂,存世稀少只是原因之一。
作為重要的藏品,宋版書獨有的高品質一直為人所矚目。
以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為例,除了版式優美,墨色清晰等因素外,宋版書用紙也非常講究,造紙原料採用皮和麻,不僅色白而厚,兩面光潔,而且不易發生黴蛀。
宋代是書法的全盛時期,所以宋人印書,也追求字體的完美。 宋代刻書先是由專門的書寫能手寫在紙上,再由刻工依據貼在木板上的字跡雕刻,字體帶有明顯書法特徵,與後世由刻工直接刻字印製的書籍對比起來,更為賞心悅目。
據介紹,宋人喜愛用穩重的楷體,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等唐代書法家的書體廣受推崇,不同地方刻書,書法偏好也有所差別,浙江刻本多使用歐體,福建刻本多用柳體,而四川刻本多崇尚顏體。展出的這部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出自江西,字體接近柳體。
因為這些因素,近年來宋版古籍的拍賣價格不斷創出新高。
2018年,宋刻孤本《石壁精舍音注唐書詳節》以1.104億元成交。
去年12月,宋代出版的王安石文集——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佚簡》三卷經過現場激烈競價,最終以2.6335億元成交,又一次創下宋版書拍賣成交紀錄。
記者 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