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2021-01-11 凡媽說教育

《阿文的小毯子》是一本關於一隻叫做阿文的小老鼠的繪本故事書,這本書在2004年獲得凱迪克銀獎,豆瓣評分8.6分。

阿文的小毯子豆瓣評分8.6分

繪本《阿文的小毯子》,講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

活潑可愛的小老鼠阿文有個習慣,不管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他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但是他慢慢長大,要上學了,還每天帶著小毯子,鄰居都看不下去了。爸爸媽媽也嘗試著讓他離開小毯子,開始都失敗了。

後來,媽媽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阿文能夠帶著小毯子上學。有小毯子陪著阿文,他心裡就很安穩,也不會整天黏著媽媽和爸爸。《阿文的小毯子》故事雖短,但是每次讀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值得細細品味。

阿文的小毯子封面

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對孩子而言,有一對相親相愛的父母陪伴他們成長,是他們最幸福的事。

父母有相同的教育理念

每一對父母,都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們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受著不同的教育,接觸著不同的人和物,當他們對同一件事有著不同的看法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但是成家之後,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如果父母同頻,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孩子會快樂許多。

在繪本故事《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的爸爸媽媽的表現總是一致的,他們一唱一和,當隔壁阿姨給他們出主意對阿文講毛毯小精靈的故事,他們耐心的聽了。

於是到了晚上,爸爸對阿文說:「如果你把小毯子放在枕頭下,明天早上,小毯子就不見了,但是毛毯小精靈會留給你一個非常棒的禮物。」媽媽接著說:「是男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哦!」

爸爸媽媽給阿文講毛毯小精靈的故事

第二天早上,阿文說他把小毯子藏在褲子裡,爸爸媽媽的表情驚人地一致,他們正納悶怎麼昨晚找不到呢。為了讓阿文丟掉小毯子,媽媽說小毯子髒,爸爸說小毯子又破又舊,他們總是那麼默契,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像一個人似的。

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常常有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做法。簡單說就是慈母嚴父或者慈父嚴母,「白臉」嚴厲,負責打、罵、訓,「紅臉」溫和則負責哄、逗、護。

殊不知,這種「紅白臉」的教育方式,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比如會讓孩子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一個這樣說一個那樣說,孩子到底該聽誰的?再比如影響親子關係,孩子喜歡溫和的「紅臉」卻討厭嚴厲的「白臉」。

父母正視問題不逃避

當隔壁阿姨發現阿文整天帶著小毯子的時候,她看不下去了,忍不住說話了:阿文長大了,怎麼還帶著毯子到處走呢?

看似隔壁阿姨的多管閒事,卻道出了阿文父母心中的困惑,他們或許早就發現了阿文的這個問題卻沒有太在意,當隔壁阿姨提出的時候,他們也沒有迴避問題,而是嘗試去解決問題。不管是給阿文編毛毯小精靈的故事,還是給小毯子泡醋,他們都在嘗試用隔壁阿姨的方法解決問題,儘管這幾個方法都沒有湊效。

在生活中,隔壁的阿姨也許是自家的長輩或朋友,當他們看到孩子一些「反常」的舉動的時候,難免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如果父母聽之任之,可能會造成對孩子的溺愛。

我們原來住的地方,一個鄰居家有一個小男孩,那時候兩三歲,特別霸道,愛打人愛搶別人東西,跟他一起打交道的小朋友幾乎都被他打過被他搶過玩具。當其他人一提起那個小孩,都說「哎呀,那個小孩呀,最好離他遠一點,那家人不好相處!」

打架

兩三歲的小孩確實懵懂無知,可是他身邊的大人,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僅無動於衷,還大言不慚地說:我孫子多麼多麼厲害,誰都搶不過他。似乎孩子搶別人東西是件很榮耀的事一樣。更離譜的是,當她家的孩子打了別人,不僅不道歉,還說孩子這麼小懂什麼呀?

你家的孩子小打人就有理了?別人家的孩子也不大呀!這是典型的寵娃過頭了,家長若一味地逃避問題,不僅不能給孩子正面的引導,還會造成孩子對大人的依賴,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能力。

父母讓孩子感受到愛

愛是需要傳承的,孩子怎麼理解愛呢?靠父母的相親相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家人、親人的愛,這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貝貝熊系列叢書》中熊爸爸和熊媽媽的親密互動,讓人感受到父母的恩愛和相處方式對孩子成長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結婚紀念日,看著爸爸媽媽穿戴來一場浪漫的蜜月之旅,孩子心裡也會埋下一顆幸福的種子,這為他們未來自己建立的家庭提供了一個好的範本——父母相親相愛和彼此尊重。

對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父母恩愛更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了。

阿文和小毯子之間的互動,時時刻刻都體現出他的快樂。

「小毯子可以當披風......」"我可以躲在小毯子裡面,你們都找不到我。"阿文剪頭髮,看牙齒的時候,都把小毯子帶在身邊。每天帶著它,披著它,拖著它......每天吸著它,抱著它,扭著它......

小毯子就像阿文親密的小夥伴,陪他做遊戲,陪伴他玩耍,陪伴他每一個獨處的時刻。當阿文想帶著小毯子去上學,爸爸媽媽採納了隔壁阿姨的建議,命令他放棄小毯子的時候,仿佛要奪走他一個心愛的朋友,阿文傷心地哭了,這是繪本中唯一一次表現阿文難過的地方。

爸爸媽媽不讓帶小毯子,阿文傷心地哭了

阿文的爸爸媽媽並沒有以家長的威嚴讓孩子屈服,看到孩子這麼傷心難過,他們一起安慰他,一起想辦法。這是故事的高潮,爸爸抱著哭泣的阿文,媽媽在一旁安慰他,耐心地給他講道理,這是非常溫馨的一個畫面。

好多家庭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往往採用冷處理,或者以大欺小強行讓孩子遵守,這會累積孩子心中的怨氣,說不準到某個時候就爆發了。所謂的「熊孩子」,都不是一天長成的。

爸爸媽媽安慰哭泣的阿文

爸爸媽媽的安慰,及時地釋放了阿文的情緒,講著講著媽媽有了好主意:將小毯子剪成小手絹不就行了。

說做就做,媽媽把小毯子做成了許多小手絹,還教給他口訣教他小手絹的用法:「小手絹兒,一大堆,擦擦眼淚,擦擦嘴。」阿文立刻高興地呼叫萬歲萬歲萬萬歲!

一場禁止帶小毯子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了,阿文不再感到難過,反而因為小毯子變成小手絹,使用更方便,他更開心了,不管走到哪裡,身上都帶著一條小手絹。

阿文隨時帶著小手絹

養育孩子的目的是教會孩子熱愛生活,而經常爭吵的家庭,問題孩子相對較多,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也缺少快樂。

總結

愛孩子,就要捨得為孩子花時間,陪伴孩子成長。即使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也要讓孩子感受到愛,讓孩子有安全感。父母的相親相愛和彼此尊重是孩子獲得安全感和快樂的源泉。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關注並私信「小毯子」免費贈送《阿文的小毯子》電子版。

相關焦點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用愛和共情幫助孩子成長,通過這一繪本家長們也可以獲得新的啟發。阿文對毯子的依賴繪本故事中,小老鼠阿文對一條毯子情有獨鍾,走到哪兒都帶著它,於是阿文父母為了讓阿文擺脫這種壞習慣,想方設法地要奪走毯子,但阿文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不從。最後媽媽想了個辦法,將毯子剪成了很多的小手絹順利解決了阿文戀物的問題。
  • 《阿文的小毯子》:了解「過渡性客體」,懂得孩子「戀物」心理
    有一部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專門將孩子的這種依賴呈現了出來,向家長描述了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多麼重要。繪本的語言生動形象,畫面溫馨有趣,主要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他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暖的故事。本文主要從繪本概要、繪本解讀、繪本現實意義三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夠給家長們帶來一些啟示。
  • 看《阿文的小毯子》,輕鬆解決孩子的戀物習慣
    我是一位幼師媽媽,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孩子必須要帶著某樣物品,有布娃娃、有小被子、有小玩具、有小水杯等等等等。這些孩子可能不但是上學要帶,可能去任何地方都離不開他們最愛的物品。在家長眼裡可能不能理解,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通過家長正確的引導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記得有一次他媽媽想要改掉他隨時帶布偶小豬的習慣,就把布偶小豬藏了起來,結果那一天孩子一直撕心裂肺地哭,整棟樓都是他的哭聲。其實孩子對布偶小豬的依賴,與《阿文的小毯子》這個故事裡的阿文一樣,是一種戀物行為。關於《阿文的小毯子》《阿文的小毯子》故事很簡單:一隻小老鼠——阿文,無論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
  • 故事|阿文的小毯子(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愛讀童書媽媽小莉,ID:xiaolijianggus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愛讀童書媽媽小莉。畢業於播音專業,和三個娃一起讀了2000多本繪本。阿文是個小老鼠,他有個習慣,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但是,他慢慢長大,上小學了,他仍然不能離開小毯子。終於,媽媽爸爸和阿文商量好,把小毯子剪下一塊給阿文做了一塊手絹,這樣,阿文依然可以帶著他的「小毯子」,但也能很好地與同學相處,適應學校的生活了。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快開學了,老鼠媽媽把阿文的小毯子做成了很多小手帕,阿文每天都帶著小手絹上學。
  • 如何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阿文的小毯子》:善用共情思維來幫助
    而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就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以及溫暖和諧的畫面直觀地告訴在各位家長眼裡不值一提的小物件,在孩子心中將佔據多麼重要的地位。這本繪本的內容非常簡單,其實就是講述了小老鼠阿文與它心愛的小毯子之間發生的溫馨故事。阿文非常喜歡他的小毯子,因此也就養成了一個戒也戒不掉的習慣,無論是在做什麼,就算是在吃飯走路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就算小毯子髒了臭了,他都還是愛護有加。
  • 那不是小毯子,那是同年的依戀
    很多孩子有一條愛不釋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車之類的小東西,不論去哪裡都隨身帶著,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離,令大人匪夷所思。心理學家會從「安全感」的觀點來看阿文和小毯子的關係。孩子的世界到處有警告和限制,有困惑和疑慮,他們不停地成長,等於不停地在適應隨成長而來的變化。所以,他們需要有穩定和連續性的感覺,來平衡變動所造成的不安。
  • 漫畫故事《父與子》:最好的養育方式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父與子》中父親和兒子的相處方式也無時不刻在告訴我們:最好的養育方式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01如今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大多數的父母都忙於生計,忙於工作,卻忽視了對孩子的養育。如何才算得上養育孩子呢?很多家長疲於奔命,花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精力,力求賺更多的錢,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認為這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其實不然,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送孩子上名校,這一切都是次要的,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方式應該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教給孩子知識,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何為親子陪伴?
  • 耐心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其中Lucky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小女孩活潑開朗,自己快樂的同時也帶給許多人快樂和治癒。在發布的視頻片段中,其中我最愛的是Lucky學唱歌和跳舞的短視頻。歌曲高音小Lucky一直破音,舞蹈動作也記不牢,小Lucky失望極了。但是爸爸李承鉉卻一直耐心地陪伴著她,陪著她練習歌曲,陪著她練習跳舞。
  • 特殊時期孩子感覺擔心、焦慮?不妨來讀一讀這些繪本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如何讓孩子減少擔憂、焦慮呢?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無論對於孩子還是大人,疫情防控期間出現了擔憂、焦慮情緒都是是正常的反應。如果這些情緒沒有影響到孩子的飲食、睡眠、學習,持續時間不算長(連續6周內),那麼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做一些調節。當然如果孩子的這些擔憂、焦慮情緒已經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學習,並且持續時間長,那麼您最好帶孩子去見見心理醫生,接受專業的心理輔導。
  • 父母相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才能給孩子好的情感教育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孩子從歡喜到情緒崩潰,其實總是由於母親表情的變化。這也正說明,孩子在一開始並不會明白什麼才是愛。但是他卻有一種感受情緒的本能,他能從父母的表情、相處、言語甚至對於他們的態度中感受到快樂和痛苦。並且這些感受到的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
  • 那些對孩子大喊「你小聲點」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這樣的氛圍,孩子能感受到的,大概只有「爸爸很兇」、「爸爸生氣了」,睡覺什麼的,他根本沒概念,一時也想不到的。家長常常將自己置身於權威的境界,卻很少把孩子當作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好像孩子聽話和順從,就是應該的,這樣做父母真的對嗎?
  • 孩子喜歡抱著指定小毛毯,就是「小怪癖」?不,孩子正在走向獨立
    一、為什麼孩子會有小怪癖?父母要了解「過渡性客體」動畫片《幸福是一條溫暖的毛毯》中,一個叫萊納斯的小男孩有一條自己很依賴的小毯子。這條毯子已經被磨得起球,但是這絲毫不影響萊納斯對它的喜歡。周圍人很不理解萊納斯的舉動,都想要去幫助他去「戒掉」。姐姐甚至還把小毯子埋在泥土裡、做成風箏放飛,但是最後萊納斯都把這條毯子找了回來。
  • 摸耳垂、依戀小毯子?孩子睡前這「怪癖」,反映了孩子是什麼性格
    很多寶寶都有睡前的小怪癖,我曾經就在家長育兒討論群裡發起過這個話題,見識到了好多寶寶睡前的"小怪癖"。家長A說:"我家寶寶每天晚上都必須摸著我的耳垂才能睡著。"家長B說:"我兒子每天都抱著他那個小毯子,從兩歲多開始,到現在,兩年了吧。"家長C說:"你們都還好,我家的那個小屁孩,必要要人抱著搖著,才能睡。"
  • 父母不讀書,在「拼命」養育孩子,卻自以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
    對這些父母來說,他們給孩子的付出是無窮的,他們對孩子已經非常負責了。但如果你問他們學了多少知識,讀了多少書,他們就會告訴你——不。那些從不看書的父母,想要依靠為孩子花錢來教育好孩子這種想法,要培養孩子成才,成功率能有多大?
  • 孩子經常跟父母「抬槓」,歸根結底是孩子沒有對父母產生感恩的心
    看到這個視頻,小編的眼睛不由得溼潤了,現實生活中,無數的父母給孩子付出一切,最終等來的是孩子的抬槓、頂嘴、不理解,親子衝突頻發,孩子不懂得感恩,到底是誰的錯?實際上,孩子的一切問題,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現,反映出父母對孩子「感恩教育」的缺失。今天,小編就帶大家探討「如何培養孩子擁有感恩的心」。
  • 聰聰終於放下了小毯子
    沒想到他很警覺,聽老師這麼說,他趕緊收回了玩玩具的手,雙手抱緊了小毯子,用不信任的目光死死地盯著劉老師。這讓在旁邊觀察的我吃了一驚,要知道,一般的孩子沒有能經得起玩具的誘惑的。一招不行,再來一招。劉老師找來孩子們最喜歡的繪本放在聰聰面前。這次,他依舊錶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想打開書看,但小毯子堆在胸前,很礙事。「來,聰聰,老師幫你拿著,你看完書我再還給你。」
  • 父親當街毆打女兒:懂得給孩子留「面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不僅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維護了孩子的面子。作者桐華說過:「孩子在很多時候比大人還愛面子,因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當家長發現孩子問題時,不妨給孩子留足「面子」,也給他們一個改正的空間,這樣才能激勵他們在未來更加努力,更加自信。
  • 被嘲笑低能兒,孩子:都是我媽坑了我,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自理
    一轉眼,小銳小學即將畢業,學校組織他們進行為期三天的拓展訓練,這可把媽媽急壞了,因為小銳什麼都不會做,離開家裡人獨自在外生活三天,這孩子可怎麼照顧自己呀。於是,小銳的媽媽瞞著老師悄悄的一路隨行,幫助小銳收拾整理物品。同組的小夥伴都笑話小銳是個「低能兒」,這麼大了,還得帶上媽媽做保姆。小瑞聽了羞的恨不得有個地縫鑽進去,他沮喪的對媽媽說:「唉,都是我媽害了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