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總會引起中國經濟界,尤其乳業行業的注目。譬如伊利股份不久前發布的中國乳業2013最後一份年報:全年創總營收477.79億元,錄得淨利潤32.0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4.4%。
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發出「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的動員令。沿著「8337」這一凝聚著科學發展智慧的發展思路,內蒙古乳業站在新的起點上……
家庭牧場的財富夢想
5月12日,和林縣公喇嘛鄉古力半忽洞村,天意牧場。牧場的主人常彥鳳聊起了牧場的致富經。
14年前,只有24歲的常彥鳳為了擺脫貧困的生活,試著養了3頭奶牛。那時,成為一座擁有300頭奶牛的牧場主,是常彥鳳想也不敢想的夢。
常彥鳳告訴記者:「那時我們都不懂養殖,飼養技術低,牛吃不好也喝不好,一頭牛每天只能產13公斤奶。」
只有3頭奶牛的散戶養殖模式,單產量上不去,牛奶中蛋白質的含量也很低,這樣的養殖模式讓常彥鳳吃盡了苦頭。有時候,她不得不面對「辛苦一場賺得錢剛夠買飼料」的困局。如何突破困局,是常彥鳳當時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我最大的優勢在於一直緊跟形勢,政府提倡如何發展,我就怎麼發展。」常彥鳳告訴記者,正是依靠及時跟上政策形勢,才讓她在這個產業中堅持下來,有了今天的成就,別人賣牛,她就買牛。摸爬滾打了一陣子,常彥鳳逐漸找到了感覺,養牛經驗越發成熟,奶質越來越好,開始與伊利這樣的龍頭企業取得合作。
「你看,這是TMR攪拌機,可以均勻地把粗飼料和精飼料攪拌在一起,這樣牛就沒有辦法挑食了。這是自動飲水槽,可以保證水槽裡隨時有水喝,而且方便清洗……」常彥鳳津津樂道她的寶貝家當。
如今,常彥鳳已成為一位擁有300頭牛的家庭牧場主。牧場每頭牛可實現日產牛奶23公斤,產量比以前提高了將近一半,而且牛奶質量也大大超過了從前。每公斤牛奶賣到伊利集團,可以幫常彥鳳賺到4.35元。常彥鳳算了一筆帳,按一頭牛產奶周期270天計算,每頭牛每年可為她帶來2.7萬元的收益,除去每頭牛2.1萬元的養殖成本,僅牛奶銷售一項,可為常彥鳳帶來每年百萬元以上的收入。
作為伊利的合作牧場,常彥鳳的牧場一直接受著伊利關於科學養殖的技術指導和資金扶持。依靠乳業巨頭發展,讓常彥鳳對未來充滿信心。她說:「我希望把自己的牧場做大做強,最終實現千頭牧場的目標,實現規範化養殖。」
集中養殖帶來產業革新
事實上,天意牧場從3頭奶牛到300頭奶牛的發展軌跡,見證了奶源控制從散養到規模化養殖的歷程,這被看作是乳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發生,雖對乳品行業產生重大衝擊,但痛定思痛,該事件也堅定了乳品行業走上質量效益之路的信心和決心。為推進內蒙古乳業升級,保證奶源供應,我區提出了加快奶牛規模化養殖的對策,變散養為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從而促進了乳業發展的轉型升級。
5月13日,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內蒙古奶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奶聯社)蘭燦牧場。一進牧場,場長孟軍就要求記者經過門口鋪設的「消毒帶」。在這座2010年建設起來的千頭牧場,安全管理與科學飼養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人心中。
孟軍同記者打趣說:「奶牛一天要吃50元的東西,比人都吃得好。」為了讓奶牛吃得好,牧場從美國進口苜蓿,從義大利進口取料、攪拌設備。為了讓奶牛喝得好,牧場使用了恆溫自動飲水機,還擔心奶牛對電流敏感,正在研究其他的飲水方法。為了讓奶牛睡得好,牧場甚至連奶牛的臥著的沙土,都花大價錢買進。
走進牧場,一排排藍頂白牆的標準化保溫牛棚內,奶牛們悠閒的咀嚼著口中的草料。
每天的早晨和傍晚,工人開著機器從牛棚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機器自動攪拌裡面的草料,並向兩端噴灑,正好落到奶牛的面前,奶牛可以隨時吃到新鮮的草料。
據孟軍介紹,這座規模可容納1000頭奶牛的牧場,目前飼養800頭奶牛,牛犢和成年奶牛是分開飼養的,牧場每天可向外輸送7.5噸牛奶。
孟軍說:「隨著奶牛的集中化、標準化養殖,牛養得越來越好,牛奶的質量也越來越高,但隨之也帶來了養殖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國外乳品的衝擊,機遇的另一面,也有風險和壓力的增大。」
為了控制養殖風險和養殖成本。如今,許多牧場都採取了自建農場生產青貯玉米或與農戶籤訂生產合同的形式,在保證養殖效益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
土左旗是奶牛養殖大縣。2009年以前,這裡一共有300多個奶站,沒有規模化飼養的牧場,全部為奶農散養。如今,隨著政府對科學化、規模化養殖的扶持,散戶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百頭、千頭、萬頭的大牧場正在逐步建立起來,這正是奶牛養殖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蘭燦牧場,記者見到了正在牧場檢查的土左旗奶源監管大隊隊長劉利平。據劉利平介紹,奶源監管大隊正是在「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以後,土左旗地方政府為了監督原奶生產、運輸環節安全而成立的新部門。
「截至去年年末,土左旗奶牛存欄12萬頭,共有牧場120處,規模化養殖比例達到85%。如今,奶站只剩下20多個,這些奶站也要全部轉型,全面實現集中養殖。規模化生產、全程可追溯體系的建立,有效的保證了乳製品源頭的質量安全,而在運輸環節,運奶車都安裝了GPS定位系統,運奶車的進奶口、出奶口和駕駛室都安裝了監控設備,確保了奶源在運輸環節無紕漏。」劉利平告訴記者。
創新驅動走出「國際範兒」
在廣袤的內蒙古草原,這場從奶牛散戶養殖到規模化養殖的變革被規範地稱為「生產組織模式創新」。這種創新,有效地提高了奶牛的產奶量和牛奶質量,保障了食品安全的可控性,實現了奶牛飼養業向科學化、規範化、集約化、現代化經營模式轉變。
業內人士指出,內蒙古之所以能站在中國乳業的制高點,不僅僅在於擁有伊利、蒙牛這樣的龍頭企業,更重要的是這種生產組織模式的不斷創新升級,走出了一條保障奶農利益、發展地方經濟、促進龍頭企業發展的多贏道路。
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中提出的「把內蒙古建成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既是帶動農牧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又是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方式,不斷推進內蒙古農牧業的現代化、產業化發展,有效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作為內蒙古的龍頭企業,伊利一直致力於對奶牛飼養模式的探索,實現了個體散養到「公司+農戶」,到「公司+牧場小區+奶戶」,再到「公司+規範化牧場園區」模式的提升。
多年來,伊利一直在加強自主研發力度,通過科技創新,引領行業轉型升級。目前,伊利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已超過其業務總額的4成。截至2013年,伊利擁有專利授權1525餘項,自主研發的LHT乳糖水解技術、中國母乳資料庫研究、CPP添加技術、乳鐵蛋白無菌添加技術等多項科研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知識全面的乳品研發隊伍。
「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既要擴大能源原材料特別是國內短缺原材料進口,也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興業。」自治區在「8337」發展思路中,為企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2月25日,伊利歐洲研發中心啟動儀式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舉行。當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中國駐荷蘭大使陳旭、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校長阿爾特•德肯豪森、荷蘭瓦赫寧根市長海爾特•範魯蒙德等共同為伊利歐洲研發中心揭牌的時候,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荷蘭時間3月23日,中國與荷蘭兩國針對農業領域籤署了多項重要合作。其中,伊利集團與荷蘭頂尖學府瓦赫寧根大學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這是中荷建交以來兩國合作的首個體系化食品安全項目。伴隨著紐西蘭建廠、走進美國、在義大利進行戰略合作、走進荷蘭進行產品研發,伊利的全球化視野和全球布局戰略,完美演繹了乳品「中國製造」的精彩華章,品牌實力和影響力超越國界。中國的伊利,正逐步成為世界的伊利,努力向世界乳業十強邁進。
在伊利、蒙牛等龍頭企業的帶領下,聖牧高科、現代牧業等一批乳品企業正在逐步發展壯大,伴隨著乳品企業的成長,千頭牧場、萬頭牧場在內蒙古草原上建立起來。內蒙古乳業,正向著輝煌的明天昂首前行。
苜蓿地裡的產業鏈思考
乳業,作為內蒙古最為成熟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產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同樣帶動了上下遊產業鏈發展,運輸、包裝等行業深受其利。如何把乳業的優勢傳導到其他農畜產品行業,也是人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2012年,國家啟動「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苜蓿,這株高蛋白質含量的小草,走進了人們的視野,我區多地開始大力推廣優質苜蓿示範區建設。
5月13日,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市土左旗鐵帽區域服務中心蘇卜蓋村,8000畝苜蓿綠油油的連成一片,隨風飄搖。5月底,它們將迎來今年的頭茬收割。
蘇卜蓋村委會書記賈月清介紹,去年,內蒙古巨禾農牧業有限公司與村民籤訂了為期14年的土地流轉合同,在村裡的8000畝耕地裡種上了苜蓿,按照每畝地每年600斤小麥(當前市價折合人民幣708元)的價格標準給村民予以補償。賈月清說:「原來村民們種植玉米, 一畝地的純收入在350元左右,現在村民們不用下地種植,每年每畝地就可以純收入708元,還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其他行業,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
按照當前的情況來看,發展苜蓿業實現了企業和農民的雙贏。
內蒙古巨禾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廠長胡貴錢介紹:「今年的苜蓿草長勢挺好,馬上就可以收割了。去年收割了2茬,每畝地的產量在300公斤左右,全部以每噸1000元的價格銷售給了犇騰牧業及其他小型牧場。」
但是,胡貴錢也談了自己關於本地苜蓿業進入乳業產業鏈的困惑:「雖然我們種植的苜蓿近在咫尺,但由於產業剛剛起步,在銷售環節受到制約,一些牧場寧願從國外進口也不願使用家門口的苜蓿,導致本地苜蓿成交價格並不理想。現在的情況就是我們想進入乳業的產業鏈,但接入還有困難,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扶持。」
對於乳業發展來說,家門口的苜蓿草顯然比漂洋過海的幹苜蓿供應更具穩定性和安全性,政府部門顯然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提出了發展苜蓿業的措施,但產業的無縫對接,從而形成產業鏈,顯然不是想當然的家門口有就能對接,而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扶持。苜蓿業本身,顯然不能寄生於乳業,而是要走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多元化銷售之路。
土左旗草原站站長趙詠梅告訴記者,當前國內市場的苜蓿進口量為90萬噸,去年土左旗種植苜蓿14萬畝,今年計劃新增4萬畝,產能預計能達到15萬畝,可有效緩解本地乳業對進口苜蓿的依賴度。為推動苜蓿業健康發展,普及和推廣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土左旗專門成立了草業協會,最近協會還專門赴美國考察新技術,以求進一步發展。
現代畜牧業的綠色樣本
自治區農牧業廳副廳長賈躍峰在談到優化全區農牧業產業布局思路時表示,我區將在優化農牧業布局工作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我區重要講話精神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在乳業發展方面,大力支持土默川平原區、河套平原農業區、錫林郭勒盟和烏蘭察布市農牧交錯區、科爾沁草原和西遼河平原區、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嶺西等五大牛奶生產區域,大力推進「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促進牧草產業發展,提供飼料保障。同時在牧區和農區各扶持500個生態家庭牧場和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帶動新建規模養殖場5000個。
按照自治區農牧業廳的規劃,土左旗、賽罕區、土右旗、和林等44個旗縣區被列為奶牛主產區,將得到重點扶持。為推進乳品企業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和集團化發展,我區將積極扶持伊利、蒙牛等乳品龍頭企業引進國際先進生產技術、生產設備和管理經驗,拓展、延伸產業鏈,建立起覆蓋優質奶源基地建設、科研開發、生產加工、營銷服務的一體化中心。調整優化乳業產品結構,爭取和利用好乳品企業進口生產設備減免稅收優惠政策,不斷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提高嬰幼兒乳清粉自給率,擴大產品市場佔有率,滿足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在原奶生產方面,將採取奶農合作社、家庭牧場、加工企業自建等多種方式,發展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夯實優質奶源基礎。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引進稅收優惠範圍內的國外優良品種,提高奶牛良種水平。加強原奶市場監管,確保原奶市場交易公平。積極建立和完善鮮奶質量第三方監測機構,化解質量糾紛。逐步建立生鮮乳收購管理長效機制、合理的價格機制。
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於光軍認為,乳業在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等各個環節中,都是最成熟的產業,也是效益較高的朝陽產業,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效應。大力發展乳業,有效地轉化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農產品增值,是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徑。內蒙古乳業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高端的狀態,對地區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內蒙古其他綠色農畜產品的生產、加工、輸出建設,同樣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應將乳業的發展優勢傳導到其他產業。作為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的樣板,內蒙古乳業發展到現在,面對的是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只有從生產組織的各個環節,不斷提高品質控制,才能增強核心企業、核心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