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榴槤的臭味和化學、生物以及物理都有關,有臭味的化學物質是基礎,生物基因可以區分不同品種的臭味,物理的存放時間與溫度會改變味道。
大多數氣味濃鬱的食物都和一種元素有關,那就是硫。榴槤味也是如此,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一種叫硫醚的物質,並且和大蒜呈味的硫醚是同一種。
榴槤有很多種,不同品種的榴槤,氣味成分的差別還不小,只是硫醚實在太重口味了,所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榴槤的味道都差不多,都是一個字——臭,聞不出太大的差別。不過對於熟悉的人來說,確實可以從風味上就辨別出不同品種的榴槤味。我不喜歡榴槤的氣味,只在馬來西亞吃過一次榴槤,同行的土著朋友演示了自己靠鼻子就能挑選榴槤,甚至可以判斷出採摘的時間,我也只好吃掉了「實驗用品」。也是在那一次我了解到,國內當時正規超市裡只能買到泰國產的金枕,而馬來西亞所產的貓山王,因為海關方面沒有談好,沒法正式進口,只有一些人鋌而走險走私進入國內。對比金枕和貓山王之後,我也的確能分辨出兩者是有差異的,貓山王的味道要柔和得多。
從這個方面的特點也不難看出,榴槤的臭味特徵和基因的關係很大,這一點已經得到新加坡研究人員的證明。
當然,存放時間同樣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貓山王榴槤,不是從樹上採摘,而是等榴槤掉落之後再收集。所以,在馬來西亞市面上銷售的貓山王,一部分是前一天晚上掉落,第二天早上撿了之後再賣,還有一種是在當天掉落之後撿過來賣,這在氣味上也會造成差異。這主要是因為,貓山王在掉落之後,果殼往往會開口,果肉也會外露,這樣就會有一部分氣體揮發,並且果肉的呼吸也會更充分,口感會更甜膩,先掉的果子會更好吃。所以,我那同行的朋友作為吃貓山王的老饕,連找了好幾個店,總算找到一個前一天晚上掉落的,在和店家攀談之後,店家對這行家不僅沒有表現出反感,還很尊重地送了幾個山竹,說是給他的中國朋友也嘗嘗。
當然,貓山王的採摘方式,也導致它的進出口流程比較困難。在掉落時,它已經是成熟度很高的果子了,頂多也就能再放一天,要想在這一天內完成通關批發銷售的手續,的確是個高難度的工作。
那麼反過來說,榴槤的口感很好,而且甜度也高,就是氣味太勸退了,那麼它的味道有辦法去除嗎?還別說,真有不少人在做這個工作,目前發現,臭氧作為一種殘留很低且沒有什麼副作用的處理劑,可以很有效地和硫醚反應,降低榴槤的臭味。
另外說個段子,愛吃榴槤的朋友可以屏蔽。郭德綱相聲裡有個微波爐加熱榴槤被鄰居問「誰家燉屎」的髒包袱,但是從科學上說,這還真不是胡說,因為榴槤中這些硫醚,也的確是糞便中會出現的,所以加熱榴槤的時候,鼻子還真不容易分清是不是米田共。
作者系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生,本公眾號無任何商業背景,請放心品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轉不轉發不重要,不影響咱是中國人。如果有興趣想交流的話,或者想看各種原創瞎寫的東西,不妨關注一下,也不是很費事,點個「在看」也是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