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建房子有多難?中國空間站曝光,難度堪稱地獄級

2021-01-09 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騎豬騎士

2021年,我國將進行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第三步,建設我們自己的空間站。空間站由"天和一號"核心艙和"問天"號和"夢天"號實驗艙2個實驗艙組成,總重66噸,可以容納3名太空人長期在軌駐留,如果加上"神舟"號載人飛船和"天舟"號貨運飛船,就有5個部分。首個部件"天和一號"核心艙將於年初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由長徵5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2022年將完成在軌建造計劃並投入運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

▲空間站想像圖

我國首個空間站將採用第三代積木式結構,與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類似。這需要發射多個艙段在軌道上組合成一個大型的組合體。優點是的建造的成本較低,這也符合我國的經濟情況和目前的需求。缺點是每個艙段都需要攜帶獨立的供電、動力等單元,等於一個小太空飛行器,在組合後會造成浪費,會對太陽能板造成遮擋,影響發電效率。在對接時,發生碰撞的概率更高。1997年,"進步"號貨運飛船在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時發生了碰撞,撞破了和平號的艙壁,索性和平號上的航天員及時堵住了漏洞。國際空間站採用的是桁架-積木混合結構,靈活性和可擴展性高。主要艙段懸掛在長長的桁架上,艙段的作用力由桁架承擔,電纜等管線也都安裝在桁架上。同時在桁架上安裝太陽能板可以避免艙室的遮擋,提高發電效率。但桁架式造假昂貴,需要由太空梭輔助進行搭建,我國建造衍架式空間站還有很大的困難,但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國際空間站結構

建造空間站首先要有強大的運載火箭。蘇聯在發射"禮炮"號和"和平"號空間站時使用近地運載能力20噸的"質子-K"運載火箭。美國打太空梭近地運載能力達到了30噸,並利用其大貨艙的特點為國際空間站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天和一號"核心艙重約20噸,與國際空間站最大的部分相當,由近地運載能力22噸的長徵5B運載火箭送入太空。長徵5B為一級半構型,芯級直徑5米,採用2臺推力為50噸級的YF-77氫氧發動機,捆綁4個直徑3.35米的助推器,每個助推器採用2臺推力120噸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一級半是指助推器工作完成分離後,芯級不分離繼續工作。一級半的優點是級數少、無級間分離、系統簡單、可靠性高。

▲珠海航展展出的"天和一號"核心艙模型

搭建完成後,空間站在日常運行中也會遇到很多難題。首先是航天員的生活問題。在國際空間站上,每名太空人每天需要0.84千克氧氣、3.55千克飲用水、6.8千克生活用水、0.64千克食物、1.64千克衣物。三名航天員一年就需要至少16噸補給,完全靠地面補給是不現實的,通過汙水循環、二氧化碳再生,可以將需求降低到每人每年5噸。另外,由於失去了大氣層和部分地球磁場的保護,航天員很容易受到輻射傷害,與以往的載人任務最長也只有一個月的情況不同,航天員需要在空間站停留幾個月。在空間站設計時,必須加強對複試的防護。太陽的活躍周期約為11年,在太陽活動活躍時,輻射會加強數倍,這時候必須停止太空行走和部分航天發射活動。地球內部存在著磁場,磁場中心偏離地球450千米,軸線偏離地球的旋轉軸11.3度,由於磁場的傾斜,空間裡的帶電粒子會在南大西洋地區聚集,空間站經過該地區上空時會受到很強的輻射。

▲負責運輸補給的"天舟"號貨運飛船

空間站在空間飛行會受到各種各樣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太空飛行器的軌道和位置、所用材料的性能和狀態以及各種實驗及操作。地球大氣高度在1000千米作用,而空間站的軌道只有300-400千米的高度,儘管空氣已經非常稀薄,但空間站的速度為大約每秒8千米,會造成非常可觀的阻力,國際空間站在400千米高的軌道上高度會以每天100米至200米的速度逐漸降低,需要經常抬升軌道,當高度達到100千米是就會再入大氣層。每天地球的質量分布不是均勻的,因此不同地方的引力大小是不同的,當空間站飛過時,引力不同會導致空間站的軌道高度出現千分之一量級的偏差,以400千米的高度計算,大約是400米。雖然這個數字很小,但空間站對軌道精度的很高,不允許出現這麼大的偏差。

▲放大1000倍地球重力梯度模型

總而言之,空間站的建設和後期運行都面臨很大的困難,在中國航天人的努力了,相信中國的空間站項目會取得圓滿成功。

相關焦點

  • 俄美合建的國際空間站為什麼不帶中國玩?
    在1998年11月,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太空艙被發射入軌道。在過去的20年裡,這是來自19個不同國家數百名太空人的家,這項由不同國家共同合作而成的巨作展現了當世界團結一心時所形成的偉大力量。然而,不是所有國家都被允許加入國際空間站項目,中國就未曾參與過,並且自2011年起,中國被正式禁止加入該計劃。
  • 展望太空 2021:中國自己的空間站、火星上的聚會、馬斯克的野心
    中國航天的 39 次發射任務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矚目事件——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完成、北鬥三號全球星座全面部署、天問一號奔赴火星、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這是中國自己的空間站2020 年,中國航天共實施了 39 次發射任務,其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貢獻了 34 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完成了 4 次發射,另外一次則是由民營火箭企業星河動力完成的入軌發射。談到商業航天,我們首先都會想到 SpaceX,但實際上,中國商業航天公司也在快速崛起,2021 年期待航天民企為我國航天事業帶來更多貢獻。
  • 有了這個「神臂」,中國的太空城指日可待
    不過從實際發展應用角度上來講,遨龍一號的亮點並不是所謂的「捕獲或摧毀敵方衛星」,而是中國首個太空機械臂。對於軌道及自旋並不確定且質量很大的他國衛星,盲目的捕捉只會兩敗俱傷,更不用說與其用捕捉再改變目標衛星軌道進入大氣層燒毀這套複雜的「反衛星戰術」,還不如直接撞毀目標衛星來的方便。遨龍一號機械臂的真正意義,還要從太空軌道對接說起。
  • 來吧,與中國空間站「一起飛」!
    偉大範例迪皮波在12日的發布會上說,中國與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合作,為聯合國所有會員國提供使用中國空間站的機會,是聯合國「全球共享太空」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偉大範例」。6月12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西莫內塔·迪皮波在發布會上介紹情況。(新華社記者郭晨攝)中國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
  •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
    太空服智能皮膚紡織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織物樣品將前往國際空間站進行彈性測試;可能的應用包括宇宙塵埃探測器或太空服智能皮膚。1、面料樣品送到國際空間站的使命:國際空間站的白色樣品實際上是一種保護性織物材料,稱為Beta布,這是一種浸漬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纖維,旨在保護太空飛行器和太空服免受低地球軌道的惡劣影響。幾十年來,儘管在太空資產的外部提供了大面積的房地產,但這些織物仍保持電無源狀態。
  • 3D生物印表機將赴國際空間站,材料是太空生物列印最大挑戰
    該公司與已有兩臺3D印表機被送上國際空間站的太空製造公司建立合作,這是邁向實現上述科幻醫學場景的第一步。Allevi公司執行長瑞奇·索洛薩諾說:「我們希望它成為即插即用設備,幫助太空人更好地了解生物材料在太空中的表現。」為列印出水凝膠等生物材料,零重力擠出機用一個活塞驅動注射器。
  • 搭載人工智慧的太空機器人CIMON 2乘SpaceX抵達國際空間站
    12月5日,搭載人工智慧的太空機器人「西蒙2號(CIMON 2)」乘坐SpaceX火箭「Dragon」貨運艙,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ISS),並於
  • 二手「龍」飛船昨天順利飛抵國際空間站
    央廣網北京12月1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龍」飛船是在上周五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起飛的,計劃飛往國際空間站。在飛行了40多個小時後,在美國東部時間17日5點57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6點57分,空間站上的2名美國太空人操作空站機械臂,抓住了「龍」飛船。
  • 《流浪地球》裡的那些超級科技:誰能造出「領航者號」空間站?
    事後也有不少觀眾表示,在一些感人情節出現時,他們的情感被影片牽著走,尤其是片尾劉培強駕駛「領航者號」空間站衝向木星的片段,更是讓人潸然淚下。不過,相比起用空間站點燃木星的情節,小編想到的卻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到時候要建一座「領航者號」一樣的空間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 國際空間站介紹(圖)
    國際空間站介紹  國際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領域的最大規模的科技合作項目,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在80年代初期為抗衡蘇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而提出來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世界上一些投資大、風險高而一個國家又無力承擔的大科學研究項目逐漸走向國際合作。
  • 美女太空人太空漂浮,斷臂求生返回太空艙——《助手》
    貝拉很快抵達太空站,開始了自己的工作。廣袤的外太空一點聲音都沒有,安靜的可怕。突然一個太空垃圾從遠處漂來,專心工作的貝拉並沒有發現,太空垃圾離得越來越近,方向正對著太空站。貝拉檢查完設備正要回艙的時候,這個太空垃圾突然撞到了她的背部,毫無防備的貝拉直接被撞飛出去。
  • 四年前國際空間站視頻曝光 網友:人猿星球不是騙人的
    近日,四年前國際空間站的一條視頻突然火了起來,揭示了一段奇趣的太空生活(視頻地址)。據悉,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和馬克·凱利(Mark Kelly)是雙胞胎,2015年,斯科特進入國際空間站,與在地球生活的馬克開展了一項為期1年的基因研究。而這段視頻就是斯科特在國際空間站時發生的趣事。
  • 宏亮瞻局丨中國開放空間站(下):「太空絲路」展現東方智慧
    必須承認,雖然人類的「太空拓荒」及「宇宙大發現」活動從1957年「斯普特尼克」1號衛星進入軌道算起已經有超過60年的歷史,且太空探索對目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但就整個地球村而言,太空仍然是只有少數國家才有能力涉足的精英舞臺。
  • 儲能科技前沿:金屬氫電池被用於國際空間站和哈勃太空望遠鏡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EnerVenue公司致力於改造類似國際空間站使用的鎳氫電池的金屬氫技術(如圖)。(PV-Tech訊)初創公司、技術供應商EnerVenue旨在將金屬氫電池的一種變體投入固定式儲能的商業化應用。
  • 中美太空競賽或迎來關鍵轉機!
    不過,他們發冷倒並不全是因為中國的航天成就,更大的原因是,剛剛結束(或者說還沒結束)的總統選舉,出現了一個對他們來說非常不好的兆頭:在漸趨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美國似乎有「禍起蕭牆」跡象。野心勃勃川普眾所周知,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對太空競賽非常熱衷。
  • 太空裡的競爭與挑戰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腳步的加快,未來太空競爭的廣度和深度可能會進一步升級,由此引發的安全問題也可能增多,這將考驗人類的智慧與勇氣。文/石海明 劉一鳴  「冷戰時期,在寧靜的地球軌道,重達十幾噸的空間站失去控制,一旦墜入人口聚居地,不僅將帶來人員傷亡,更可能引起戰略誤判,挑起核大戰。
  • 嫦娥五號歸來,「胖五」又將迎來新任務,吹響中國空間站集結號
    隨著「嫦娥五號」登月歸來,世界各國再度將目光聚焦中國。作為目前全球航天領域的探索先鋒,我國在航天事業戰略上循序漸進,一系列發射任務正在緊鑼密鼓地安排推進。據悉,此前完成發射「嫦娥五號」任務的「胖五」長徵五號又迎來了新任務。明年,它將把我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天和」送入太空。
  • 美航天局延長空間站「充氣房」工作壽命
    新華社華盛頓12月4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航天局4日宣布,將國際空間站上「充氣房」的工作壽命延長至少三年。 這個「充氣房」的正式名稱為「比格洛可展開活動模塊」,去年4月搭乘商業貨運飛船抵達空間站,後被安裝到空間站「寧靜」號節點艙上,並於去年5月底成功充氣展開。
  • 航母特種鋼有多難造?中國已突破封鎖掌握該項技術
    圖為遼寧艦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製造航母所需的高質量特種鋼技術全球僅美俄掌握,甚至還曾有專家稱中國20年都搞不定,但在修補瓦良格號航母的迫切需求下,鞍鋼集團只用1年便造出了200噸符合要求的鋼材,這樣的結果對低估我們軍工實力的人而言可以說是瘋狂打臉
  • 太空蜘蛛零重力環境下編織蜘蛛網 蛛絲雜亂(圖)
    太空蜘蛛編織的蜘蛛網亂七八糟太空人馬格納斯查看蜘蛛在空間站的生活場所網易探索11月19日電 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導,一對在國際空間站飛行的太空蜘蛛在瘋狂編織蜘蛛網,但沒能成功,而且蜘蛛都找不到了。美國宇航局表示蜘蛛太空之旅是科學實驗的一部分,以促使地球上的中小學生對科學技術產生濃厚興趣。屆時,學生們將對比一下太空蝴蝶和地球上蝴蝶的生命周期有何不同,再比較一下太空蜘蛛在零重力環境下進食和織網與地球上蜘蛛有何差別。此外,與蜘蛛同行的小薴麻赤蛺蝶幼蟲則是另一獨立實驗的一部分。然而,現在的問題是蜘蛛不見了。飛行指揮官霍利·裡丁斯對此解釋說:"它們可能是起床了,或是進了房子的客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