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材料所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機理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塊體非晶合金因其獨特的原子排列特徵而具有許多優異的力學性能,如高的強度、硬度、以及彈性極限等,成為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但由於非晶合金在變形過程存在的室溫脆性與應變軟化等問題,極大地制約了其作為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因此,深入理解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的根源,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兼具有高強高韌性能的塊體非晶合金就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這一關鍵問題,目前人們主要還是通過材料的泊松比等物理量來對非晶合金的本徵韌脆性進行描述。即泊松比值大於0.31-0.32這一臨界值的CuZr基、Pd基、Pt基等非晶合金表現為相對韌性,而低於這一臨界值的Mg基、Fe基等非晶合金表現為明顯的脆性。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一經驗規律的普適性越來越受到挑戰,如Au基非晶合金的泊松比高達0.40,但卻表現為明顯的脆性。

  最近,中國科學院磁性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非晶軟磁研究團隊發現,非晶合金的本徵韌脆性與其「血型」密切相關。由於快速凝固過程中,不同非晶形成合金過冷熔體發生元素「旋節分解(spinodal decomposition)」的熱力學驅動力不同,將會導致鑄態非晶合金元素分布狀態的截然不同。由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非晶合金分類方法,首次將不同的非晶合金劃分為成分位於相圖中共晶點附近的「E-型非晶」與成分位於相圖中金屬間化合物成分附近的「C-型非晶」兩個基本類型,以及它們的混合類型「H-型非晶」。進一步研究發現,非晶合金的本徵韌脆性與其元素分布狀態的均勻與否存在著密切的對應關係。即元素分布均勻的「C-型非晶」具有很高的塑性變形能力,而元素分布不均勻的「E-型非晶」卻表現為明顯的脆性。雖然進一步的退火弛豫會導致「E-型非晶」與「C-型非晶」屈服強度、硬度以及密度的增加,但其對這兩類非晶合金塑性的影響卻截然不同,呈現「脆者(E-型非晶)更脆,韌者(C-型非晶)恆韌」的奇異現象。通過對上述實驗結果的分析,結合非晶變形過程中剪切帶內元素分布狀態的動態演化過程及對應的能量變化,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非晶合金剪切變形的動態模型,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該工作非晶合金新的分類方法以及新的剪切變形模型的提出,為人們進一步深入理解非晶合金的本徵韌脆性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不僅很好地重新詮釋了CuZr基、Pd基、Pt基等非晶合金的韌性以及Mg基、Fe基等非晶合金的脆性問題,也清晰地闡明了高泊松比Au基非晶合金的脆性根源。另外,退火前後「韌者恆韌」的「C-型非晶」的發現也為人們進一步通過相圖信息尋找更多的高塑性塊體非晶合金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際指導意義。

  相關結果被發表在Nature 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 (Scientific Reports 4, 5733 (2014))上。該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寧波市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文章連結 

  不同非晶合金退火前後的「脆者(E-型非晶)更脆,韌者(C-型非晶)恆韌」現象(左圖),及其對應的剪切變形模型與解釋(右圖)。

  通過相圖信息對非晶合金本徵韌脆性成分依賴性的新理解

相關焦點

  • Small Science:石墨烯基材料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與應用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在不摻雜元素的情況下通過控制石墨烯基材料的電學性質來增強其本徵反應活性。本文綜述了近年來對於因邊緣、缺陷和自由基等引起的石墨烯基材料的本徵反應活性的理解及其在能源催化、生物醫學等應用領域的研究進展。
  • 物理所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中獲進展
    具有本徵磁性的拓撲絕緣體不需要摻雜就能形成磁有序,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樣品的不均勻,有利於在相對較高的溫度表現出有趣的拓撲量子現象。近一年來,針對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層出不窮,預言了多個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材料,並在剝離的MnBi2Te4薄片中在強磁場下觀測到量子化的霍爾平臺。但是,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實驗並沒有清楚地觀測到拓撲表面態。
  • 克隆猴及腦認知和腦疾病機理研究丨「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科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把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科技任務,在科技創新發展、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一流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出成效
  • 力學所災變破壞的冪律奇異性前兆及災變預測方法研究獲進展
    非均勻脆性介質的災變破壞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工程界的一類破壞現象,由於其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因而破壞性和危險性往往較大。許多地質及工程災害的發生,比如地震、滑坡、雪崩、巖爆等,均與其有密切的關聯。因此,探索非均勻脆性介質災變破壞的本質,並基於此建立起預測災變破壞的方法,對於減小災變破壞的危害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 寧波材料所在生物基易回收熱固性樹脂方面取得進展
    熱固性樹脂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熱學性能、尺寸穩定性、加工性能以及化學穩定性等,在電子封裝材料、複合材料、膠粘劑及塗料等領域都具有廣泛應用。然而由於其高度化學交聯的三維網絡,熱固性樹脂很難回收,同時也影響了其下遊產品包括碳纖維複合材料、電子產品等的回收。賦予熱固性樹脂可降解性被認為是解決熱固性樹脂回收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 Nature Medicine:骨性關節炎機理研究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骨性關節炎機理與防治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醫藥所人體組織與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引進深圳市骨與關節退行性疾病防治新技術創新團隊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香港大學合作研究,發現骨性關節炎的病理發生機制與軟骨下骨及間充質幹細胞的遷移有重要相關性。該研究成果5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醫學》雜誌。
  • 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東團隊與山西大學、中科院金屬所、長沙理工大學科研人員合作,在一種少數層本徵鐵磁二維半導體中,利用固態門電壓調控手段,實現了電荷與自旋的雙重雙極全電操控
  • 遙感應用中的本徵光譜感知簡介
    早在19世紀初,人們在研究太陽光譜時,發現太陽內部發出的強光經過溫度比較低的太陽大氣層時,部分特定波長的電磁波會被大氣吸收。通過對太陽光的光譜進行分析,科研人員估算出太陽大氣層中含有氫、氦、氮等幾十種元素。近年來,隨著傳感器技術的發展,通過光譜分析與成像技術的結合,高光譜遙感已可實現地物光譜和空間信息的同時遠距離探測,被認為是遙感技術誕生以來最重要的技術突破之一。
  • 克隆猴及腦認知和腦疾病機理研究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自2014年「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國科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面向」「四個率先」要求,把實施「率先行動」計劃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科技任務,在科技創新發展、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一流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出成效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 圖像的本徵分解模型簡介
    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處理中的很多任務都會受到物體顏色、紋理和光照變化的影響,因此圖像本徵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本徵分解問題,即從原始圖像去估計反射率圖與亮度圖的問題,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通常,現有本徵分解模型會假設亮度圖是單波段的灰度圖像,而反射率圖與原始圖像均是包含了紅、綠、藍三個波段的彩色圖像。換言之,不同的反射率圖搭配不同的亮度圖,均可能產生一幅完全一樣的原始圖像。
  • 福建物構所光鐵電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無機有機雜化鉛滷素鈣鈦礦鐵電材料具有優異的鐵電性能和半導體性能,近年來已經成為光電功能材料的前沿研究方向。然而該類材料中鉛毒性一直是困擾其進一步發展的一個問題。
  •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王久林教授團隊在本徵安全鋰硫電池研究取得...
    如何構建本徵安全的鋰硫電池,同時不犧牲其電化學性能,是鋰硫電池推向實際應用進程中的主要挑戰。上海交通大學王久林研究員團隊從2007年就著手研究高安全鋰硫電池,創製的S@pPAN硫複合正極材料具有本徵不燃優點(熱裂解的PAN為固體阻燃劑),並採用多種阻燃添加劑消除了有機溶劑燃燒隱患(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0099;Chem.
  • 41家企業擬獲青島科技計劃重點專項支持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日前,青島市科學技術局發布通知,公示了2021-2022年青島市科技計劃重點研發專項擬支持項目名單,全市共有41個項目入選,其中,2021年擬獲支持項目23個,2022年擬獲支持項目18個,每個入選項目在通過公示後都將獲得180萬元的資金補助。
  • 甲烷碳源的反硝化作用機理與工藝技術研究進展
    為了尋求一種經濟高效的碳源來實現脫氮的深度處理,甲烷或許可以成為一種新型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經證實,海洋沉積層產生的絕大部分甲烷被甲烷氧化菌和硫酸鹽還原細菌共同介導的以硫酸鹽為電子受體的甲烷氧化途徑所消耗。由此,甲烷氧化耦合反硝化為解決碳源不足提供了新的思路。
  • 抗衝蝕塗層研究取得新進展
    而國內在陶瓷基抗衝蝕磨損塗層方面雖也進行了一些研究探討,但仍未形成體系,在實際應用中並未使用陶瓷基抗衝蝕防護塗層。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真空鍍膜研究室一直致力於陶瓷基抗衝蝕塗層的應用及失效機制研究,以電弧離子鍍製備技術為基礎,先後製備了Ti/TiN/Zr/ZrN、CrAlNx/CrAlN、Cr/CrN/Cr/CrAlN等陶瓷基抗衝蝕塗層。
  • 武漢巖土所白鶴灘電站地下洞室群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智能巖石力學組研究團隊聯合業主方和設計方,全過程(自工程可研階段2008年9月——地下洞室群土建工程2018年12月完工)負責了白鶴灘水電站左右岸地下洞室群穩定性控制研究,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研究成果: (1)柱狀節理巖體各向異性鬆弛力學特性與控制研究:通過現場調查、原位測試和結構面張量分析,揭示了白鶴灘柱狀節理巖體的幾何特徵和變形與強度橫觀各向同性特徵
  • 水保所等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研究員劉國彬帶領的黃土高原生態修復科研創新團隊,在植被演替中有機質穩定性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natur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超強韌人造蜘蛛絲
    南開大學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藥學院、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劉遵峰教授團隊使用水凝膠纖維成功製備出了新型超強韌「人造蜘蛛絲」,它強度高、慢回彈、可重複伸縮,未來或將用於高空緩降等多領域。近日,介紹該成果的論文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福建物構所等在高階多光子非線性響應的光鐵電半導體材料研究中獲...
    然而目前,學界針對鐵電材料的研究以雙光子吸收為主,基於鐵電材料實現更高階的多光子非線性過程仍具挑戰性。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聚焦光與鐵電材料的相互作用,發展出二維光鐵電半導體材料的新體系(A')n-1(A)2MnX3n+1,其中A和A'為有機配體,M、X分別代表金屬陽離子和陰離子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