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膠資格老於驢皮膠 世界上第一部藥典,唐朝政府頒發的《新修本草·卷第十五》中明確地記載:「阿膠,煮牛皮作之,出東阿,故名阿膠。凡有三種,清薄者,書畫用。厚而清者,名為盆覆膠,作藥用之。濁黑者,可膠用,不入藥。」文獻中明確無誤地指出,當時的阿膠原料是牛皮,等級分三種,質量上乘者藥用,其他等級作顏料或粘膠用。所以《經方例釋》的作者分析道:「是唐宋以來,始有阿井水煎驢皮者,古阿膠即近世黃明膠。」文中說的黃明膠,就是牛皮膠。也就是說,在唐宋之前,阿膠用牛皮而不是驢皮做的。還有一部與《新修本草》同一朝代的中藥著作《本草圖經·卷第十三》也執同樣觀點:「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是牛皮。《本經》阿膠亦用牛皮,是二皮通用。」文中二皮指驢皮與牛皮。所以,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第五十卷》中,作了這樣的總結:「古方所用多牛皮,後世乃貴驢皮。」
牛皮膠與驢皮膠功效相似 《本草綱目·第五十卷》認為,牛皮膠「其功用亦與阿膠仿佛,苟阿膠難得,則牛皮膠亦可權用,其性味皆平,宜於虛熱」。宋代的《本草經疏·卷三十》認為:「黃明膠……乃牛皮所作,其色黃明」「其氣味與阿膠同,故其所主,亦與阿膠相似……其性味皆平補,亦宜血虛有熱者。」清代《本草從新·卷十六》更是提出二膠各有偏重,各有特長:「補虛用牛皮膠,去風用驢皮膠。」
黃明膠的製法 將乾燥的牛皮,鋤成小方塊,置清水中浸洗2日,經常攪拌換水,至牛皮柔軟時洗淨取出,入銅鍋內,加入約5倍量的清水,加熱使徐徐沸騰,並隨時添水,每24小時濾取清液,如此反覆3次,將全部濾液用明礬沉澱,傾取清汁,再入銅鍋內加熱濃縮,至滴於濾紙上不化為度,加入黃酒或冰糖等輔料收膠,倒入膠盤內,俟冷,切成小塊,晾乾。
黃明膠的主治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第五十卷》中,是這樣記載的:「吐血、衄血、下血、血淋下痢、妊婦胎動血下、風溼走注疼痛、打撲傷損、湯火灼瘡、一切癰疽腫毒。活血止痛、潤燥、利大小腸。」簡單歸納一下,就是滋陰潤燥,止血消腫,補肺清金,養血行水。《本草綱目》中附有應用黃明膠治病的處方二十四首。黃明膠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功效多種。
讓老藥立新功 目前,驢的數目減少,驢皮隨之緊缺,今年阿膠價錢猛漲,冬令作膏方,醫生面臨無膠作膏的窘境。古代,由於老黃牛是重要勞動工具而珍貴,而驢子漫山遍野易得,所以驢皮膠代替了牛皮膠。現今,情況轉了個180度,是到了讓「退居二線」的黃明膠重新煥發青春的時候了,正如清代醫著《得配本草·卷九》說的:「如無真阿膠,不若以黃明膠代之。」筆者很贊成這個說法。
張守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