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發現兩個魚類新物種(圖)

2021-01-08 騰訊網

新物種華吸鰍 本報記者 付興華 攝

昨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整理採自於李仙江流域華吸鰍魚類標本時,發現了兩個新物種,並命名為李仙江華吸鰍和大口華吸鰍。

新發現的兩個物種採自李仙江流域,位於普洱市江城縣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的交界處。

據陳小勇副研究員介紹,早在2003年,因為要建設土卡河水電站,研究人員到李仙江流域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調查。從那時起,就陸續在李仙江流域採集了幾批魚類標本,當時就發現華吸鰍似乎有所不同,可能涉及多個種類。但當時由於沒有開展相關研究,這批標本就一直存放在標本館裡。

近年經過仔細的研究,發現該區域其實存在有4個迥然不同的物種,它們在口部結構、體色、側線鱗數目、鰭條數目等方面差別極大。經過與已報導過的華吸鰍物種進行詳盡對比後,研究人員確定其中有兩個為新物種——分別命名為李仙江華吸鰍和大口華吸鰍,一個為新紀錄種——多斑華吸鰍,另一個為越南華吸鰍。新紀錄種,即指曾在國外發現過,但在我國屬首次發現。華吸鰍屬魚類,喜歡激流,身上的吸盤可以讓它們牢牢地吸附在河流底部的石頭上,喜歡溫水。

陳小勇說,新物種的發現對認識雲南魚類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研究爬鰍類的分類、進化、生態奠定了基礎。(春城晚報 本報記者 楊質高)

[責任編輯:fairy]

相關焦點

  • 坐標雲南!兩個全新物種被發現,為何自然界不斷有新物種出現?
    科學家是如何發現新物種的?我國雲南,自古以來就是物種繁茂之地,無論是對於遠古生物的研究,還是對於現生物種的尋找,科學家們在雲南也經常會有收穫。比方說在去年,雲南地區就發現了不少新物種,例如在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小飛鼠」,它被取名為高黎貢比氏鼯鼠,屬於比氏鼯鼠種群的一員,不過發現它的時候,這種「小飛鼠」就已經是瀕危物種了。
  • 新物種!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一篇在《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發現的兩個南鰍屬新種,被分別命名為法蘭南鰍和高尾南鰍。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介紹說,德曼蟹屬是德林達依省物種多樣性最高的淡水蟹屬。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屬哀牢山南延餘脈,生物多樣性豐富。去年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開展了兩棲爬行動物調查,此次調查期間採集到的4號掌突蟾標本經過形態學和分子系統發育學分析,確定為一新種——黃連山掌突蟾。
  • 古脊椎所在雲南曲靖志留紀發現真盔甲魚類一新屬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和他的研究團隊在雲南曲靖瀟湘區關底組(志留系羅德洛統)真盔甲魚類一新屬、新種——長孔盾魚(Dunyu longiforus gen. et sp. nov.),豐富了以夢幻鬼魚為代表的瀟湘脊椎動物群的組成。2012年2月出版發行的《古脊椎動物學報》(50卷1期)刊發了該項研究成果。
  • 深海發現新物種!需要孕育在口中的魚類
    最新的消息,研究人員在2月27日的《科學報告》上報告,示了第一種已知深海魚類與此相同的產卵方式。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的「奧克阿諾斯號」(Okeanos)探測船遙控潛水器發現的魚類時,一條閃著紅光的魚在波多黎各附近500米深的海面上閃過。
  • 雲南發現兩棲類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1月2日從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在黃連山掌突蟾這一新物種被發現後,又一新物種黃連山灌樹蛙(Raorchestes huanglianshan)在黃連山被發現,其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ORIGINAL ARTICLE期刊。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哺乳動物大家族添新成員 雲南現新物種霍氏缺齒鼩
    煙黑缺齒鼩模式標本,館藏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紐約)(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霍氏缺齒鼩模式標本,館藏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雲南網訊 近日,雲南又發現了一個新物種——霍氏缺齒鼩,分布在瀾滄江以東。
  • 雲南發現2.4億年的魚化石 是新鰭魚類第二性徵最早化石記錄
    據光明日報26日報導,近日,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發現了兩億四千萬年前一種新的基幹新鰭魚類,科學家給它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多飾維納斯魚。最特別的是,這塊化石上可以發現多飾維納斯魚的第二性徵,是目前發現的新鰭魚類化石中,第二性徵最早化石記錄。
  • 古脊椎所發現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以小巧漏臥魚和其他相關的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在過去十年的分支系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小巧漏臥魚是漏臥魚目最古老的屬種,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幹新鰭魚類。
  • 古脊椎所發現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以小巧漏臥魚和其他相關的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在過去十年的分支系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
  • 古脊椎所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新屬種:優美玉帶魚
    據《古脊椎動物學報》最新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在我國雲南羅平發現了兩億四千萬年前一種新的鉸齒魚類,命名為優美玉帶魚,並將其歸入拱魚目臘山魚科。優美玉帶魚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記錄之一,它的發現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和鉸齒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 【魅厲雲南】在雲南經常有新物種出沒是什麼體驗,一起來看看動植物...
    ,2019年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 然保護區發現該物種活體尚屬首次。,通過形態對比和分子證據發現其應該為一新種,並將其命名為先導板蟹蛛。此外,園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衛矛科的1個新種,該新種被命名為「勐臘五層龍」。
  • 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
    後續經對比研究,近日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分別基於新物種建立了氈蛛科、巨蛛科。鋸氈蛛是一種中型有篩器蜘蛛,具三爪,步足和身體被羽狀毛,雄性觸肢各節無突起。其在雄性觸肢器盾片的前緣近端的鋸齒狀結構未在任何其他克欽琥珀蜘蛛中發現,是獨一無二的自近裔性狀。扁巨蛛是迄今為止在克欽琥珀發現的體型最大的新蛛。
  • 中國發現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化石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10月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研究員徐光輝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亞馬遜發現千種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導,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近日公布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在過去十年中,亞馬遜地區共發現了1200多種植物和脊椎動物新物種。這些新物種包括637種植物、257種魚類、216種兩棲動物、55種爬行動物、16種鳥類和39種哺乳動物。這些發現表明,亞馬遜地區仍然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樣性的地區之一。  1.
  • 【不一樣的2020】這一年,在雲南新發現了這些稀奇動物
    隨著COP15的悄然來臨,雲南這片孕育生物多樣性的沃土,究竟有多少新奇的物種?2020年底,雲南觀察推出特別欄目,觀察君邀您帶上探索的眼睛,一起認識2020年雲南發現的新物種。
  • 西藏新發現兩個新物種:喜山原矛頭蝮和察隅湍蛙
    西藏新發現兩個新物種:喜山原矛頭蝮和察隅湍蛙 王軍、劉洪明/新華網 2015-07-17 16:32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家在印度發現怪異的地下魚類
    咕嚕謎鱧(Gollum snakehead)得名於《指環王》中一個生活在地下的角色,是一個新發現的魚科的兩個物種之一。攝影:RALF BRITZ撰文:DOUGLAS MAIN  研究人員在印度南部的地下水域發現了一種形似鰻魚的新魚類,將其命名為「謎鱧」(dragon snakehead)。